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開展無人機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近日,福建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聯合新華網無人機培訓學院於福建羅源氣象實訓基地開展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試驗過程中無人機飛行平穩、數據通信順暢,並實時傳回了溫溼度、氣壓、風速風向等氣象數據。毫米波測雲雷達則獲取了十分有價值的回波基數據。圖為無人機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現場。圖/任雍 文/黃黎輝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海南氣象部門全力服務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
    、溼度、氣壓、風向、風速、水凝物等垂直廓線觀測數據實時傳回地面指揮系統,我國首次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取得成功。海南省氣象局自2019年起開展相關氣象服務,組建氣象預報、技術支持和氣象宣傳等保障團隊,全力以赴助力無人機高空探測試驗。  「預計8月2日14時至20時,『森拉克』登陸越南消亡,飛行區域局部有淺對流……」根據海南省氣象臺預報,8月2日有觀測「森拉克」外圍雲系的條件,氣象保障組將2日下午確定為高空無人機觀測時間段。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提升颱風監測預報水平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劉毅、趙貝佳)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
  • 福建天氣雷達的發展歷史
    圖2 福建天氣雷達的發展歷程 一、第一代天氣雷達早在1958年(圖3),福建氣象工作者就參與了利用福清、惠安和漳州空軍警戒雷達探測到的氣象雜波開展警戒颱風CINRAD/SA-D型雷達2016年建設在廈門海滄蔡尖尾山(圖12)。2019年龍巖、長樂CINRAD/SA型雷達開展雙偏振技術升級。CINRAD/CCJ型雷達2007年至2015年布設在寧德,可進行應急移動觀測,主要用於颱風暴雨監測及應急氣象保障服務。返廠大修進行雙偏振升級後布設寧德古田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基地,主要用於人影和科研。
  • 大有可為|無人機氣象領域開啟天眼
    12時許,雙尾蠍無人機接到指令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跑道風速達到6級12m/s。起飛後無人機直奔颱風「浪卡」,對颱風路徑前側的內部環流開展風場結構以及洋面風浪高解析度觀測。中國氣象局於2018年啟動「海燕計劃」,選用「翼龍-10」大型無人機開展試驗。
  • 我國實現幹涉成像雷達高度計海上定標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小型測高浮標,成功在青島海域開展了機載幹涉雷達高度計定標。近期,該項研究成果以海洋一所海洋測繪研究中心為第一單位發表在國際期刊《遙感》上。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前情提要8月2日下午,一架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騰空而起。伴隨著一組組颱風外圍雲系的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海洋上空和海面觀測數據實時傳送回地面指揮系統。意味著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我國基於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觀測的空白。△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背後的故事。
  • 我國首次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成功,意味著什麼?
    前情提要8月2日下午,一架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騰空而起。伴隨著一組組颱風外圍雲系的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海洋上空和海面觀測數據實時傳送回地面指揮系統。意味著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我國基於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觀測的空白。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利用無人機平臺開展颱風探測試驗,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國內沒有可以參考和借鑑的範例;這也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2018年,中國氣象局啟動了無人機氣象觀測布局設計及科研試驗工作。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下簡稱探測中心)聯合航空工業集團、國家氣象中心、海南省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等12個單位和企業開展大型觀測試驗。在飛機選型上,探測中心對國內各大型無人機生產企業進行了廣泛調研,最終與實力雄厚的成飛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選用翼龍-10無人機。
  • 福建:利用氣象雷達「巡山捕火」
    中國氣象報記者 湯珺琳 通訊員 翁文靜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第一。如今,「綠色生態」已然成為「清新福建」的一張亮麗名片。如今,通過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省氣象局已實現24小時全天候、全覆蓋、全時段連續監測森林火災,解決了衛星監測森林火險雲遮擋、人工觀測視野窄的難題;監測連續性好,可全面掌握森林火災動態,精準定位著火點,準確研判火場發展態勢,對火災撲救的組織決策提供實時信息支撐,提高了決策指揮的針對性;能較好反演火點的風向演變,提升森林火災撲救效率,保障了撲火人員安全;能還原林火發生發展過程,為重大森林火災調查提供科學數據
  • 成都造雙尾蠍無人機「追風」完成海上觀測作業
    在大多數人「避風頭」的時候,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組織多家機構在南海中北部聯合開展國內首次多平臺的颱風科學試驗,其中就包括「成都造」雙尾蠍無人機。根據觀測要求,成都企業四川騰盾科技派出大型雙髮長航時雙尾蠍無人機攜帶包括氣象雷達、雷射測風雷達、光電偵察吊艙和溫溼壓探測器等多種氣象探測設備,參加颱風海上觀測作業任務,多種載荷同時裝機和同時作業,充分發揮該型無人機載重能力強、供電功率大、載荷可模塊化加改裝的優勢。
  • 無人機無人艇衛星追風車齊上陣 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科學試驗成功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唐碧報導10月13日,今年第16號颱風「浪卡」在海南省瓊海市沿海登陸。針對「浪卡」的生成發展,一場地海空天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的科學試驗於12日至14日在南海中北部(瓊海附近)海域成功開展。
  • 翼龍-10完成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任務
    央視新聞聯播播發消息: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成功。8月2日,中國氣象局聯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省氣象局等12家單位,利用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翼龍-10無人機進行了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
  • 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內容是什麼?
    目前氣象部門已經在上海、廈門和廣州等地完成了3部天氣雷達的雙偏振升級改造,開展了雙偏振雷達業務應用試驗,對雙偏振雷達探測能力及業務運行情況進行評估,確定雙偏振雷達的業務體制、定標方法和技術標準。相控陣雷達是採用電掃描技術的天氣雷達,能夠更快更完整地監測天氣系統的發展過程,可在1分鐘內完成一次體掃,而目前的都卜勒天氣雷達均採用機械掃描方式進行觀測,完成一次體掃需要6分鐘左右。
  • 翼龍-10成功執行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任務
    8月2日下午,搭載著觀測設備的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翼龍-10從海南博鰲機場騰空而起,升至1萬米高空後,成功下投30枚探空儀,與毫米波雷達一起,完成了對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外圍雲系的CT式「掃描」。隨著觀測數據實時傳送回地面指揮系統,標誌著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我省人影觀測試驗首次在三江源地區開展
    8月3日,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依託高性能人工增雨探測飛機和西北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研究試驗項目,首次在三江源地區開展空地聯合觀測試驗。觀測試驗選取三江源作為核心試驗區,星基觀測主要依託FY-4號新一代氣象衛星開展,空基觀測利用人工影響天氣飛機搭載的機載大氣粒子測量系統(DMT)開展,地基觀測主要使用X波段雙偏振雷達、微波輻射計、雷射雨滴譜儀、GNSS/MET等人工影響天氣特種觀測設備,結合常規氣象觀測共同開展。
  • 福建:氣象雷達給青山綠水「體檢」
    中國氣象報記者湯珺琳  近年來,福建省氣象局創新利用都卜勒天氣雷達對森林火災實時探測,每6分鐘給「青山綠水」做一次全方位「體檢」。  「每隔6分鐘,對半徑200多千米、方圓10多萬平方千米的區域進行一次掃描探測,藉助雷達的火災回波可以更準、更早地發現林火,比目前其他探測手段早了30分鐘至兩小時,提高了森林火災撲救的效率。」龍巖市氣象局紅尖山雷達站站長張深壽說。  福建森林覆蓋率65.95%,長期保持全國第一。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飛行試驗實現了對遙感設備的自動拍攝、遙感圖像獲取、快視圖實時生成與傳輸、地面數據接收及顯示等全部任務。遙感設備的控制和所有飛行試驗內容通過預編程序實現自動控制,達到了無人機遙感原型系統的預期目標,驗證了試驗系統的可靠性。圖3是首飛獲取的遙感影像製作的效果圖[14]。
  • 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將合作開展海上科學試驗
    雙方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包括依託「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中山大學依託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製。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 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對接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通訊員趙世穎報導 為推動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順利開展,近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北京市氣象局召開觀測試驗設備進場對接會,對京津冀觀測試驗儀器設備進場、觀測流程、運行保障、技術規範等相關事宜進行研討溝通
  • 氣象衛星: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支撐作用效益凸顯
    突破技術發展瓶頸 衛星雲圖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2015年夏季,進行月球定標地基觀測摸底試驗的隊員們開展了1/2月球周期的觀測試驗。這項試驗利用月球進行衛星定標,從而為建立月球輻射基準模型積累了寶貴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