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建:高中生攻克技術難題填補國內空白,5條心法解碼成功有規可循

2021-01-21 解碼企業家

採訪陸亞建,是因為好奇,心中有個謎團擱了好多年。


創業路上,雖然高手林立,不乏呼風喚雨之輩,但他的「傳奇」獨樹一幟。


新世紀初,他以一介高中生,自己破解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徹底改寫中國反光材料依賴進口的歷史,為中國製造揚威。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交通安全與反光技術高峰論壇」上,他和華日升再次成為全國行業內矚目的焦點。


啃下200多本書籍,做過5000多次試驗,八年裡業餘時間都在書店裡度過,連商場啥模樣都不知道……很多新聞報導裡,這樣敘述。


一萬小時未必能成為大家,除了對技術的死嗑,一定還有些什麼?


「關於科學技術,只要有問題就有破解之法。」他很自信,言之鑿鑿。


兩個多小時的訪談後,重新給陸亞建畫像:企業家/反光技術專家/醫生/會計師/大學教授……


三言以自己的視角,提煉了5條心法,解碼他成功的奧秘。


為的是告訴你:成功,有規律可循。


1994年,武進可鍛鑄造廠出於轉型發展的需要,開始參與反光膜的開發與研究工作。企業從外地聘請了3位專家,投入資金1千萬元對反光膜項目進行研發。當年反光膜技術在國內尚屬空白,所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三年過去了,研發進展得很不順利。和可鍛鑄造廠一起進行反光膜研發的國內多個大院大所,幾年下來也無明顯突破。到了1997年,3位專家一夜之間「跑」掉了兩位,剩下的一位「光杆司令」一個月後也離開了。耗資巨大的研發進入了死胡同,企業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就在項目被「撂挑子」的危急時刻,陸亞建挺身而出,毅然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在項目研發的數年間,陸亞建先後讀了200多本光學、化學、物理學以及工程機械等方面的書籍。他幾乎沒逛過街,常州的幾大商場長啥樣都不知道,每次進城都是直奔書店,只要市面上能找到的專業資料,都被他翻了個底朝天。他親自設計方案,試驗失敗,再設計、再試驗……前前後後經歷了5000多次失敗,越挫越勇。後來,企業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陸亞建舍不下苦心攻關的項目,遂四處借貸、東挪西湊300萬元買下了反光材料項目,並自創常州華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繼續進行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底,他終於成功攻克了數十項技術難關,研發出反光材料工業化生產的材料、工藝、設備等一整套專利技術,徹底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實現了反光材料的真正國產化,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韓國之後,第四個擁有工業化生產反光膜能力的國家。

原常州市委書記、現江蘇省副省長費高雲(前排左)視察華日升

常州華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榮譽牆


學好數學非常重要,尤其是基礎數學


陸亞建是常州市武進卜弋中學75屆高中畢業生。他至今記得:1974年上半年之前,學校功課抓得很緊,到1974年下半年,又停課了。


當時,陸亞建文科相對差點,理科卻是特別的好,尤其對電子電器、力學等物理知識非常感興趣。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陸亞建會自己組裝電視機、收音機、音響等,是大夥眼裡的能人,找他維修和組裝電器的人絡繹不絕。


「因為喜歡,這一鑽進去,就覺得特別簡單。」他舉了個例子,當時沒有集成電路,一個電視機裡有成千上萬個元器件,看著複雜,其實只需分為幾大板塊:信號接收、電源供給、公共通道、視頻放大、音頻放大、掃描系統(包括橫掃描、幀掃描)、高壓系統,1萬伏以上高壓推動顯像管發光發亮等。


「基礎原理、公式特別重要。」陸亞建多次強調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基礎數學,包括幾何函數,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比例關係等,「像光信號、聲信號,電路設計等,全都離不開這些基礎公式。至今,所有的應用數學我都會算。」


陸亞建說,紮實的數學功底,為他後來攻克反光技術難題、研究多學科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陸亞建在南京大學商學院給學生上課


把最複雜的人體結構弄懂了,其他什麼都能搞通


1978年3月,陸亞建從軍,來到英雄部隊「臨汾旅」服役。他因為做事非常認真,三個月後即被抽調到師裡醫院學醫。


整整9個月的學習,陸亞建日夜看書,接受3天一次的高強度閉卷考試,把醫學理論知識學得非常紮實。


陸亞建清楚地記得,他學醫結束回連隊的那天,是動員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的第一天(1979年1月8日),當天他還出了一期黑板報。


後來,他在部隊裡負責出黑板報,做衛生員+教員,以防病為主,中醫針灸也都會。


「學醫以後,我覺得把最複雜的人體結構弄懂了、搞通了,那麼其他什麼難題都能搞通。」陸亞建說,人體有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皮膚感官系統等,了解了它們的結構、功能、工作原理等,就不難預防疾病,對症下藥。


當時,對陸亞建來說,最具挑戰、最難搞懂的是內分泌系統。「為什麼會有侏儒症、巨人症?因為內分泌系統出了問題。這些都需要極強的邏輯學。」


就像高中時解數學題、物理題那般,陸亞建又一頭扎進了醫學的海洋,興致勃勃地探索著一個又一個奧秘。



人生有目標,全力以赴去拼搏


陸亞建,當過兵,從過醫,管過村廣播室,做過財務科長,最終依靠自主研發的產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以及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的每一次成功轉型,源自不斷調整的奮鬥目標,全力以赴的拼搏爭取,認認真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他在家排行老四,有兄弟姐妹共6人,因為家裡窮,從小沒有一隻書包,沒有一件新衣,下雨天只能赤腳上學。高中畢業後,他回到農村種地,還做過生產隊的記工員,秉公辦事,從來沒有記錯過一個工分。那時候,他還兼農電工,當時的電線桿是方杆,常常拿著老虎鉗就直接爬上杆工作了。


1978年,對陸亞建來說,上大學是件高不可攀的事,只有知青、城裡人、有經濟條件的人才敢想的事。「當兵是一條出路」,他選擇從軍。在軍營裡,雖然自己個子小,但陸亞建做事認真,聰明好學,又特別能吃苦,很快就被部隊挑選上培養成為軍醫,接著嘉獎、入黨,眼看著「戰士直接提幹」順理成章,不曾想政策突變為「提幹要走學校」,希望落了空。


1981年12月,陸亞建光榮退伍,回到家鄉先後做起了赤腳醫生、村廣播站管理員等工作。「無論幹什麼,都要盡全力做到最好。」當赤腳醫生時,陸亞建提供24小時服務,隨叫隨到。做村廣播站管理員時,他免費為村民維修和組裝電器。


1983年,他到鄒區農機廠當上了一名「社辦廠」工人。所有新工人都被安排去撿垃圾、理場地,一些人沒幹幾天就懈怠了,但陸亞建不肯偷一點兒懶,下死力氣苦幹了整整一個月。他的實心眼被廠領導看在眼裡,很快就被調到工廠財務科。


四年後,陸亞建因為工作業績突出被提拔為財務科科長。在財務科長任上,鄒區農機廠成為全市第一個股份制改制企業,變成武進可鍛鑄造廠。陸亞建全程參與了改制工作,主持起草了全部文件、方案、資產計算表等,還親自設計了常武地區改革開放後首張《股權證》。


1994年常州市通明反光材料廠


看好反光材料在交通標誌、地名標誌的廣闊市場前景,1994年5月至1997年4月,武進可鍛鑄造廠花重金聘請專家研究反光材料技術,未果。陸亞建最後臨危受命,能夠挑起這副重擔,是因為在這3年多的時間裡,因為興趣使然他早已主動加入了研發團隊。於是,就有了後來那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


「關於科學技術,只要有問題就有破解之法。」陸亞建說,所有的書本上,都不會直接寫明高精尖的技術,反光材料涉及光學、物理學、化學等多學科內容,當時啃下200多本書,在書店一泡5年,就是在學習化工、電子控制、機械、環境控制等各種知識。同時,他還不斷的設計工藝路線。有一個28人的團隊,天天按照他的設計思路做實驗,一次試驗約耗時數小時。失敗一個,再設計一個,再試驗……總共做了5000多次實驗。


「搞科研,一定要實事求是,用科學態度指導工作。」當時,除了技術難關,還缺設備,陸亞建玩了命似的尋求突破口。


汽車在行駛時是振動勻速運動,交通標誌要看得「舒服」,必須兼顧橫條紋、豎條紋。反光材料比膠捲材質要求更高,膠捲只需要塗一層,而反光材料要塗八層。當時有一個反光材料噴塗設備,美國人要賣到300萬元一臺,他買來幾個高壓罐,自己設計製作了自動噴塗裝置,成功完成八層覆蓋,只花了30萬元。但是,這一工藝最後也被陸亞建捨棄了,因為塗料浪費太多,70%都揮發跑掉了。

陸亞建還帶著技術人員走南闖北,與中科院、公路學院、深大,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科研院所對接,通過不斷的學習、試錯、研發,終於在2001年底破解技術難題,實現了中國反光材料零的突破。



不會算帳的老闆,不是一個好老闆


陸亞建做過4年企業專職會計,他不僅學會了資產怎麼計算,而且對宏觀經濟、對金融有著深刻的理解。1995年左右,關於市場宏觀調控、利息槓桿、加準備金等,他一一預言成功。


「不會算帳的老闆,不是一個好老闆。」陸亞建對「如何算帳」有自己的認識,「有些時候,不能只看帳面上的數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還要會算大帳。」


陸亞建創辦的華日升是國內第一家研製並產業化生產系列反光材料的專業企業,也是中國反光材料行業的領軍型企業,兩次入選福布斯「中國最具潛力中小企業」榜,公司的「通明」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歐洲的知名企業施華洛世奇想收購華日升,提出了2億歐元、不審計的收購條件。當時,50出頭的施華洛世奇家族傳人甚至追著參加會議的陸亞建跑到美國,表達了十足的誠意。但陸亞建婉拒了施華洛世奇,並於2016年選擇低於歐洲名企的收購價格、被上市公司蘇州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併購。



這筆帳,陸亞建是不是算錯了?


「當然不錯,當時很多傳統中華品牌像『中華牙膏』等都被國外公司併購了,我捨不得歷經千辛萬苦創立的民族品牌,被外國公司收入囊中。加入蘇大維格,是民族企業的強強聯合。」


陸亞建自己的「帳本」是:過去從美國進口的反光膜,像玻璃微珠型反光膜,一平方米市場售價達600多元,而華日升的「通明」產品100元都不到,僅為國家節約外匯和採購成本,就達數十億元。


華日升生產車間


華日升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系列產品最全、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反光材料生產廠家,「通明」產品全面覆蓋國內市場,並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也擴充到十幾個系列幾百個品種,在汽車車牌領域佔到國內市場的70%,車身貼和交通標誌牌方面的佔有率遙遙領先。


此外,「中國交通安全與反光技術高峰論壇」又傳出喜訊:華日升公司從2007年開始研發微稜鏡反光材料,歷經十餘年,投資近億元,目前已積累了完整的微稜鏡系列反光材料生產技術,擁有稜鏡體系專利十餘項。公司目前已具備年產300萬平方米微稜鏡反光材料的能力,3年內年產能將達到1000萬平方米,計劃用2~3年時間,實現該產品全面替代進口,為用戶節約成本,為我國交通安全事業再立新功。


陸亞建除了是華日升的創始人,還是「中國燈具城」項目的負責人。「要買燈,去鄒區」,多年來,鄒區燈具市場的名氣響徹全國。2014年,鄒區鎮黨委、政府欲把燈具市場的改造升級項目交付給陸亞建,中意的是他的智慧與擔當。面對鎮上充滿誠意的反覆邀請,陸亞建接過了這個重擔,親任燈貿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給燈貿中心制定了「三高」規劃:高定位的精品項目、高水平的運營模式、高質量的管理平臺,不僅要將燈具城市場繼續做大、更要做強、做專、做精。


而這一次老闆的「會算帳」,體現在了他的「會花錢」上。燈貿中心總建規模53萬平方米,分為5個地塊,涵蓋城市工程照明、室內照明、LED 照明、星級商務酒店、高端商務公寓、高端住宅社區、燈文化博物館、大宗客戶採購中心、會議展覽中心、網上燈城等10大特色主題。陸亞建要求,用商業地產這塊補貼燈具市場招商,在恐龍園舉辦音樂節,請來了趙雅芝、費翔,以及李宇春、筷子兄弟等,積極做好市場宣傳推廣。


一流的裝修、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一流的品牌,為市場帶來了人氣,為商戶帶來了財氣。尤其是他親自抓的鄒區燈貿中心B區招商,100%入駐知名品牌。


把人做好,事業就能成功一半


做醫生時,無論在部隊,還是地方,24小時隨叫隨到;


做會計時,無論是記工分,還是當財務科長,從來沒有弄錯過一個數字、一分錢;


創辦自己的企業後,熱心幫助殘疾人就業生活,捐資成立「通明」百萬光彩基金;


面對多年未遇的洪澇災害,從早上5點到次日凌晨1點,與燈具城普通員工一起奮戰在抗洪一線,每頓都是泡麵、鹹泡飯;


設施齊全的鄒區中心幼兒園、美如花園的卜戈中學,專供村民活動的華日升廣場,高端時尚的鄒新花園戶外LED電子屏,都有陸亞建的贊助……


「中國民營企業十大創新人物」「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江蘇省勞動模範」「龍城先鋒、最美常州人」「常州好人」……陸亞建有20多個榮譽稱號,其中他最看重的是「常州好人」。



「把人做好,事業就能成功一半。」陸亞建覺得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人生很短,人很渺小。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大家襯託出來的,不要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為什麼能夠走出來,機遇很重要。」


「人生無悔,知足常樂。」他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在慈善、助學、幫困等方面慷慨解囊,近年來累計捐助千萬餘元,「未來,還要進一步回報社會。」



歡迎關注《解碼企業家》



相關焦點

  • 優秀男人:攻克世界級難題,填補空白,還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為了這條隧道,孟祥連和同事們走遍了秦嶺腹地460平方公裡內的每一條溝、每一道嶺,歷時整整8年,終於選出了一條地質條件最優的越嶺方案,創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長大隧道地質綜合測試方法及我國首個TBM 圍巖等級劃分標準,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空白。不僅在科研技術上努力創新,在實地勘察工作中也是容不得半點馬虎。
  • 中國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研製成功,將填補空白
    雖然說是我國的科技已經相比以前進步很多了,也已經慢慢進去了科技強國的行列,可是我國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的,不能辦法得到填補,還面臨著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沒有攻克。但是中國長城科技公司給大家帶來好消息,就是我國有了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這個技術得到以後,我們就從此又少了一塊空白區,真的是令人興奮。
  • 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這不是「天眼」的神話,這是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繪高新技術。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成果發布會上,西部測圖工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宣布,由國家測繪局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取得了圓滿成功。
  • 寧波一新材料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可替代塑料用於食品容器
    近日,由恆天生物基材料工程技術(寧波)有限公司實施的聚乳酸高倍率發泡材料及耐熱製品成型產業化項目,正式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鑑定,該項目填補了國內聚乳酸連續發泡生產工藝、裝備及產品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東方糧倉攻克米糠保存技術難題
    記者近日從東方糧倉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在全國率先攻克新鮮米糠無法長期保鮮的技術難題,將米糠的保質期從4—6小時延長到10個月,經專家鑑定,該項「低溫擠壓酶解穩定化全脂米糠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該公司科研人員採用自主研發低溫擠壓反應器,併集合生物技術、酶解技術,首次實現了對現有傳統米糠穩定技術上質的突破,目前已獲3項國家專利。
  • 舒茨股份:痕量氣體檢測填補空白
    舒茨股份:痕量氣體檢測填補空白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9 01:07:01
  •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填補國內空白!明月海藻超純度海藻酸鈉
    這個僅佔地600平方米的生產線,可將每千克價格不到百元的水溶性海藻酸鹽提純為每千克售價可達100萬元的超純度海藻酸鈉,不僅為企業開闢了新的市場,還成功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海藻酸鈉是從褐藻類的海帶或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後的副產物,作為海洋生物材料,可被廣泛應用於醫藥領域。
  • 西北油田填補國內無人機探測天然氣管道洩漏技術空白
    近日,由中石化西北油田開展的無人機智能探測天然氣管道洩漏技術在油田現場試驗成功。無人機搭在雷射甲烷探測儀在風力3級、80米飛行高度的試飛環境中,0.03秒即可探測出天然氣洩漏點,為現場人員及時發現油氣洩漏點,及時整改治理安全隱患提供強力支撐。
  • 填補國內空白!這些航空、核電、國防領域的翹楚,都來自這所高校
    國產大飛機因為他的精心鍛造有了"骨骼"和"雙腳",讓其中的關鍵技術牢牢把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2019年他被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授予"科學技術獎青年優秀創新人物獎",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核電廠壽命管理的
  • 直20攻克世界級難題,俄媒:多虧了技術封鎖
    據介紹,直-20直升機近年來連續攻克世界級技術難題,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日前又攻克了旋翼防除冰這一關鍵技術,軍事專家指出,這意味著直-20終於徵服了高原難題,擁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戰能力,而這將大幅提升陸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對於高原地區的駐軍來說,直-20的技術成熟也能大大提升後勤補給能力。
  • Ф5米立式風洞自由飛尾旋試驗成功
    填補國內空白綜合技術指標達世界先進水平  本報訊\(曾強吳海瀛記者郝勇)昨(21)日,記者從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獲悉,Ф5米立式風洞首次自由飛尾旋試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立式風洞具備開展型號自由飛尾旋試驗的能力,該項試驗填補了國內空白,其綜合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綿陽研究堆極化中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近日,來自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合作團隊,在中國綿陽研究堆上自主研製成功應用於中子極化的3He系統,對於一個1.16 bar的3He氣室,實測到72.7±0.4%的3He極化率,這是國內首次報導實現該應用類型的裝置並實測到這樣的極化率,填補了該項技術領域的國內空白
  • 中國二重成功運用靜平衡測量方法填補空白
    近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二重)重點出產項目——港陸新型立磨磨盤體順利完成「三點稱重壓力傳感器靜平衡」試驗,填補了公司超大零件靜平衡測量的空白。   港陸新型立磨其中的磨盤體是中國二重截止目前需做靜平衡試驗的最大工件,現有的常規靜平衡方法無法適用於該工件。
  • 填補國內空白 均瑤又創第一
    更早前的9月18日,華模科技成功中標中國商飛的ARJ系列飛機「人在迴路飛行仿真試驗平臺——實時仿真與網絡接口系統」項目。他自豪地表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機,填補了國內裝備製造業的一項技術空白,也突破了國際上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更為重要的是,從今往後,我們將擁有在此基礎上開發配套各種型號的模擬機產品的能力。
  • 瀚恩新材料:光學級PVA薄膜填補國內空白
    光學級PVA偏光膜應用於製造生產偏光片,而偏光片是液晶顯示器重要材料之一,PVA薄膜的製造技術和市場幾乎完全被日本所壟斷。通過與市場的充分接觸和客戶需求的調研,2013年,公司前身——雲天化股份重慶研發中心看中了這一市場空白,開始研發光學級PVA偏光膜。     其研發的價值可謂巨大,但研發的難度更大。
  • 填補國內空白 我國核電領域數位化射線檢測技術在秦山核電成功應用
    來源:中核集團近日,計算機射線成像檢測技術(CR檢測技術)在中核集團秦山第二核電廠308大修中成功應用,順利完成了常規島近百道管道焊縫的射線檢查工作,填補了核電領域數位化射線檢測技術應用空白,為核電領域無損檢測領域數位化技術變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對推動核電領域數位化射線技術的應用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河南造自轉旋翼機填補國內空白
    本報訊(記者徐建勳通訊員穆文濤)2月6日,「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標誌著該款機型正式取得市場「通行證」,成為我國一款新型航空器,打破了自轉旋翼機一直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填補了國內空白。
  • 上海電機廠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成功填補國內空白
    日前,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有限公司的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新產品通過國家鑑定: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各項性能指標優良,在電機製造上又填補了一項國內空白。50kW超高速永磁同步發電機的研製成功,表明上海電氣已有能力自主設計、製造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高速永磁電機,擺脫了國外公司在超高速永磁領域的技術壟斷,進入世界先進位造行列,為我國今後製造更高轉速、更大容量的永磁同步發電機奠定了基礎。
  • 國內C13同位素生產關鍵技術空白有望填補
    在北京舉辦的中央企業深入參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介對接會上,中廣核技(證券代碼:000881.SZ)與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化工研究院」)籤署了「C13同位素應用」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推進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化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戰略合作關係,並將瞄準核技術應用產業的市場需求,重點在穩定同位素分離、標記化合物產品製備、核醫學領域同位素檢測試劑、核電領域同位素材料以及改性高分子材料等國家重大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開展技術研究與應用產業化合作
  • 他帶領團隊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填補國內空白,創造世界之最!
    而來自西南交通大學1988級地下及隧道工程專業校友肖明清,就是&34;——武漢長江隧道工程的總設計師;他還是國內第一座,也是世界上行車速度最高的水下隧道——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獅子洋水底隧道的總設計師;他主持完成的國內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長江沉管隧道多項科研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