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程碑式的數學證明,攻破著名Erds猜想中關鍵障礙

2021-01-13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wired

編譯:Canary、Andy

最近,兩名數學家解決了一個關於整數相加性質最著名猜想中的第一部分。該猜想由匈牙利傳奇數學家Paul Erds於60多年前提出,一個無限整數序列在何時一定會包含至少有三個等差數的模式,如26、29和32。

Erds在他一生中提出過數以千計的問題,但哪個數列包含等間距數(數學家稱其為算術級數/等差數列)一直以來是他最喜歡的問題之一。「我想許多人都認為這是Erds提出的頭號難題。」劍橋大學曾在1998年獲菲爾茲獎(數學界諾貝爾獎)的Timothy Gowers說,他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嘗試解決該問題。他說:「幾乎任何有點想法的加法結合論者都曾嘗試解決過它。」他同時指出了該猜想所屬的數學分支。

通常,密集數列比稀疏數列包含等差數列的可能性更高,因此Erds提出一個簡單的密度測試:把列表中數字的倒數相加即可。如果數字夠多,使得相加和無窮大,那麼Erds就猜想數列中會包含無限多個有限長度的等差數列——三元,四元或更多。

近來,一篇7月7日發布在網上論文中,劍橋大學的Thomas Bloom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Olof Sisask已在5、7和9這樣等距三元組上證明了這該猜想。他們證明,每當一個數列的倒數和為無窮大時,它一定包含無限個等差三元組。

劍橋大學的Thomas Bloom,照片由本人提供。

加州理工學院的Nets Katz說:「這個結果可以說是多年來的一個裡程碑,是該領域的一件大事。」

其中一個倒數和為無窮大的集合就是質數(只被1和自己整除的數)集合。20世紀30年代,Johannes van der Corput用質數的特殊結構證明了它們確實包含無限個等差的三元組(如17,23和29)。

但Bloom和Sisask的新發現意味著,即使不用深入了解質數的特殊結構都能證明它們包含無限個三元組。你只用知道質數非常多,並且足以使其倒數和無窮大就行——而這是數學家們幾個世紀前就知道的事實。

牛津大學的Tom Sanders在郵件中寫道:「Thomas和Olof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質數結構與實際的完全不同,但只要有儘量多的質數,那就能確保等差數列的無限性。」

這篇新論文有77頁,數學家們需要花時間仔細審閱。但大多數人樂觀認為該證明是正確的。Katz說:「它看起來確實是正確證明該有的樣子。」Katz的一些早期工作為這一新結果奠定了很重要的前提基礎。

Bloom 和Sisask的定理表明,只要數列足夠密集,就一定會出現特定模式。這一發現遵循了牛津大學Sarah Peluse所稱的數學基本口號(最早由Theodore Motzkin提出):「完全無序是不可能的。」

變相密度

如果讓數列足夠稀疏,就能輕鬆創建一個沒有等差數列的無限列表。例如,序列1、10、100、1,000、10,000、……(它們的倒數和為有限小數1.11111……)。這些數字極度稀疏分散,你永遠找不到三個等距的數字。

接著,你可能會想,是否有相當密集而沒有等差數列的數集。例如,你可以沿著數字走,保留所有沒達成等差數列的數字。這將組成序列1,2,4,5,10,11,13,14,……,這時你會發現序列雖然一開始看起來非常密集。但一旦到更大數時,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稀疏——比如說,當達到20位數時,所有數中只有0.000009%的數會在列表中。1946年,Felix Behrend提出了更密集的例子,但即使是這樣的示例,也會很快變得稀疏,多達20位的Behrend集所含數字只有約為所有數的0.001%。

而另一方面,如果集合包含幾乎所有整數,那它肯定會包含等差數列。而在這兩個極端間,有一個巨大的、目前基本上是未知的中間地帶。數學家們想知道,在確保集合中仍有等差數列情況下,到底能讓集合稀疏到什麼程度?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Olof Sisask,照片由本人提供。

Erds(據傳可能是和匈牙利數學家Pál Turán合作)提供了一個可能答案。他關於倒數和的條件其實算是種變相關於密度的描述:事實證明,最大到數字N的列表密度至少大約比N的位數大1。換句話說,沿著數字增長,列表可以變得越來越稀疏,但這樣會增長非常慢:5位數時,列表的密度至少約為1/5;20位數字時,列表密度至少約為1/20;以此類推。Erds猜想,假設滿足這個密度條件,列表應該包含無限多個各種長度的等差數列。

1953年,Klaus Roth開始了證明Erds猜想的道路。在助他五年後獲得費爾茲獎的工作中,他創建了一個密度函數能保證間距相等的三元組,而密度不像Erd提出的那樣低,但沿著數字增加時,密度也會趨近零。Roth的定理意味著,一個數列的密度最終會降到1%以下,然後到0.1%以下,接著0.01%以下等等,只要下滑到這些閾值以下的速度足夠慢,這樣的數列肯定包含等差數列。

Roth的方法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大多符合他所選密度的列表都「想要」等差數列。它們有足夠多的數字對,這些對的中點有一些也幾乎肯定在這個列表裡,從而就創建了等差三元組。棘手部分在於如何從「大多」數列到「全部」數列,即便是那些結構特殊以避免等差數列的列表也不例外。

如果給出一個這樣高度結構化的列表,Roth會用傅立葉變換,通過映射其「頻譜」來提煉結構。這樣就能檢測出什麼樣的重複模式表現最強烈——這和X射線結晶學和無線電光譜學等技術背後的數學原理是一樣的。

有些頻率會比其他的表現得更強烈,這讓該模式變得突出,例如,一個強頻率或許表明列表中包含奇數多於偶數。如果是這樣,你可以只關注奇數,並得到一個比剛開始的集合(相對於所有數字)更密集的集合(相對於所有奇數)。Roth證明,經過有限次的類似精煉後,就能獲得一個非常密集而有等差數列的集合。

史丹福大學的Jacob Fox說,Roth的方法在過去半個世紀推動了分析數論的許多發展,「而且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發展。」

遊戲,神奇形色牌,配對

Roth的論點僅適用於開始時密度很大的集合,否則反覆精煉會讓集合消失。其他數學家逐漸找到能從Roth方法裡榨取更多價值的方法,但還是無法完全降低到Erds猜想的密度。Fox說:「這看起來是一個很難克服的障礙。」

接著在2011年,Katz和Michael Bateman想出了如何在一個更簡單的設定中克服這一障礙:利用紙牌遊戲《神奇形色牌(Set)》,這個遊戲需要搜索匹配三元組的卡片。這裡可以將匹配三元組視作等差數列,就像整數列一樣,你要思考要放下多少卡才能確保找到至少一個三元組。

這個問題(不僅是神奇形色牌的標準版本,還有牌更多的更大版本)是關於整數對應問題的天然玩具模型。因此,數學家們希望Bateman和Katz的突破能為Erds猜想的證明提供一條途徑,尤其是與其它最新進展相結合。Bateman和Katz的論文發表後不久,Gowers召集了一個博學者項目(Polymath project,即大規模的在線協作)來嘗試進行結合。

但這個項目很快就停止了。「裡面涉及的技術爭議太高了。」Gowers說:「這更像是一個適合一兩個人長期苦幹的項目。」

幸運的是,剛好當時就有兩位數學家正準備這樣做。Bloom 和 Sisask當時已經開始思考Erds猜想問題了,一開始是各自思考,兩人都著迷於其所涉及技術之美。「這是我最先想到的研究問題之一。」 Sisask說,他和Bloom一樣,現在35歲左右。

Bloom和 Sisask於2014年合作,到2016年,他們認為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Bloom甚至在一次演講中宣布了結果,但後來才意識到其中一些捷徑方法是站不住腳的。兩人之後繼續研究,深入到Bateman和 Katz方法的內部原理,最終弄清楚了什麼樣的新辦法能讓他們將這一結果從神奇形色牌遊戲轉移到現實整數。

這篇新論文似乎所有內容都是正確的。Katz說:「我不相信他們之前的一些聲明,但這一次我相信。」

Fox 說,Bloom 和Sisask的工作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他和其他數學家渴望探索這篇新論文的技術是否會應用到其他問題上。「我認為這方法確實會有最大影響。」他接著說。

但對於完整的Erds猜想,還遠遠沒有證明完畢。Bloom和 Sisask只證明了等差三元組的猜想,而不是更長等差數列的猜想,後者目前似乎還無法完成。

而且即便對於這個Bloom 和 Sisask已解決的三元組猜想,許多數學家仍將Erds猜想不看做是真正的目標。要證明Erds密度可保證等距三元組是困難的,數學家懷疑這個保證失效的真實密度可能要低得多,只比Behrend構建的無等差數列的集合略高一點。

「我們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Bloom說,「我們只是進一步闡明了這個問題。」

Bloom 和 Sisask可能已將現在的方法推到了他們能做到的極致。「需要真正的新工具來完成剩下的工作,從根本上做出改善,」Fox說,「但,這可能還不是終點。」

相關報導:

https://www.wired.com/story/a-landmark-math-proof-clears-a-hurdle-in-the-top-erdos-conjecture/

相關焦點

  • 數學界傳出重大消息,黎曼猜想或將被證明,最重要的難題被攻破?
    提起數學,相信大家們都有不小的感慨。這門學科從幼兒園就伴隨著我們,並且數學的運用非常廣泛。可謂是必須的知識之一。要說數學中最難的問題是什麼?相信大家會有不同的答案,對於大傢伙,感覺不會的就是難的,要說最難的數學難題,莫過於數學猜想了。
  • 普通人證明一個著名數學猜想的機會是0嗎?
    普通人證明出來的機率幾乎為0幾乎不可能,我不說的那麼絕對.著名數學猜想如果被普通人證明出來就說明本身不著名,更何況是數學猜想.一般的數學著名猜想,想證明出來可能要經歷幾千年才能證明出來或者被證明偽.就拿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世界上肯定是有無數人說將之證明出來了.因為它表面上看非常簡單,小學水平的都可以看懂: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是不是非常簡單,幾乎每個人可以懂,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動手證一證,然而從1742年提出來到現在,幾百年過去,至今沒有被證明出來.這是由於人類對素數的了解還不夠深,對素數的研究沒有到位,那這個問題可能就解決不了.之所以這麼多人都說證明出來的
  • 數學中最著名未解難題之一!「黎曼猜想」證明尚待檢驗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導英媒稱,儘管有人聲稱可以證明,但「黎曼猜想」可能仍未被解決。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24日報導,數學中最著名的未解難題之一可能仍未被解決。在9月24日的海德堡國際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獲獎者論壇上,退休數學家麥可·阿提亞發表了其所謂的證明「黎曼猜想」的思路。他的同行們在近160年的時間裡都未能證明「黎曼猜想」。阿提亞說:「證明『黎曼猜想』會讓你成名。如果你已經成名,那就會臭名遠揚。沒人相信有人能證明『黎曼猜想』,因為它太難了。還沒有人能證明它,所以現在為什麼你能呢?當然,除非你有了一個全新思路。」
  • 數論中著名的猜想
    數學史上,歷經數十年甚至幾百年長期未能解決、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解決的數學猜想特別的多,存在於數學的不同方向領域。在這些世界級的數學難題中,數論方面的問題佔據多數。數論中的這些猜想,不像其他數學分支那樣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識,它們看上去是那麼的淺顯,乃至初中生甚至高年級的小學生也能讀懂命題,但是千萬不要被它「憨厚的外表」所蒙蔽了,要解決這些數學問題,非得有深厚的數學功底才能揭開其神秘面紗。接下來就講述一些歷史上的數論猜想。
  • 著名數學家阿蒂亞去世,去年曾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
    這位曾在2018年9月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而引起轟動的英國數學「教父」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儘管他在之後的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提出的黎曼猜想證明未能得到廣泛認可,但阿蒂亞對數學領域、尤其是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 170歲「高齡」了 孿生素數猜想還未得到證明
    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有待解決的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他把黎曼猜想、孿生素數猜想與哥德巴赫猜想等一起列入了這23個數學問題中的第八問題。有數學家猜想,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與p+2同為素數。這就是孿生素數猜想。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來自中科院的數論研究員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孿生素數猜想是一個很漂亮的猜想。」
  • 著名的數學猜想你知道哪些 - 昊南侃數學
    哥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想法:任何一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任何一個大於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英國「數學教父」阿蒂亞去世,曾宣稱證明黎曼猜想
    阿蒂亞爵士在2018年9月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這引發數學界大轟動,作為英國數學「教父」,阿蒂亞爵士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儘管他在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提出的黎曼猜想證明未能得到廣泛認可,但阿蒂亞對數學領域、尤其是代數幾何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在其經典著作《幾何原本》中用反證法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圍繞素數存在很多的數學問題,較為著名的有梅森素數、費馬素數、孿生素數等,它們吸引著眾多的數學家孜孜以求地鑽研;其中孿生素數(也稱雙生素數)是指一對素數,它們之間相差2,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等等都是孿生素數。
  • 歷史上,有哪些被證明不成立的數學猜想?這些真的反人性的證明
    要證明一個數學猜想困難無比,推翻一個數學猜想卻只需一個反例!數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猜想,歷經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無數數學家的努力才將之證明出來,或者推翻.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猜想沒有證明出來了,例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今天我們看看那些表面成立,最後卻被推翻的猜想.
  • 中國科學家徹底證明龐加萊猜想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李斌)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數學猜想的羅生門
    1904年,龐加萊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拓撲學猜想:在一個三維空間中,假如每一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到一點,那麼這個空間一定是一個三維的圓球。提出這個猜想後,龐加萊一度認為,自己已經證明了它。但沒過多久,證明中的錯誤就被暴露了出來。於是,拓撲學家們開始了證明它的努力。20世紀30年代以前,龐加萊猜想的研究只有零星幾項。
  • 尷尬的證明:從ABC猜想到黎曼猜想
    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和猜想,包括上個世紀末被證明的費馬大定理,其實都是ABC猜想的簡單推論。然後,他宣布用512頁篇幅的一篇論文證明了ABC猜想。 望月新一使用了數學界前所未見的思想手段,也為閱讀他的論文帶來極大障礙。而他的措辭風格,也對我們毫無幫助。 諸多數學家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審核新一的論文。現在似乎可以確認,他的證明存在著缺陷。其中Peter Scholze的看法無疑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證明後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齊名,也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無數數學家為之魂牽夢繞。把它證明出來,至少有1000條數學定理成立,這已經成了數學家的使命。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研究數學,完成工作後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不過現代人對知識分子都有種尊敬的心理,何況是研究數學並取得了成就的數學家?數學家的工作就是和數字打交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畢竟他們也不是萬能的。這些困難在經過語言組織和大致的推理後,便成為了猜想。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1900年時,總結了23個數學難題,引起了數學界的關注。
  • 著名數學家 Michael Atiyah去世,去年九月聲稱證明黎曼猜想
    他用一篇簡潔的 5 頁論文闡述了證明的過程,他認為證明的核心在於一個新的函數 T(s),這是根據他的老師 J.A.Todd 的名字 取名的一個函數。在論文中,Atiyah 對該函數進行了解讀和澄清,隨後他通過 T(s) 證明了 RH,解釋了這一簡單證明 RH 的神秘之處,最後表達了從 Arithmetic Physics 這個更廣的背景下如何看待這篇論文。
  • 黎曼猜想被證明 網際網路要裸奔 下
    可以看到,RSA算法的密鑰對是非常關鍵的。由於公鑰是公開的,RSA破解的風險主要在於私鑰的安全性,而安全性又分存儲安全性(要藏好)和算法安全性兩方面(要抗破解)。公鑰、私鑰之間如果n可以被很快的因數分解(每個n只有一種分解可能性),d就可以被很快算出來,也就意味著私鑰被破解了。所以RSA的算法命門在於大數的因數分解。實際上大整數的因數分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數學猜想的意義所在
    中國日報網10月31日電 最近全球有多名學者聲稱證明了黎曼假設,而黎曼假設是當今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數學猜想。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一猜想一旦被證明成立,它將對數學乃至科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數學猜想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 證明黎曼猜想到底有多難?如果說難度是10,哥德巴赫猜想就是6!
    前幾日,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的雙料得主atiyah,宣稱他證明了黎曼猜想,並於9月24日公布證明過程。至於atiyah是否真的證明了黎曼猜想,目前下結論還太早,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這一假設,即被後人稱作「黎曼猜想」,該猜想是解決素數分布的關鍵,而素數分布的性質,和我們網絡安全的加密方法息息相關。
  • 「破解」黎曼猜想:數學中沒有「不可知」
    因為在此之前的幾天,有消息傳出,英國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麥可·阿蒂亞爵士(Michael Atiyah),將於 9月 24日在「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宣布他證明了「黎曼猜想」。  消息首先發布於海德堡論壇公布的議程,以 「黎曼猜想」為題,阿蒂亞報告的摘要是:黎曼猜想是自1859年來著名的未被解決的問題,我將用完全不同的新方法給出一個簡潔的證明。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