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為大科學裝置研究提供「利器」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前不久,從4300米海拔的西藏羊八井傳來好消息:中日科學家成功「捕捉」迄今宇宙最高能量的伽瑪射線——能量高達450TeV(萬億電子伏特),比此前已知的75TeV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發現100TeV以上的超高能伽瑪射線,被譽為打開了探索極端宇宙問題的新窗口。

「利用西藏羊八井得天獨厚的優勢,中日、中意合作進行宇宙線實驗,每年產生超過數百TB的原始數據,數據從羊八井傳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再分別傳到日本、義大利分析處理,合作單位進而能實時訪問數據。」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陳剛說,要想獲得真正的物理成果,就必須對高能物理實驗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同時,高能物理領域採用全球大科研的工作模式,其研究也離不開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今年6月,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迎來優化調整,中科院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隊」——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支撐的重大成果競相湧現。我國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觀測數據,全面支持「慧眼」成功監測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為深入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閃的物理機製作出重要貢獻。利用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提供的服務,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取得「首次發現帶電類粲偶素Zc(3900)」、確認X(3823)等重大物理成果。

「高能物理實驗造價昂貴,其數據質量控制對實驗的科研和社會效益極其重要。」陳剛介紹,從數據分類、採集、傳輸、整合、共享、分析和科技資源挖掘、產品加工推廣等方面需要制定嚴格的數據質量控制規範和流程,採取不同的技術手段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完整性。

大科學裝置立項、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都把科學數據系統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對海量科學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陳剛顯得自信滿滿,「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數據資源來源、收集、整合以及科技資源挖掘、產品加工推廣、數據共享和利用等方面,已形成比較成熟穩定的機制和方案,具有良好的資源持續收集與服務能力。」

據介紹,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以高能物理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產生的科學數據為核心,評估並梳理科學數據資源目錄,以標準化的手段實現異地建設的實驗裝置數據、異地數據分中心和高能所本地數據中心實驗數據的匯交,構建並維護運行的高能物理數據計算平臺集成各個實驗的多種異構資源。

「通過一整套完善的運行機制,為各實驗裝置以及高能物理前沿研究提供不同的計算模式和穩定的計算、數據服務。」陳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擁有十幾PB存儲空間、數萬CPU核計算能力、萬兆國際網絡鏈路和完善的信息化支撐系統,可提供資源整合、數據共享、數據資源和索引等服務,能有效支撐高能物理科研數據管理和共享需求。

陳剛說,高能物理領域採用全球大科研的工作模式,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與國內外上百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支持包括大型強子對撞機、大亞灣等多個國內外大型實驗的科學數據處理,可提供數據的高速傳輸、本地緩存等。

「我國高能物理領域在科學數據的獲取、存儲、處理及共享方面皆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在相關技術路線、策略機制等方面處於國際同等水平。」陳剛坦言,但在科學數據中心規模、資源能力、軟體能力和人力資源投入上,與國際同領域差距較大。

優化調整後,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面臨什麼挑戰?陳剛提出,中心無論在基礎設施、服務能力,還是資源匯聚、軟體研發、標準規範、組織架構上尚需加強和優化。著眼未來,則要推動高能物理領域大裝置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的利用、共享的自動化和規範化。(劉垠)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揭牌
    中國日報11月10日電(記者 張之豪)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不斷增加,與高能物理核物理相關的科學數據服務業務越來越多。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11月10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
  • 擁有數萬CPU核算力、萬兆國際網絡鏈路,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今揭牌
    為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今天揭牌,正式成立大灣區分中心,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及科學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務。大科學裝置立項、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都把科學數據系統作為不可或缺的部分。粵港澳大灣區有多個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內的這些大科學裝置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同時需要高性能的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服務。
  • 「國家隊」重磅布局大灣區 ,高能物理科學大灣區數據分中心揭牌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以下簡稱大灣區數據分中心),今日在位於東莞松山科學城內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該中心將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提供直接服務,並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推動和實現科學數據服務的本地化。
  • 推動科學數據服務本地化
    該中心將為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提供直接服務,並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推動和實現科學數據服務的本地化。服務大灣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大科學裝置,其一期於2018年建成,目前已有3臺譜儀在運行,另外8臺合作譜儀有望於近幾年陸續建成。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相關大科學裝置的發展狀態將決定我國在眾多領域的前沿研究取得突破的能力,從而決定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科學技術競爭能力。  大科學裝置是為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礎設施。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各種活動對於基礎數據和基礎信息的依賴,否則現代社會的運作是不可想像的。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讓南方先進光源毗鄰CSNS,是為了優化大科學裝置在我國的布局,滿足大灣區的科技需求。」 疑問一:為何要建南方先進光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同步輻射光源與CSNS都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能源、環境等多個重要研究領域。
  •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擬立項公示
    11月16日,科學技術部發布了關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安排公示的通知。>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文件要求,現對「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擬立項項目信息進行公示(詳見附表)。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物質最深處——世界頂尖科學家物理前沿峰會」上,王貽芳對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做出了比較。「大亞灣實驗裝置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一至兩公裡,而江門實驗裝置的所在地距離反應堆大約60公裡,這對技術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科技日報】北京懷柔科學城五個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
    近日,北京懷柔科學城又傳來好消息,「十三五」時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國家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布局的五個大科學裝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那麼,為何眾多大科學裝置集中落戶懷柔?其中最新「子午工程」二期、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展如何,會為人類解決什麼難題?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本研究綜合考察了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了解國外機構在運營大科學裝置過程中所進行科普工作的方法,認識大科學裝置科普工作的特點,以便為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科普功能發揮提供借鑑。2.NASA下屬的多個研究機構還建立了教育中心。如噴氣推進實驗室每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習與獎學金機會,其中甚至包括高中生。實習生可以通過NASA的相關計劃,在合作大學及NASA機構導師的幫助下獲得在NASA相關機構的實驗室學習與研究機會,其範圍涵蓋了包括機器人、行星科學、航天工程學、天文物理學等科學與技術領域。
  • 大科學裝置為何「扎堆」東莞?
    南方光源全稱「南方先進光源」(SAPS),是繼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之後,計劃在東莞布局建設的又一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為什麼要建設南方光源?將選擇怎樣技術方案?與散裂中子源之間有何關係?建成後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日前,記者專訪南方光源項目籌建負責人,全方位解析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密碼」。
  • 鐫刻在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上的「洛陽創新」
    進入這個展區,洛陽觀眾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新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  當畫面轉切至「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時,觀眾不禁發出讚嘆:「這臺裝置太厲害了,它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一塊新天地!」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共和國「科研重器」上,也深深鐫刻著「洛陽創新」。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項目落戶江蘇-蘇州相城
    近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進行了公示,共9個項目立項。,是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
  • 高能所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籤署「錢三強英才班」合作協議
    高能物理研究離不開大科學裝置,建設和維護這些大科學裝置需要很多具有工學基礎的科研人員,而很多高校的老師和同學對此不了解。希望通過聯合舉辦「錢三強英才班」,架起高能所與電子科大溝通的橋梁,以科研興趣為導向,在基礎研究領域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 合肥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初顯 謀劃四大新裝置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在會上表示,「作為國家正式批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了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的科學進展,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的多個新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前期工作,集群態勢初顯。」據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層建設內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其中明確提到,光明科學城的建設必須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為什麼深圳如此重視大科學裝置?楊學明說,這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剛需」。「目前,我國的大科學裝置主要分布於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其中北京、上海、合肥分布最為集中。
  • 大科學裝置建設迎來新進展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綜合實驗樓封頂
    據了解,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建設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總投資約5.87億元,其中科研設備投資1.829億元。建設周期為2年,預計2021年完工。項目緊密圍繞南方先進光源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需求,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和測試條件,為未來南方先進光源的關鍵技術預製研究、工程建設以及開放運行提供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撐,也為布局更多的大科學裝置提供條件和技術支持。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2020-12-16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截至2019年8月,全國僅有四個城市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為上海江、合肥、北京、深圳。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