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學所等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開展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對頁巖氣藏的高效開發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人員設計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及滲吸裝置,研究了頁巖的水吸附解吸和滲吸特徵,揭示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和滲吸機理,建立了頁巖水吸附擴散數值模型。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 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頁巖原位含氣量和吸附氣/游離氣比例是頁巖氣資源潛力評估和可採儲量計算中涉及的關鍵地質參數。如何獲取這兩個參數,是我國石油公司及勘探家們非常關注、但迄今為止沒有滿意方案的關鍵難題。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0 成都生物研究所 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將二氧化碳從沼氣中分離出並排放到大氣中,是一種拋棄式脫碳,這不僅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極大地浪費了二氧化碳資源。如果進行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脫碳,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資源提高生物天然氣產量,是一種利用式脫碳。
-
神奇石墨烯吸油海綿「科大造」 可連續吸附、清理高黏度原油
記者日前從中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在高黏度浮油吸附材料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首次將焦耳熱效應引入多孔疏水親油吸油材料中,設計並研製出可快速降低水面上原油黏度的石墨烯功能化海綿組裝體材料和連續收集環境中洩漏原油的收集裝置,大幅提高了吸油材料對高黏度浮油的吸附速度,顯著降低了浮油清理時間。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進而,以該金屬有機多面體中的三核鋯節點為催化活性中心,使用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單體在框架中通過原位催化聚合反應構築聚合物。反應後,超分子框架的氮氣吸附性能得到提高。粉末衍射表明氣體吸附測試後的樣品框架得到保持,說明通過原位催化聚合策略在超分子框架中引入聚脲提高了框架穩定性。
-
楊勇:符合國情的土壤修復技術——熱解吸和常溫解吸
熱解吸技術和常溫解吸技術去除土壤有機汙染物中國生態修復網:首先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熱解吸技術和常溫解吸技術的工作原理,它們是如何有針對性地去除土壤中的有機汙染物?楊勇:熱解吸技術和常溫解吸技術都是處理有機物汙染土壤的物理處理技術。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水體環境中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其兩性分子基團可以改變HOCs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解吸行為,進而影響納米零價鐵對HOCs的降解。Cl-OPEs具有兩種獨特的官能團(親水性磷酸酯基團和疏水性氯代烷基基團),CTAB對Cl-OPEs的固-液界面吸附/解吸行為的影響可能與疏水性HOCs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優化調控三維石墨烯的孔隙結構及其功能團,實現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物理與化學強吸附作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利用原位化學聚合的方式,增強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的複合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實現高面積載量(10.2 mgcm-2)硫正極的長壽命穩定循環(圖1)(Nano Energy, 2017, 40
-
「原位NMR+CO2吸附」二胺交聯GO對CO2的不同吸附機制Chem. Mater
已有報導GO的層間距可以對CO2的吸附產生顯著影響。然而,由於交聯分子和不同官能團的引入,CO2和GO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非常複雜。GO-CO2這種相互作用只能通過原位光譜法或計算模擬來探測,但是這方面的報導卻很少。研究成果近日,浙江大學的孔學謙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二胺交聯GO的可控層間距對CO2吸附性的調控。
-
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我國的頁巖氣資源具有較大的勘探和開發潛力。頁巖儲層具有層理髮育各向異性顯著,基質(微納米孔隙)和裂縫兩類氣體儲集空間與流動通道並存,以及相當比例的氣體以吸附態賦存於納米孔隙中等特點,與常規油氣儲層存在明顯不同。這就使得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分析方法與常規儲層巖石存在較大差異。此外,我國埋深超過3500 m的深層頁巖氣資源佔比約2/3,是下一步頁巖氣勘探開採的重點。
-
中科院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我國的頁巖氣資源具有較大的勘探和開發潛力。頁巖儲層具有層理髮育各向異性顯著,基質(微納米孔隙)和裂縫兩類氣體儲集空間與流動通道並存,以及相當比例的氣體以吸附態賦存於納米孔隙中等特點,與常規油氣儲層存在明顯不同。這就使得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分析方法與常規儲層巖石存在較大差異。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大強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
-
建築給排水知識:了解樹脂的吸附/解吸性能及特性
靜態吸附實驗靜態吸附/解吸實驗是為了解樹脂的吸附/解吸性能,確定樹脂吸附特性。實驗量取10倍於樹脂體積的廢水,調整廢水不同pH並置於恆溫振蕩器於30e下振蕩,間隔一定時間取樣測定吸附前後水溶液中萘磺酸鈉的濃度變化。動態吸附/解吸實驗在內徑為15mm玻璃交換柱內裝填25cm3交換樹脂。
-
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獲重要進展
科普(譚曄 鄒雪峰 萬海珍 宋波) 11月13日筆者獲悉,由東方物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要進展。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實施「深空」「深地」「深海」三大科技戰略布局。
-
分子尺度觀察水分子在二氧化鈦表面上的吸附活化和反應研究獲進展
為了實現在原位環境電鏡中直接觀察到水分子在二氧化鈦表面的吸附結構和反應過程,浙江大學和丹麥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在二氧化鈦001型重構表面進行實驗該重構表面有序分布著高活性凸起陣列,吸附在其上的水分子的有序排列為電鏡觀察提供了充分的襯度。
-
南方科技大學唐圓圓/香港浸會大學蔡宗葦聯合探索雙酚類物質在微塑料表面的吸附/解吸行為及潛在危害
2、水體環境下雙酚類物質存在吸附/解吸滯後現象。3、被吸附後的PVC微塑料所釋放的雙酚類物質是影響生物有效性的關鍵。4、微塑料作為汙染物載體對環境產生潛在健康風險。隨著環境中微塑料和雙酚類物質的不斷增加,微塑料可吸附雙酚類物質並成為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優化調控三維石墨烯的孔隙結構及其功能團,實現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物理與化學強吸附作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利用原位化學聚合的方式,增強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的複合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實現高面積載量(10.2 mgcm-2)硫正極的長壽命穩定循環(圖1)(Nano Energy, 2017, 40, 390)。
-
揮發性有機物(VOCs)吸附回收技術進展
轉子吸附器的優點是設備體積小、操作方便、壓降低,可以連續地將大流量的廢氣處理成低濃度的淨化氣,而解吸出來的氣體則濃度高而流量低,一般增濃比可達1O~15倍。1.4主要吸附工藝1.4.1固定床吸附一水蒸氣置換再生一冷凝回收工藝該工藝通常以顆粒活性炭、活性炭纖維或沸石作為吸附劑,主要對較低濃度的有機廢氣中的溶劑進行回收。
-
活性炭對典型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分析認為在吸附的初始階段, 活性炭周圍的染料分子被活性炭吸附,使得這一區域的染料分子濃度較低,從而與周圍染料溶液分子形成濃度梯度。濃度梯度的形成,使得高濃度區染料分子迅速擴散到活性炭中,吸附佔優勢。隨著濃度梯度的減小,吸附速度逐漸減小,染料分子的熱動能逐漸克服活性炭引力場,此時,吸附減弱而解吸增強,最終達到吸附與解吸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