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100萬億幀!人類拍到了電子隨原子起舞的珍貴「電影」

2021-01-12 澎湃新聞

中國在鐵基高溫超導領域的突破曾震驚世界,但在這些材料上,為何會出現如此奇妙的現象,人類現有的理論尚不能完全解釋。近日,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拍攝」到了硒化鐵材料中,電子隨著原子「起舞」的動態畫面。這種電子和原子之間的耦合作用,比之前人們認為的強10倍。這暗示著,高溫超導還可能有很大的突破空間。

領導該工作的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沈志勳,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這個發表在上周的《科學》期刊上的成果:「我們相當於給原子和電子們拍了一段每秒100萬億幀的視頻,同時空間解析度達到頭髮絲的十億分之一。而好萊塢影片一般是每秒60幀。」

我們當然不能像看好萊塢影片一樣,常規地通過屏幕觀看這種每秒100萬億幀的動態。研究人員截取了其中大約1000幀,串聯出了一段原子和電子之間耦合作用的動畫。

硒化鐵材料中,電子隨著原子「起舞」的模擬動畫

這種「影片」拍攝材料在原子尺度上的精彩「表演」,是一種新型的研究方法,能幫助科學家們尋找到更理想的材料。就高溫超導而言,相關材料可被廣泛應用於核磁共振成像、磁懸浮、量子計算等領域。

非傳統超導體

超導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1913年,荷蘭科學家翁內斯(Onnes)憑藉發現汞在液氦溫度下的超導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不斷提高超導的臨界溫度,也成了後繼科學家們的奮鬥目標。一百年來,有近20位科學家因在超導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突破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麼,超導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通常情況下,電子在定向運動時會與金屬晶格碰撞,形成電阻。1957年,Bardeen、Copper 和 Schrieffer 提出著名的 BCS 理論,即具有相反自旋和動量的電子對通過與晶格振動聲子的交換作用,互相吸引,形成庫珀電子對。而這個庫珀對的大規模集結可以在晶格中無阻礙傳輸。臨界溫度的存在,則是因為較高溫度下更強的晶格振動,給庫珀對造成破壞。三人也因此榮獲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BCS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超導現象。硒化鐵就是一種超出BCS理論的「非傳統超導體」,能在極端低溫下實現超導。2012年,中國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把硒化鐵薄層置於鈦酸鍶(STO)基底上,就能大大提高臨界溫度。雖然這個溫度(零下213攝氏度)依然很低,但已足夠歸入「高溫超導」的隊列。

兩種攝像頭

沈志勳的團隊注意到了硒化鐵這種非傳統超導體。在2014年《自然》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他們就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的方法,發現STO基底裡的原子振動,傳遞到了硒化鐵中,並給電子提供了額外的能量,以強化庫珀對。

這次,沈志勳團隊用紅外雷射照射硒化鐵薄層,就像用一把小錘子輕輕敲了一下鍾,激發材料中的原子振動。

在固體物理學的概念中,結晶態固體中的原子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在晶格上。只不過,這些原子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圍繞其平衡位置不斷振動。此外,原子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力,使得原子的振動並非相互獨立,就像由彈簧連接而成。實驗中的紅外雷射,起到的作用就是「推」動這些彈簧振動。

紅外雷射照射硒化鐵薄層,就像用一把小錘子輕輕敲了一下鍾,激發材料中的原子振動

他們再結合自由電子雷射(XFEL)和時間分辨ARPES這兩個超快「攝像頭」,在兩個獨立的實驗中分別將原子和電子的實時運動拍了下來。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超快X射線衍射圖像,確定原子的位移情況。接著,他們通過真空紫外「打」出電子,記錄電子能帶結構的變化。

通過這兩個「攝像頭」,研究人員發現上述兩個變化的頻率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說,原子和電子踩著同樣的歩點「起舞」。

這項研究並不能直接證明,原子和電子之前的強耦合作用,就是硒化鐵的超導秘笈。但它離開基於理論的猜想,實踐了純實驗的研究。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伽利(Giulia Galli)評價道,硒化鐵這種材料固然十分重要,許多人想窮究其理,但這項實驗採用的方法,即能夠實時測量電子和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突破。這對材料研究至關重要。未來,通過給材料拍更多的超快「電影」,科學家們可以驗證許多理論。

中國也將建成可以給原子「拍電影」的光源

實驗使用的光源LCLS(直線加速相干光源),屬於「第四代光源「——自由電子雷射,隸屬美國能源部,由史丹福大學經營。目前,LCLS正在經歷一次價值10億美元的升級,預計於2019年完成。

今後,沈志勳的團隊將繼續用這種超高精度、超高速的「超微相機」研究原子和電子之間的互動,首先「拍攝」的主角就是銅基高溫超導材料,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升級後的LCLS將大大推進研究進度,亮度和效率會提高1000倍。

沈志勳和ARPES設備

中國首臺「第四代光源」正在上海張江醞釀。比起現有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第四代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峰值亮度會提高10億到100億倍,脈衝長度可達到飛秒量級(1秒的1000萬億分之一)。可以說,第三代光源只能「拍照片」,而第四代光源才可以「拍電影」。

正如國際科學界的通行做法,上海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在建成後將面向全球開放。沈志勳介紹道,目前LCLS的國際用戶就比美國用戶還要多。當被問及他是否也會成為上海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用戶,沈志勳說道:「如果能夠申請到機時,我們就會來上海參加用戶實驗。當然我們必須有好的想法,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申請到機時。」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每秒4萬億幀相機,把光拍成黑客帝國子彈
    《黑客帝國》慢鏡頭裡的那些子彈,仍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飛行,這種電影技術被稱作「子彈時間」。 通俗地理解,這等於是一臺每秒4萬億幀的超快相機,光譜解析度達到了亞納米級(1米=10的9次方納米),刷新超快成像記錄。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每秒4萬億幀相機,把光拍成黑客帝國子彈
    《黑客帝國》慢鏡頭裡的那些子彈,仍在不少人的腦海裡飛行,這種電影技術被稱作「子彈時間」。《黑客帝國》裡的「子彈時間」不過,特效始終是特效,手槍子彈在無風條件下的速度也不過每秒數百米。通俗地理解,這等於是一臺每秒4萬億幀的超快相機,光譜解析度達到了亞納米級(1米=10的9次方納米),刷新超快成像記錄。利用CUST記錄的飛秒雷射直線傳播、自聚焦以及反射的超快過程影像。
  • 每秒4.4萬億幀!這樣的高速攝影太恐怖-高速攝影,4.4萬億幀,每秒...
    你可能知道電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但未必知道它們是如何在你眼裡成為連貫的影片的——原因就在於電影在攝影和放映時,都會將幀率調整為24幅/s,這個參數與人眼的時間分辨能力是一致的,因此雖然電影是不連續放映的,但在人眼看來卻形成了連貫的影像。
  • 深圳大學刷新超快高空間解析度成像記錄:每秒15萬億幀有效幀率
    在15Tfps的單鏡頭模式下記錄的超快旋轉光場的四幀圖像由於該方法是全光學的,因此擺脫了用機械和電子元件掃描所產生的瓶頸。這些發明的設計重點是非線性光學參數放大器(OPA)。OPA是一種晶體,當同時照射一個所需的信號光束和一個較高頻率的泵浦光束時,這种放大器能夠放大信號光束,並產生另一個光束,即所謂的空轉器。由於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晶體是非直線的,所以閒置器的發射方向與信號光束的方向不同。
  • 瑞典發明世界上最快相機 每秒拍攝五萬億張圖像
    瑞典隆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展示了一款能夠每秒拍攝約五萬億張圖像的相機。這不是每秒五萬億個離散幀,為了精細地分割時間,相機從單個幀中拉出幾張圖像,當「快門」打開時,幾個不同的雷射燈照射對象。每個雷射閃光燈被視覺編碼,因此可以使用解密密鑰將其與幀中的其餘信息分離。這款相機和東京大學之前的「世界上最快相機」記錄持有者非常相似,它每秒處理4.4萬億幀圖像。
  • 超快紫外線攝影相機,每秒可達0.5萬億幀 | OE NEWS
    到目前為止,超快速壓縮攝影(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y,以下簡稱CUP)技術一直限於紅外和可見光波長。這種設計使我們的技術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可以輕鬆地集成到各種實驗平臺上。」該相機能夠實現每秒0.5萬億幀的成像速度。但即使是這種速度,相機也有改進的空間。
  • 另類的《霍比特人》:富有爭議的48幀電影
    作為中土傳奇的完結篇,電影《霍比特人 3:五軍之戰》目前全球票房已經高達7.8億美元,這部電影將於2015年1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我們都知道,電影被稱之為「24 幀的藝術」,但《霍比特人》系列卻採用了每秒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48 幀版的《霍比特人》能帶給觀眾什麼?會有更多的電影採用每秒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嗎?
  • 另類的《霍比特人》,富有爭議的 48 幀電影
    作為中土傳奇的完結篇,電影《霍比特人 3:五軍之戰》目前全球票房已經高達 7.8 億美元,這部電影將於 2015 年 1 月 23 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我們都知道,電影被稱之為 「24 幀的藝術」,但《霍比特人》系列卻採用了每秒 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48 幀版的《霍比特人》能帶給觀眾什麼?會有更多的電影採用每秒 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嗎?
  • 「大連光源」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光源」,顧名思義,就是自己能夠發光的物體,其最大用處就是照亮周圍的世界,幫助人類更好地去認識和改造我們生活的環境。縱觀人類文明史,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發明了電燈,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了電燈,人類就可以照亮世界上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同樣的道理,「大連光源」也是一臺能夠自己發出光線,從而幫助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儀器。
  • 每秒24格非終點 電影進階挑戰人眼極限(全文)_佳能 5D Mark III...
    電影放映速度的選擇,主要是基於咱們人類的一種生理功能基礎,說俗氣點也就是產生連續運動的幻覺,我們人的雙眼及其數據傳輸系統每秒可以識別10-12格畫面,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就產生了畫面在連續運動的感覺。
  • 拍攝「分子電影」——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
    他們把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通過強大的磁場來控制其方向,使之沿著環形真空軌道「跑圈」。他們發現,電子在「跑圈」通過彎道時,會沿切線方向釋放電磁波。這就像下雨時如果你快速轉動雨傘,雨珠就會沿著雨 傘邊沿的切線方向甩出一樣。因為這種電磁輻射是在同步加速器上觀察到的,因此被稱作同步輻射。最初,同步輻射並不受科學家歡迎,被看作一種需要消除的副作用。
  • 肇觀電子視覺晶片每秒最快可計算181幀(張)視頻/圖片
    肇觀電子視覺晶片每秒最快可計算181幀(張)視頻/圖片—— AI視覺晶片創造智慧生活「在保證精度情況下,每秒最快能計算181幀(張)視頻/圖片,並且人工智慧(AI)算法從訓練部署到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不損失算法精度。」
  • 美科學家發明光速慢鏡頭攝影機 每秒可捕捉萬億幀畫面
    光子運動的奇異畫面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4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日前研製出了一款每秒可捕捉1萬億幀畫面的光速攝影機,並成功使用這臺攝影機拍攝到了光子的運動軌跡。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旋轉攝像機鏡頭前的鏡面拍攝到多個分離的光子運動畫面。由於所有的雷射脈衝發射間隔都是一樣的,所以只要將這些分離的畫面連接起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光子在飲料瓶中運動的軌跡。「這臺攝影機可以輕鬆抓住瞬間即逝的畫面。我想,世界上應該沒有其他攝像機能夠比它的拍攝速度更快了。」研究員安德烈亞斯•費爾騰說,「因此,我稱它為『終極慢鏡頭攝影機』。」
  • 拍攝時選擇30幀還是60幀
    很多攝影愛好者朋友在製作視頻的時候,經常會糾結一個問題:「視頻可以做成30幀的,也可以做成60幀的,到底該選擇哪種呢?是不是把視頻製作成60幀的會更清晰一些?」1080p 和4k是指畫面的解析度。1080p是1920×1080的簡寫。
  • 俄製成每秒拍攝20萬億次的全息數位相機
    新華社莫斯科7月12日電(記者欒海)為揭示微觀世界的某些連續物理變化和生命活動,俄羅斯研究人員最新研製出一種每秒拍攝20萬億次、可立體顯示被研究對象動態的全息數位相機。  全息攝影是指當某種光波透射一個物體或被其反射後,記錄透射及反射光中所有光波振幅和相位的照相技術。
  • 高速視覺傳感器可捕獲快速移動物體,以每秒1000幀的速度進行檢測和...
    打開APP 高速視覺傳感器可捕獲快速移動物體,以每秒1000幀的速度進行檢測和跟蹤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7-23 10:36:00
  • 如何用 60 幀播放 24 幀的視頻?
    目前來看,電視屏幕的刷新率已經從 4K 60 幀向 8K 120 幀過渡,手機也從 90 幀向 120 幀發展,最強的還是我們這些「打遊戲」的 PC 玩家,顯示器的刷新率已經是 144 起步,還要玩顯示器超頻。但是和屏幕對應的則是影視內容幀率的增長停滯:視頻已經實現了 30 幀向 60 幀過渡,電視劇和電影還是維持在 24 幀的水平。
  • 《地球》續集等十年,自然電影太難拍
    十年之後,《地球》的續集《地球:神奇的一天》終於面世,這部續作由《地球》原班人馬打造,集合超過100位中國電影製作成員,邀請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獲獎者範立欣擔任聯合導演,作家嚴歌苓撰寫中文旁白、成龍配音。
  • 終於看見光的速度了:每秒一萬億幀的速度,拍攝到光的運行狀態!
    即使是每秒飛行30萬千米的真空中的光,在一飛秒內,也只能走300納米。平時說到秒,感覺已經是最快的了,其實還有我們無法想像的,比如下面這組數據。·金頓(Harold Eugene 「Doc」 Edgerton)早在1964年的時候,就利用每秒100萬幀的高速相機拍攝了子彈打穿一個蘋果的照片。
  •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科學家拍攝到:旋轉的羰基硫化物分子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以高空間解析度發生的運動。由DESY自由電子雷射科學中心的Jochen Kupper和柏林Max Born研究所的Arnaud Rouzee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期研究發現。CFEL是DESY、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漢堡大學的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