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1月20日電(記者曲俊雅)人們過去認為,引發狂牛症的變異普裡昂蛋白只分布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中。但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感染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將大量變異普裡昂帶到全身,侵襲多種器官。
變異普裡昂蛋白可引發嚴重破壞大腦組織的海綿狀腦病,如狂牛症、羊瘙癢病和人類新型克雅氏症。此前一般只在被感染者的腦、脊髓、脾臟等組織中發現這種物質。基於這種認識,一些國家禁止將動物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組織用於人類食品,但認為其他部位如肌肉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病理學家阿古茲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種看法提出質疑。他們曾於2003年首次發現,在死於新型克雅氏症的患者肌肉組織中,存在少量變異普裡昂蛋白。
該小組在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報告說,他們使患有海綿狀腦病的實驗鼠產生普通的炎症反應,即機體受到損傷和感染疾病時的免疫反應。結果,實驗鼠胰腺、肝和腎中出現了大量變異普裡昂蛋白,水平與病鼠脾臟內的變異普裡昂含量相當。
這一發現表明,變異普裡昂蛋白有可能會侵入牛、羊等牲口的更多器官。但阿古茲等專家認為,沒必要為此驚慌,目前的狂牛症檢查措施足以把人類感染狂牛症的風險降至最低。此外,變異普裡昂蛋白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原本就很低,慢性細菌或病毒感染與變異普裡昂蛋白感染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就更小。
儘管如此,阿古茲也指出,有必要調整現有的檢查措施,將任何病牛、病羊都排除在人類食物鏈之外。他計劃下一步以羊為研究對象重複上述實驗。(完)(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