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哺乳動物牙齒磨楔結構

2020-12-05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經過一系列的牙齒結構變化,哺乳動物才具有了磨楔式的牙齒結構,也就是說牙齒具有了切割和研磨的功能,也就奠定了向新生代哺乳動物發展的基礎。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態和毛髮印痕的細節,並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中耳區結構,對於認識中生代哺乳動物多樣性和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賊獸類是已絕滅的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世到晚侏羅世的北方大陸,是哺乳動物中出現最早的分支之一,其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847年,賊獸的化石標本在歐洲發現。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經歷「演化大爆炸」
    圖中是已經滅絕的柱齒獸,這類動物以其獨特的臼齒得名,在侏羅紀中期出現了骨骼和牙齒的爆發式演化。例如,獸亞綱——演化出有胎盤動物和有袋類動物的支系——的哺乳動物在此段時間的演化速率比平均快了13倍。  為了確定新的哺乳動物形態出現的時間以及分化的速度,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化石變化進行了大規模分析。通過計算整個中生代的演化速率,他們發現,哺乳動物經歷了一段「爆發式」的演化,並在2億年前至1.4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達到頂點。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
    ,為深入了解哺乳動物的重要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結果。哺乳動物的演化哺乳動物祖先的外觀形狀已經通過化石證據部分還原出來,但是哺乳動物祖先染色體的數目一直都是一個謎。得益於本研究產生的兩個高質量的單孔目基因組,研究團隊首次構建出2n=60條哺乳動物的祖先染色體,為人們研究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中基因組的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它有哺乳動物的下顎和牙齒,具有特定的功能(例如,有些是用來切割的,有些是用來咬或咀嚼的,就像哺乳動物一樣)。 也有證據表明,三叉棕櫚龍有毛髮和鬍鬚,所有這些都是哺乳動物的特徵。 第 2 則 -漫長演化- 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新生代的哺乳動物類群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早在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恐龍剛剛登上生命演化舞臺的同時
  • 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哺乳動物生活與生態環境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中生代的哺乳動物,也適應了不同的生態環境。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科學家對牙齒化石中的生長環進行計數,以找出最早期的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隨著生命的不斷增長,牙骨質每年都像樹木一樣沉積,圖中用彩色箭頭突出顯示。由多塊骨頭構成的下頜演變成單塊牙骨,牙齒也從單一外形演變為根據在口腔內的位置而具備多種形狀。頰骨弓變得更為發達以支持咀嚼肌強化的需要。它們身體的骨骼變得輕盈靈活,四肢垂直向下而不是如同原始爬行動物一般向體側伸展。它們具備發育良好的皮毛,因此可能是恆溫動物。它們正處在過渡到真正的哺乳動物的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Nature|科學家首次重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單孔目物種的特殊性還在於它們具有的性染色體結構: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只有一對性染色體(雄性為XY,雌性XX),而它們則有五對共十條性染色體。另外,作為最早分化形成的哺乳動物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
  • 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色盲?
    作為哺乳動物,比起昆蟲的複眼,我們更熟悉的是非複眼,非複眼的結構同樣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坑狀眼(pit eyes)的構造宛如其名——一個簡單的眼點置於一個「坑」中,也許類似於最早的非複眼。帶有球形晶狀體和多晶狀體的眼睛可以生成更清晰的圖像,這類眼睛存在於腹足綱動物(例如蝸牛)和頭足綱動物(例如章魚)身上。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的弗朗克?格魯茲納教授如是說。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 繪)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我們都知道,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XY染色體決定了雄性,XX則對應雌性。」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鴨嘴獸等的性染色體與鳥類更為接近(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XY染色體決定了雄性,XX則對應雌性。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爬行動物和原始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一支,其後代進化為哺乳動物的祖先)的舌骨都是簡單棒狀結構。所以他們可以吞進去比自己頭部大很多的食物,比如蛇類可以吞食巨大的鳥蛋,鳥類可以吞進大魚等等。
  • 早期哺乳動物長什麼樣?生物學家發現遠古牙齒,還原出它們的形態
    如果哺乳動物沒有出現,那麼一直到今天,很可能地球上仍然不會有智慧生物出現,人類自然也就沒有機會誕生。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哺乳動物相較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都要更加發達,這也是為何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快速進化,短期內就演化出靈長類動物,直到人類出現的原因之一。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帶來線索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岡瓦納的中生代(2.52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化石記錄,遠遠不及北方超級大陸勞亞古大陸。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