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學家發現狂牛症致病蛋白可侵襲動物全身

2021-01-07 網易新聞

  新華網華盛頓1月20日電(記者曲俊雅)人們過去認為,引發狂牛症的變異普裡昂蛋白只分布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中。但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感染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將大量變異普裡昂帶到全身,侵襲多種器官。

  變異普裡昂蛋白可引發嚴重破壞大腦組織的海綿狀腦病,如狂牛症、羊瘙癢病和人類新型克雅氏症。此前一般只在被感染者的腦、脊髓、脾臟等組織中發現這種物質。基於這種認識,一些國家禁止將動物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組織用於人類食品,但認為其他部位如肌肉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病理學家阿古茲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看法提出質疑。他們曾於2003年首次發現,在死於新型克雅氏症的患者肌肉組織中,存在少量變異普裡昂蛋白。

  該小組在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報告說,他們使患有海綿狀腦病的實驗鼠產生普通的炎症反應,即機體受到損傷和感染疾病時的免疫反應。結果,實驗鼠胰腺、肝和腎中出現了大量變異普裡昂蛋白,水平與病鼠脾臟內的變異普裡昂含量相當。

  這一發現表明,變異普裡昂蛋白有可能會侵入牛、羊等牲口的更多器官。但阿古茲等專家認為,沒必要為此驚慌,目前的狂牛症檢查措施足以把人類感染狂牛症的風險降至最低。此外,變異普裡昂蛋白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原本就很低,慢性細菌或病毒感染與變異普裡昂蛋白感染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就更小。

  儘管如此,阿古茲也指出,有必要調整現有的檢查措施,將任何病牛、病羊都排除在人類食物鏈之外。他計劃下一步以羊為研究對象重複上述實驗。(完)(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狂牛症是一類難治的致死性疾病,儘管近年來新聞報導全球範圍內的狂牛症病例呈下降趨勢,各國的科學家們仍不敢絲毫懈怠,致力於對其開展廣泛的研究。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 德科學家在魚腦中發現產生"狂牛症"的普裡昂蛋白
    東方網2月25日消息: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德國科學家在鮭魚和魨魚的腦中發現了普裡昂蛋白。不過科學家認為,這些普裡昂蛋白並沒有發生錯誤摺疊變異,因此引起魚類海綿狀腦病的可能性很小,消費者目前無需擔心。報導說,來自柏林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科學家米夏埃爾·拜爾與慕尼黑大學的科學家「令人驚奇」地在鮭魚和魨魚的腦中發現了普裡昂蛋白,並且魨魚腦中的普裡昂蛋白有兩個不同的變種。
  • 瑞士首次在克雅氏症患者腦外發現普裡昂蛋白
    瑞士首次在克雅氏症患者腦外發現普裡昂蛋白     新華網柏林11月7日電(記者潘治)瑞士科學家日前通過對多份因克雅氏症而病故的患者組織標本進行檢測,首次在除大腦之外的肌肉及脾臟組織中發現了普裡昂蛋白(又稱鋸蛋白)。
  • 狂牛症危害大 科學家發現能精確檢測狂牛症的方法
    食用受狂牛症(牛海綿狀腦病)朊病毒汙染的肉,能引發致命且無法醫治的腦失調——變異型克雅病(vCJD)。數千歐洲人被認為是無症狀朊病毒攜帶著,但能通過獻血傳播這種病毒。因此,數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有效的檢測法,保護血液供應。兩個研究組向這個目標更近了一步。
  • 「狂牛症」仍困擾科學家(圖)
    狂牛症屬於傳染型海綿狀腦病(TSE)的一種,科學家相信它是由錯誤「摺疊」的普裡昂(Prion)蛋白造成的。    狂牛症對科學家而言仍然是令人頭痛的謎語,引發狂牛症的元兇既不是病毒、細菌也不是任何微生物,因此這種病無法引起生物體免疫系統的警覺,並可以自由地從一個物種傳播到另外一個物種。    本報綜合報導 不久前,加拿大一頭奶牛被發現感染狂牛症(正式名稱為:BSE牛海綿狀腦病),這就足以引起牛肉製品交易商的恐慌。加拿大對外奶牛和牛肉交易被迫中斷。
  • 《科學》:老鼠實驗發現尿液能傳染狂牛症
    新華社華盛頓電(記者曲俊雅)瑞士科學家13日報告說,他們發現在特定條件下,能引發狂牛症、羊瘙癢病等海綿狀腦病的變異鋸蛋白可通過尿液傳染。這一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蘇黎世大學醫院的鋸蛋白專家阿德裡亞諾·阿古茲及其同事報告說,他們發現,感染了羊瘙癢病的實驗鼠,如果腎同時有炎症,那麼在它們排洩的尿液中就會出現變異鋸蛋白。健康的實驗鼠注射了從上述尿液中提取的鋸蛋白後,就會感染羊瘙癢病。(責任編輯:殷星)
  • 尼安德特人滅絕或許與類似狂牛症的疾病有關
    新華網倫敦3月3日電 英國科學家提出的一種新觀點認為,尼安德特人或許因為一種類似狂牛症的疾病流行而逐漸消亡。但一些專家表示,這種觀點還有待檢驗。 尼安德特人是主要生活在歐洲大陸等地區的一種古人類,於距今約3萬年前滅絕。
  • 美國科學家稱發現普裡昂蛋白傳染性與尺寸有關
    新華網洛杉磯9月7日電(記者陳勇)美國科學家7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普裡昂蛋白的傳染性與其顆粒尺寸有密切關係。科學家認為,新發現將有助於治療狂牛症等由普裡昂蛋白引起的腦病。  由美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進行的這一研究,將發表在8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患病後通常表現為腦細胞組織出現空泡,出現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腦內解剖發現澱粉樣蛋白質纖維(通俗的理解就是患病後牛的大腦慢慢變成一堆海面狀的渣渣)並伴隨全身症狀,以潛伏期長、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徵。並在狂牛症的研究中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
  • 衛生部關於執行禁止進口和銷售發生狂牛症國家牛肉食品公告中有關...
    狂牛症發生在英國最多,1999年統計佔總發病數的99%。以後在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了本土的狂牛症。這些國家包括英國、愛爾蘭、瑞士、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德國、葡萄牙、丹麥、義大利、西班牙、列支敦斯登等,由於各國報告的方式及調查的時間不盡一致,因此,各國提供的報告不一定反映出真實情況。  五、 狂牛症是如何傳播的?
  • 狂牛症會感染人類嗎
    最近一段時間,由於日本和義大利相繼發現了患上了狂牛症的牛。一時間,狂牛症又成了世界各國廣泛議論的話題。  狂牛症的傳染途徑  狂牛症的正式名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SE),是一種神經細胞被破壞後大腦產生空泡,最終呈海綿狀的致死性疾病。  據介紹,被稱為普利昂的蛋白質,是引發狂牛症的直接原因。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克雅氏病是一種罕見的主要發生在50-70歲之間的可傳播的腦病,受感染的人可以有睡眠紊亂,個性改變,共濟失調,失語症,視覺喪失,物理,肌肉萎縮,肌陣攣,進行性痴呆等症狀,並且會在發病的一年內死亡。該疾病早在1922年就被發現,但一直不清楚致病原因,也無法醫治。
  • 一種合成物質可阻止普裡昂蛋白變異
    生物谷: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人工合成了一種物質,可阻止正常普裡昂蛋白變異引起狂牛症和人類克雅氏症。     日本《每日新聞》網站7月3日報導說,普裡昂蛋白的形狀不斷發生變化,當其變化為某種特定形狀時,就成為有害的變異蛋白。研究小組此次人工合成的物質「GN8」可以阻止普裡昂蛋白發生這種變異。
  • 我國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狂牛症風險可忽略認證
    我國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狂牛症風險可忽略認證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1 08:58 來源: 農業部網站    5月27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第82屆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討論認可我國內地達到狂牛症風險可忽略標準,5月29日,OIE主席施瓦本博爾博士和總幹事瓦拉特博士向中國代表團頒發證書,並表示祝賀。
  • 你還在相信牛吃牛導致狂牛症?其實沒人知道第一頭瘋牛是怎麼來的
    狂牛症病牛關於上世紀80-90年代在英國流行的狂牛症,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狂牛症最早是在1986年在英國發現的。為了遏制狂牛症,英國屠宰了超過4百萬頭牛,而177人因為吃了病牛肉而患上變異型克-雅二氏病,大腦海綿化失去功能,最終不幸離世。一般認為,狂牛症是摺疊發生錯誤的朊蛋白導致的。錯誤摺疊的朊蛋白會變成朊毒體,朊毒體具有傳染性。
  • 10關於狂牛症的人類形式的令人震驚的事實!
    被稱為狂牛症的人類形式,變異克雅氏病(vCJD)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罕見且可怕的疾病。科學家目前對這種情況的了解並不多。  但他們發現的東西令人著迷,並導致牛肉生產的健康法規有所增加。例如,美國農業部要求從高危牛中消除脊髓和大腦的所有物質。這些產品不允許進入美國食品供應。
  • 狂牛症和中美貿易戰,導致了2019年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
    狂牛症1986年,英國一家農場,一頭牛生了怪病。它變得喜歡獨處,焦躁不安,易怒,而後開始走路不穩,易摔倒,最終無法站立,全身抽搐而死。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們無法找出這一疾病的原因。疫情也逐漸在歐洲農場的牛中蔓延開來。1990年,一隻貓出現了類似的症狀而死。人們開始恐慌,這種傳染病是否會從牛身上感染給人?
  • 都知道狂犬病,但你知道還有狂牛症嗎?
    這種病原體是一種沒有核酸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也就是說,這種病原體的結構非常簡單,比病毒更簡單,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但恰恰是這種蛋白質,也是一種病原體,同樣具有感染性。這種顛覆人們三觀的病原體就是朊病毒。
  • 日本設立普裡昂研究中心 抵禦「狂牛症」侵擾
    日本設立普裡昂研究中心 抵禦「狂牛症」侵擾 2002年9月23日15:5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23日電 截至目前,日本國內共發現5例狂牛症
  • 非典型羊瘙癢病引發的經典狂牛症
    本文研究了羊瘙癢病在牛PrP(朊病毒蛋白)轉基因小鼠中的繁殖能力。出乎意料的是,非典型且非經典瘙癢病在牛PrP轉基因小鼠中的傳播導致了經典BSE朊病毒的增殖。體外蛋白錯誤摺疊循環擴增法( 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檢測朊病毒的播散活性(seeding activity),結果表明狂牛症朊病毒存在於非典型瘙癢病分離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