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組計劃與基因測序 基於 DNA 數據的革命性時代已經到來

2020-12-03 百家號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在過去的 2018 年,出現了一些基於 DNA 信息引人注目的新興技術,比如智商遺傳檢測、DNA 刑偵、新藥預測,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本文來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生物醫學領域資深編輯Antonio Regalado在2019年開年之際撰寫的題為All the reasons 2018 was a breakout year for DNA data的專題文章,內容略有增刪:

2003 年 4 月 15 日,由 6 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團隊宣布完成人類基因組圖譜。這個耗資 30 億美元,被譽為生命科學 「登月計劃」 的研究項目,為人類揭開自身奧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已經成為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誌。

然而誰能想到,僅在十多年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經從當年的 30 億美元,逐漸降低到數十萬美元,數千美元甚至更低。市場上也出現了眾多面向大眾的

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通過對個體的基因檢測,可實現對罹患多種疾病的預測,病對個體的行為特徵提供更加深刻的見解。

除了大家熟知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查等應用之外,個體基因檢測還可以鎖定個人病變基因,實現提前預防和治療。

比如在個體基因檢測產品中,通過對個體樣本 DNA 數據的分析,

能夠解讀出癌症、代謝疾病、精神疾病等的風險,還能夠解讀出個體的藥物適應性、運動天賦、酒量等信息。

隨著全世界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個體完成了個人基因組數據的解讀和分析,在過去的 2018 年,已經出現了一些基於 DNA 信息更加引人注目的新興技術,比如

智商遺傳檢測、DNA 刑偵、新藥預測

,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

我們也已經迎來一個由 DNA 數據所帶來的革命性時代。

DNA 大數據

經過全世界政府和商業層面的努力,

目前已有超過 2500 萬人進行了 DNA 檢測。

而國家基因庫以及大型商業公司中這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基因數據,已經能夠提供更多具有吸引人的 DNA 報告。

圖| 商業公司想消費者提供的 DNA 檢測試劑盒(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比如,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家譜網站公司 Ancestry 提供的 AncestryDNA 基因檢測服務,通過基因檢測來告訴消費者他們的祖先來自哪裡。

人類基因組含有 30 億個鹼基對,近十萬個基因。而人類的遺傳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相當多的性狀異常也就表現為遺傳病。致病基因的分離一直是理解遺傳性疾病機理的關鍵,也為疾病診斷和預防帶來無窮潛力。

人類基因組計劃之所以得到全球矚目,一定程度商是因為它曾對這一意義非凡的目標做出的承諾。

但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基因組數據,科學家們意識到需要一次性研究儘可能多的人類。

發現和克隆基因的過程,被形象地成為基因狩獵。2018 年,幾次基因狩獵首次打破了百萬記錄。這些基因狩獵包括找尋失眠和教育成功的基因根源。

毫無疑問,一個人的教育程度部分取決於基因。例如,對同卵雙胞胎分開的研究表明他們最終教育程度非常相似。然而,直到最近,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影響人類行為的基因的工具。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18 年 7 月 23 日,Nature Genetics發表的一項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關於人類認知的基因研究,揭示出 1000 多個基因與教育程度的關聯。這項由 40 個機構研究人員完成的工作,涉及 110 萬人的 DNA。通過建立的一個評分系統,可以

通過檢查一個人的 DNA 粗略地預測某人受教育程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者們利用了國家生物樣本庫,並且從著名的基因檢測公司 23andMe 獲得了幫助,這家公司的用戶也能夠參與到研究中來。

智商篩查和定製嬰兒

基因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外表,還決定了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現在一些科學家提到,DNA 檢測可以讓我們做出合理推測——

孩子未來會是怎樣的智商水平。

這或許也就是從今年開始,人類全基因組預測風險盛行的原因之一。基於DNA 的多基因評分可以判斷一個人得乳腺癌、上大學、甚至長到進 NBA 所需身高的機率。

雖然我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真的應該使用這一信息嗎?但在 2019 年,一些基因檢測公司,如 23andMe 和 Color Genomics 或許會推出商業化的基因預測服務。

這正像是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中一樣,一個孩子是從培養皿中孕育而來的世界。目前,體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 中心已經可以做基因檢測,以避免後代患上嚴重疾病的風險。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獨家報導過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公司 Genomic Prediction。提到他們已經準備好做胚胎試驗,來對胚胎未來的教育潛能進行打分。

所以,CRISPR 基因編輯嬰兒已經不是什麼新奇事了,「定製嬰兒」已經有了。

製藥公司等待的革命性工具

1977 年 1 月,由著名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領導的五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健康調查,報告了一項關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 「好膽固醇」 )的 「驚人」 啟示。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越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越小。

事實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 50 歲以上人群心臟病風險的唯一可靠預測因素。從那時起,人們認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心臟健康之間的關係非常強大,甚至很難想像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預防疾病過程中不起基本作用。這使得製藥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開發和測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藥物,期望能夠預防心臟病發作,挽救生命,並收回投資。

然而,這些藥物普遍失敗了。正如 2016 年紐約時報的頭條所宣稱的那樣,「膽固醇藥物對心臟健康沒有影響。」

問題是:為什麼?

一種可能性是,儘管有相反的跡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心臟病中沒有任何機製作用:簡而言之,兩者沒有因果關係。也許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能保護我們免受心臟病發作,它只是一個良好的心臟健康的標誌。

果然印證了那句話:

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

可以說,所有醫學和公共衛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哪些相關性是因果關係,哪些不是。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如今,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一種遺傳學新工具,可以讓他們確定慢性病的真正原因。研究人員表示,

通過使用人與人之間天生的遺傳差異

,例如,篩選哪些對動脈中的膽固醇水平更高敏感性的患者,研究人員現在可以以更少的努力和費用模仿那些必要的大型試驗,就能確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藥物是否真的有益。

這種名為孟德爾隨機試驗(Mendelian randomization)的新技術,已被製藥公司用於制定數十億美元的決定,以決定採用哪種藥物。

難以想像,你或許已經是一個龐大的隨機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真的,至少一些遺傳學家認為你是的。遺傳學分析使用人們的醫學信息,來預測什麼新藥對其有效、什麼新藥對其沒效。

DNA 偵查

2018 年 4 月,美國加州警方通過 DNA 資料庫,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託附近的西特勒斯海茨市(Citrus Heights)逮捕了一名 72 歲退休警員 DeAngelo,指控他涉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犯下一系列強姦和謀殺案,並認為他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金州殺手 (Golden State Killer),也被稱為東區強姦犯 (East Area Rapist)。

相關焦點

  • 基於人類基因組計劃「大科學」的六大經驗
    日前,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三位歷(現)任所長回顧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大科學項目實施所取得的歷史經驗。他們認為,幾年前圍繞HGP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該計劃已經或將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帶來何種見解。但現在明確的是,HGP除了極大地加速了生物醫學研究,還開啟了科學研究的新方式和組織管理新模式。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總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教訓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人類基因組測序,在今天看來是小菜一碟,但放在25年前,實在是一個大膽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在1990年啟動,並在13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創舉。近日,三位頂級科學家在《Nature》雜誌上撰文,談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和教訓。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生」前開始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學院...
    【每日科技網】  3月24日,201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卓越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學大講堂第128講,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健康中國」的主題科普講座。
  •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從DNA到人類基因組計劃
    野心勃勃的人們很快拿DNA「開刀」了。1972年,人們首次構建了重組的DNA分子,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經過剪貼、拼接的DNA分子,並研究出將它植入目標宿主細胞之中的載體技術。也就是說,人類可以將一個想要的DNA移動到動植物體內了。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濟影響》完整譯文
    在剛剛翻過的歷史一頁中,人類DNA測序歷時13年, 是由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國際性公共計劃和一個補充性的私人計劃來共同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即對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完整序列進行測定並識別人類的每一個基因---需要先進技術的發展,更需要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和工程學家等跨學科專家團隊的全力協作。
  • Nature:回顧人類基因組計劃的25年
    25年前,新落成的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即現在的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Research Ins,NHGRI)在我們三人的領導下,協同美國國內與國際的合作夥伴,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此後發生的一切,成為最具歷史意義的重要科學成就之一:通過長達13年的探索,測序人類基因組的三十億鹼基對。
  • 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基因組研究時代
    在基因組測序研究方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我國參與了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一起,並稱為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創舉之一。我國作為六個參與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之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
  • 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
    這幾年,不同規模的基因組計劃經常見於報導,目前這些計劃進展如何呢,現在就扒一扒現在這些人類基因組計劃進展。1.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左右,主要目的就是攻克癌症。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2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名中科院院士吳徵鎰、周俊、孫漢董的大力推動下,一個在世界生物學界和推動普洱茶產業發展上均具有重大意義和經濟價值的科研創新項目——世界上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已在昆明正式啟動
  • Nature:三位大牛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教訓
    人類基因組測序,在今天看來是小菜一碟,但放在25年前,實在是一個大膽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在1990年啟動,並在13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創舉。近日,三位頂級科學家在《Nature》雜誌上撰文,談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和教訓。
  • 人類基因組計劃25年:給大科學六大啟示
    Library & Archives 25年前,新創建的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NHGRI,現在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和美國及國際合作夥伴聯手,發起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代表了最具歷史意義的科學努力之一:歷經13年,對人類基因組全部30億個鹼基對進行測序。
  • 人類基因組計劃欲改變未來醫療—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項目規模堪稱世界之最,科學家將歷時4年開展創新研究來解碼10萬個人類基因組,如病患個人DNA密碼。同時,該項目也得到了英國首相的承諾,以此來確保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以及英國的研究和生命科學領域處於全球現代醫學發展的前沿。 專家表示,了解一個癌症患者或某種罕見病患者的基因組,將會更好地幫助科學家和醫生了解疾病如何發展。
  • 人類基因組計劃25年:六大啟示
    然而,各種努力以及集中起來的數據和資源會使每個人都受益的意識不斷強化,並且正在使舊的觀念遭到擯棄。  數據分享最大化。HGP改變了生物醫學研究中關於數據分享的既有規範。一旦大量的基因組作圖和測序數據開始產生,為縮短數據產生和發布相隔時間而建立相關政策的勢頭很快便發展起來。這些努力促成了1996年「百慕達原則」的採用。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經過約3年的討論,美國政府於1990年10月正式啟動了這項將耗資30億美元、為時15年的計劃,預期在2005年完成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測定。這一計劃還包括對一生活費列模式生物體基因組的全測序,如大腸桿菌,酵母,擬南芥、線蟲、果蠅和小鼠等,因為對這些處於生物演化不同階段的生物體的研究是認識人類基因結構與功能不可缺少的。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ENCODE Pilot區域 332.3.6 單體型圖及其性質 342.3.7 SNP位點之間的關係及代表性 362.3.8 基於HapMap數據的標籤SNP選擇和評估 372.4 HapMap數據揭示的人類基因組 392.4.1 結構變異及其多態性 392.4.2 全基因組的重組率和LD的人群圖譜 42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際操作就從最初的十幾個實驗室開始,進而走向規模化。  於軍延續了Olson的物理圖譜製作原理,與來自計算機、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幾位博士同事共同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嚴謹、最精確、最系統的基因組物理圖譜製作方法—多酶完全水解物理圖譜,還將其用於規模化物理圖譜製作,並為基於克隆的DNA測序提供直接材料。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 生命數位化時代來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降至500美元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人類誕生以來,對「我是誰」的探索就從未停止。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美元降至500美元,在有生之年,我們或許可以一窺自己生命最本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