「國家隊」重磅布局大灣區 ,高能物理科學大灣區數據分中心揭牌

2020-11-26 大洋網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不斷增加,與高能物理、核物理相關的科學數據服務業務也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存儲相關數據並共享數據服務?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以下簡稱大灣區數據分中心),今日在位於東莞松山科學城內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該中心將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提供直接服務,並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推動和實現科學數據服務的本地化。實際上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是我國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而大灣區數據分中心則是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繼北京之後的又一中心,將促進數據科學技術和技術轉化,從而助力大灣區經濟發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平臺副主任王瑞丹、廣東省科技廳實驗室處處長黃江康等參加了這一揭牌儀式。

重磅布局大灣區數據分中心揭牌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大科學裝置,其一期於2018年建成,目前已有3臺譜儀在運行,另外8臺合作譜儀有望近幾年陸續建成。作為最重要的數據服務對象之一,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從一開始就全面支撐散裂中子源科學研究項目的數據服務,從而為材料科學、生物、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能物理、核物理領域相關的大裝置不斷建成或開建。東莞除散裂中子源旁邊的南方光源預研測試平臺啟動建設外,未來附近還將建設南方先進光源。惠州的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已動工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將於兩到三年內建成投入運行。這些大科學裝置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同時需要高性能的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服務。

而另一方面,大科學裝置在立項、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數據系統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更好地服務大灣區相關領域大科學裝置,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依託中國散裂中子源建立了大灣區數據分中心,以推動和實現科學數據服務的本地化。      

實際上,2019年6月,科技部、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調整名單,名單共包括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位列其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隊」。該中心面向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以及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在內的國內外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需求,將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而大灣區數據分中心作為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繼北京之後的又一中心,將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服務+轉化助力大灣區經濟發展

大灣區數據分中心未來的工作重點是怎樣的?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陳剛表示,「一方面,大灣區數據分中心將加強能力建設,完善科學數據體系,提升服務能力,為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將通過與大灣區的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的技術合作,開展大數據管理、數據挖掘與應用、數據安全、計算技術等研究,促進數據科學技術和技術轉化、助力大灣區的經濟發展。」

據陳剛介紹,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擁有十幾PB存儲空間、數萬CPU核計算能力,以及萬兆國際網絡鏈路和完善的信息化支撐系統,可提供資源整合、數據共享、數據資源和索引等服務,能有效支撐高能物理科研數據管理和共享需求。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的四輪運行中,三臺譜儀共完成超300多項用戶課題,目前註冊用戶達到了1500多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延偉說,其中港澳用戶佔比10%左右,華為亦在這裡進行了七批次試驗。他認為,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全面支撐了散裂中子源科學研究項目的數據服務,並為材料科學、化學化工、資源環境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我們正在建設合作譜儀,並向國家申請二期工程建設,未來(松山湖科學城)還將建設南方光源,屆時數據中心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什麼是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由科技部支持,主要依託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設運行,面向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在內的國內外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需求,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數據中心目前的存儲系統,包括19PB的磁碟存儲容量和5PB的磁帶存儲容量,至2020年已共存儲了16PB的科學數據。

該中心為國內外一批中子科學、高能物理、中微子物理,以及宇宙線觀測實驗、交叉學科等,提供數據保存與共享交換、數據分析、科學計算等服務。數據中心的數千個用戶來自國內58個大學及科研機構,另外為參與中國牽頭的高能物理實驗的56個國外研究機構提供數據服務。數據中心為基礎物理研究、基於中子散射的材料研究等重大科學成果的產出作出重要貢獻。

同時還與一批國際高能物理數據中心及計算中心建立合作,共同為中國、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高能物理實驗提供數據服務。其每年為國際合作提供數千萬CPU小時的計算服務,完成數PB的國際數據交換。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馬駿   通訊員:張瑋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其琪


相關焦點

  •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揭牌
    中國日報11月10日電(記者 張之豪)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不斷增加,與高能物理核物理相關的科學數據服務業務越來越多。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11月10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
  • 擁有數萬CPU核算力、萬兆國際網絡鏈路,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今揭牌
    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今天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大科學裝置立項、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都把科學數據系統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有多個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內的這些大科學裝置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同時需要高性能的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服務。
  • 推動科學數據服務本地化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馬駿、蔣幸端 通訊員張瑋)昨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以下簡稱「大灣區數據分中心」)在位於東莞松山科學城內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作為最重要的數據服務對象之一,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從一開始就全面支撐散裂中子源科學研究項目的數據服務,從而為材料科學、生物、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前粵港澳大灣區高能物理、核物理領域相關的大裝置不斷建成或開建。東莞除散裂中子源旁邊的南方光源預研測試平臺啟動建設外,未來附近還將建設南方先進光源。
  •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為大科學裝置研究提供「利器」
    「利用西藏羊八井得天獨厚的優勢,中日、中意合作進行宇宙線實驗,每年產生超過數百TB的原始數據,數據從羊八井傳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再分別傳到日本、義大利分析處理,合作單位進而能實時訪問數據。」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陳剛說,要想獲得真正的物理成果,就必須對高能物理實驗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峰會上,「全國城鄉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導小組」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揭牌。 據悉,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注重政策協調,深入研究、協調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需求壓力與有限的國土資源之間的矛盾,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對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全面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決策的科學、民主和法制水平,不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家高水平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研究院在廣州揭牌服務大灣區智能...
    原標題:全國首家高水平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研究院在廣州揭牌服務大灣區智能製造產業發展   14日,全國首家高水平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研究院和粵港澳大灣區智能製造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在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正式揭牌
  • 526家上市公司扎堆 A股崛起粵港澳大灣區板塊
    (證券時報)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指明了大方向。
  •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首條示範幹線落地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 首條示範幹線落地   2月16日,「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時頻網絡建設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大會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量子密碼與信息安全高峰論壇在肇慶舉行。大會透露,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首條示範幹線——廣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範網將於四年內建成。
  • 泛珠合作著力高鐵網絡布局 全面對接大灣區
    在9月24日即將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鐵經濟帶都將是會議的重要議題。 2016年3月國務院正式發布的《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世界級一流灣區需要靠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來支撐,那麼泛珠區域內的高鐵網絡布局如何讓各省區合力對接世界級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奇蹟呢?
  • 機構:三條主線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附標的股)
    國金證券:大灣新區將聚焦八大產業 三條主線布局  四、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銀河證券,截至日期:2017-04-11  根據廣東省發改委何寧卡提議,未來重點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
  • 核醫學應用三企業籤約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
    繼4月30日正式落地精準醫學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再有新動作。5月27日,產業基地攜手北京高能新技術有限公司、杭州高能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廣東中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未來在核醫學的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高新醫療設備與醫療信息、晶片研發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並籤署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杭州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投資方和運營方,中國聯和健康產業集團副董事長、聯合精準醫療技術集團董事長、總裁王得坤代表籤約。
  •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周年成績秀——「一個平臺八大體系...
    至此,已有111個地級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認定了6批80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批71家產品加工企業,並在全國各地推進建設15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分中心),初步搭建了全產業鏈條的生產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流通系統。是什麼吸引全國各地的農產品企業紛至沓來?
  • 人民數據·人民德育事業部與未名中智教育集團、大灣區教育研究院...
    7月30日下午,應人民數據·人民德育事業部邀請,未名中智教育集團總經理李民、大灣區教育研究院長陳二泉一行做客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並就德育領域相關工作與人民德育事業部主任袁成等領導同志進行了會談。未名中智教育集團總經理李民(左二)未名中智教育集團辦公室主任魏徵(左四)大灣區教育研究院長陳二泉(左三)人民德育事業部副主任齊寶海(左一)人民德育事業部主任袁成在會議中表示, 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系人民日報、人民網旗下「黨管數據」的理論和實踐平臺,大數據領域的 「國家隊」。
  • 《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印發 未來水安全這樣布局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水利部獲悉,近日,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完成。
  • 對標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在哪裡?
    可以發現,科技創新貫穿綱要全文和大灣區建設始終。  除了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空間布局,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科學城 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  廣州科學城,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位置得天獨厚,科創歷史悠久,早在 1998年,就定位為高新技術開發區,擁有「廣東矽谷」的美譽。
  •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發布
    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記者孫飛)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聯合工信部下屬單位賽迪研究院9日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簡稱:灣創100,代碼:980001)。
  • 大佳之作、致遠灣區:2020佳兆業粵港澳大灣區新品發布盛典
    8月30日,「大佳之作 致遠灣區」——2020佳兆業粵港澳大灣區新品發布盛典在深圳圓1滿落幕,在盛典上佳兆業重磅發布地產品牌主張「品質為生活佳分」,並面向全球集中推出2020年16大全新佳作。時值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的特殊歷史時刻,粵港澳大灣區騰飛發展的關鍵一年,佳兆業將緊抓時代機遇,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成長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貢獻新力。堅守初心 品質築佳新品發布盛典上,佳兆業集團控股副總裁程芯蘭重磅發布佳兆業地產品牌主張——「品質為生活佳分」。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大灣區高分子新材料及聚合物產品工程...
    本次論壇旨在為先進聚合物材料製造與加工領域的學界和工業界專家搭建產學研溝通橋梁;分享協同創新經驗和多視角觀點;介紹最新研發進展及工業製造核心技術挑戰;探討 「粵港澳大灣區」 及 「深圳先行示範區」 產業發展趨勢。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在相城區揭牌
    今天(12月1日),「產業賦能 共贏合作」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揭牌儀式在蘇州市相城區舉行。來自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清華x-lab和優秀科技項目的近百位嘉賓出席活動,共話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
  • 灣區50+|大灣區思維:流動性不足 如何破除大灣區的人才困境?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大灣區金融服務業:培養大灣區思維》作者:本報告由普華永道根據對大灣區「9+2」城市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的高管,及學術界和專業機構代表進行的深入訪談撰寫而成。導語:隨著《關於金融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的發布,國家重申了對大灣區發展的承諾。本報告提出的「大灣區思維」,體現了一種務實的態度。建設完全一體化且無障礙的大灣區仍需假以時日,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作者將集中到大灣區發展的三大挑戰上:即如何促進人才、數據和資本的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