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康入畫來——齊魯大地描繪小康新畫卷

2020-11-23 海報新聞

從泰山之巔到黃河兩岸,從魯西平原到黃渤海之濱,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加速向自動化、智能化的「高大上」現代農業轉變;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生態經濟帶來「金山銀山」;向海而興、向海圖強,耕海牧漁升級換代,海洋經濟挺進新藍海……

山東正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一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幸福小康「齊魯畫卷」越繪越清晰。

這是8月8日拍攝的應用5G技術的山東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海上平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安居樂業,灘區、沃野面貌日新

一百多年前,黃河奪道大清河從山東入海。每臨大汛,黃河水就像脫韁野馬,裹挾著泥沙衝出河槽,莊稼絕收、房倒屋塌、家當全無。「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曾是山東黃河灘區群眾的「三三宿命」。

如今,60萬灘區群眾期盼已久的「安居夢」即將夢圓。在位於黃河灘區的山東菏澤鄄城縣舊城鎮大邢莊村臺建設現場,村民們看著已經建成的一排排二層小樓,滿懷期待,按計劃他們9月份即可搬進新居。

「真沒有想到還有這麼好的事,以後再不擔心黃河發大水了。」舊城鎮北王莊村72歲的村民李忠文說,他此前因水患已搬過三次家,「現在就想著早日搬進新房子」。

盯緊「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群眾打破「宿命」,迎來新生活。與此同時,山東加速農村產業振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方式正在被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所取代。

這是7月21日拍攝的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內的西瓜。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滿眼圓玉堆綠,一個個「小巧精緻」的西瓜吊在瓜藤上。在這裡,每株西瓜都有檔案、編號;氮磷鉀濃度和水分含量自動監測,自動澆水、施肥;大數據分析指導種植,一部手機管理整片大棚。

工作人員在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內查看西瓜長勢(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把土地流轉給了產業園,每年每畝租金就1000多元,在這裡打工一個月還有4000多元工資,兩份收入,比原來可強多了。」73歲的寒亭區固堤街道牟家莊子村村民牟紀柱說起新生活、新收入,言語中透著高興。

機械化、自動化的同時,許多農產品生產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工業化,展現出強勁生產力。在濟寧鄒城市大束鎮,一個現代化的蘑菇小鎮正在崛起,蘑菇科創園、蘑菇主題公園等重點項目已建成投用。小鎮中的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金針菇生產線上,接菌、養菌、培育、包裝等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數字控制,金針菇一天的「收成」高達32萬斤。

「來公司上班前,我見過別人種蘑菇,但沒見過這樣種蘑菇的。」在友泓公司車間工作的當地村民楊發慶笑著說,現在工資收入將近5000元,「不用再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了」。

新農村有看頭、新農業有幹頭、新農民有奔頭。到2018年底,山東全省3年累計減貧251.6萬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肉蛋奶總產量穩居全國首位;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萬元,比2015年增長近四成。

山綠水清,「窮窩窩」變成「香餑餑」

山東菏澤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村是一個有著約600年歷史的「石頭寨」,由於無序開採山石資源,這裡的生態一度破壞嚴重。村民王允領說:「那時候,一個小青年從莊這頭走到莊那頭,就變成個白老頭。」

2015年,當地開始封山禁採,關停了所有礦山,並投資綠化荒山3000多畝,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懸空玻璃橋等「網紅」打卡景點。不久前,前王莊村石頭寨古村落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曾是石子運輸司機的王允君在村裡經營起農家樂和超市,還設計了不同風格的房間,開起了民宿。「遊客來了就歇歇腳、喝喝茶。環境好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他說。

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在這樣的變化中,許多農民、漁民體驗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內的一些民宿和漁家樂(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濟寧市微山島上,清風吹來,萬畝荷葉隨風擺動。當地漁民李玲指著湖面告訴記者,此前湖裡有很多光伏電板、網箱、圍網,後來都進行了清理,並且周邊一批煤礦、採石場也關了,微山湖變得乾淨又漂亮。

隨著山、河、田、林、湖、草、大氣生態系統的逐步修復,絕跡多年的小銀魚、鱖魚等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魚類再度現身。得益於此,李玲開起了漁家飯店。她說:「現在水好了,魚的品種也多了,好多都是回頭客,節假日時都預訂不上,日子比原來好多了。」

如今,在山東威海、淄博等地,還有一批「愚公」正在「修山」。在魯中山區,山東金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十年如一日,投入數億元,修復破損山體、改良土質土壤,累計實現土地退耕還林4600畝,綠化美化面積3000餘畝,種植花卉樹木310萬株,山體植被覆蓋率達到99%。

「原來是『窮窩窩』,現在吃上旅遊『香餑餑』。」在金潤公司打造的三水源景區做綠化工作的當地貧困戶村民馬貴芬說,她每月工資兩三千元,還有貧困戶分紅,「日子越過越舒坦」。

向海圖強,耕海牧漁乘風破浪

海岸線佔中國海岸線總長度六分之一的山東,有著天然「藍色」優勢。依海而興、向海圖強,山東在經略海洋中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

說起這些年的變化,煙臺市長島上的北長山鄉北城村村民感觸良多。大約十年前,當地漁民為了追求高產量,養殖密度過大,海洋環境遭到破壞。

近年來當地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養殖戶」模式,實現科學養殖、綠色養殖,並進行統一收購銷售,既防止了水質汙染,也避免了經銷商壓價,大幅提升了漁民收入。

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北城村村民王惠安在家中整理養殖用具(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我養殖扇貝,一年毛收入250萬元,比以往增加5成左右。」漁民王惠安高興地說。如今,漁民富了,村裡也變了大模樣,有了現代的群眾活動中心、時尚的音樂噴泉廣場,成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東海洋漁業不斷創新,發展出了新模式。今年7月,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正式投運。該平臺配備自動投餵、環境監測、船舶防碰撞等系統及無人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全球領先技術設備,可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控制。「煙臺人耕海牧漁,邁出了新步伐。」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說。

「玩」著就能賺錢,海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成為漁民致富新路徑。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品魚、識魚、加工魚、售賣魚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

工人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北城村合作社辦的海鮮加工企業內對扇貝進行加工、包裝(8月10日)。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榮成市,有一個名叫「青魚灘」的地方,此前因嚴重過度捕撈,魚蝦資源幾近枯竭。近年來,依託尋山集團,青魚灘探索「村企合一」「集團化鄉村振興」模式,已發展成海珍品苗種繁育基地、海上生態養殖基地、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態休閒旅遊基地。不少遊客在這裡捕撈海產品,還有的在海上餐飲、住宿。

青魚灘社區居民劉海燕說:「村裡過節有福利,老人有養老金,誰家有困難還有補助金。」據尋山集團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孫保通介紹,去年僅社區居民福利發放、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就超過1800萬元。

工作人員在山東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海上平臺上檢查5G設備(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科技賦能正推動海洋經濟挺進新藍海。其中「藍色藥庫」引人注目:用海藻提取物研製的藥物,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症開闢了新路徑;用螃蟹殼提取物製作的血管支架,更加安全可靠。

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自己開辦的民宿內打掃衛生(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內開辦的民宿。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我回鄉創業,就是準備大幹一場。」站在海邊,3年多前回到家鄉長島創業,如今開辦漁家樂已擁有20多名員工的李解,對未來,滿懷憧憬。

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自己開辦的民宿裡查看(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文字記者:袁軍寶、邵琨

視頻記者:王歡

相關焦點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⑳】詩詠天津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  小康社會醒崑崙,大地回春萬象新。  小康社會空前喜,盛世家園萬象新。,和諧馳入滿園春。  東方大地神龍躍,世界之林贊絕倫。  研討交流難,網絡來相助,開啟東西幫扶路,友誼植芳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溫馨時尚的生活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向上向善、日子殷實,洋溢在城市鄉村的「最美笑臉」就是小康珍貴的「名片」。一場一鎮的「創新磁場」  全面小康社會靠什麼實現?必須走出一條新路,依靠創新驅動。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雲嶺小康展畫卷」直播閱讀量達2.12億
    11月24日,《鏡頭裡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走進文山州文山市紅甸鄉,看紅甸山藥如何變成管用的"致富藥"。截至目前,本場直播全網閱讀量1045萬,系列直播全網閱讀量累計超過2.12億。其中,"雲嶺小康展畫卷"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1.67億,百度關鍵詞累計搜索達932萬。
  • 濟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學開展「尋訪家鄉的小康生活」主題活動
    寒假伊始,根據區教育部門及學校安排,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1月12日,濟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學三(1)中隊的同學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來到泉城廣場,尋訪身邊的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描繪美麗畫卷(人民觀點)
    從雲南楚雄到江蘇宜興,從黑龍江漠河到廣西東興,越來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態文明建設「光榮榜」,共同描繪出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畫卷,彰顯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十三五」時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
  • 「雲嶺小康展畫卷」明天看怒江...
    怒江州瀘水市老窩鎮老窩村探索「新平臺+特色產業+集體經濟合作社」模式幫助村裡132戶貧困戶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記錄雲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可喜成績和感人故事,雲南省委網信辦指導、雲南省扶貧辦支持,雲視網推出16場《鏡頭裡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從2020年10月20日開始,每周二和周五上午10:00至10:30,對我省16個州市進行小康主題直播。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由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實現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進,運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確地考量和反映這些年來小康的進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 瀋陽市瀋北新區:小康生活美如「畫」
    這裡有「能玩的畫」「能吃的畫」,每年前來觀光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巨幅的「豐收列車」畫面鋪展在寬闊的稻田上,微風拂過,畫作像是舞動起來。佔地千餘畝的一個個巨大畫作均出自普通農民之手。他們是遼寧瀋陽市瀋北新區錫伯族鄉鎮的新型農民,在大地上把勞動化成藝術,化為奔小康的豐碩成果。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興隆臺錫伯族鎮興光村的稻夢空間,被譽為「中國稻田畫之鄉」。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大地與藝術、農業與旅遊的完美結合。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張柳沒想到農業「現代了」會這樣:不僅好看,好玩,還好賣。
  • 「雲嶺小康展畫卷」看「曼杭混模式」下的...
    好婆婆」、「好媳婦」等特色創建活動提升群眾文明素養該村2018年評為州級文明村2020年評為國家級文明村雲嶺小康展畫卷為記錄雲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可喜成績和感人故事,雲南省委網信辦指導、雲南省扶貧辦支持,雲視網推出16場《鏡頭裡的故事·雲嶺小康展畫卷》大型主題系列直播,從2020年10月20日開始,每周二和周五上午10:00至10:45,對我省16個州市進行小康主題直播。
  • 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 山東描繪"三生三美"的斑斕...
    新華社濟南3月8日電題:山東:描繪「三生三美」的斑斕畫卷新華社記者邵琨  從泰山之巔到黃渤海之濱,從田間勞作到耕海牧漁,驚蟄後的齊魯大地,踏響了農業復工復產的堅實步點。  兩年來,山東立足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開始了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全方位實踐。
  • 小康大美 南京展出農民畫裡的「春天」
    9月3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現代美術館承辦的「小康大美——第二屆中國(南京)農民畫優秀作品雙年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
  • 【奔向小康】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奔向小康」環伍姓湖長跑賽場地...
    一幅「相約伍姓湖,分享豐收喜悅」的醉人畫卷已鋪展開來。為環湖賽搭建的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奔向小康」環伍姓湖長跑賽主題綠色雕塑矗立在伍姓湖溼地公園大門口,雕塑上成熟的麥穗、盛開的鮮花和奔跑的人物造型交相輝映,兩旁八根雕刻精美的綠色火炬柱,共同迎接八方來客,體驗農耕文明,分享金秋豐收的喜悅。
  • 雲貴高原開高鐵加速實現全面小康夢
    (據人民網貴陽7月8日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地方也不能掉隊。雲貴高原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環境原因,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交通不便、出行困難,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地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的交通工具、飢轆的日常生活等等境況,更與小康社會相差十萬八千裡。
  • ...短板問題·學者聚焦(十三)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
    由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實現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進,運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確地考量和反映這些年來小康的進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 新化籍作家寫新化 作家海燕長篇小說《小康之路》出版
    小說通過康金花所處的改革開放偉大時代變遷的個人成長和她中年倦怠重新尋找人生價值從城市回到鄉村參與扶貧二條主線,反映國家級貧困縣王化縣田野鄉土地村的貧困戶康正道一家二代人致力脫貧,歷經艱辛走向小康,從貧困縣到北京融入都市生活後又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回鄉帶領鄉親脫貧建設綠水青山新農村。他和他的家人體會城鄉建設新變化,為邁向美好生活走出堅定步伐。
  • 小康生活離不開奉獻和奮鬥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宋廣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從身邊故事,看全面小康。」12月1日,「全面小康百家談」第七站活動走進建鄴。
  •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幹?麗水分享了6個精彩故事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厲行「麗水之幹」?今天,在浙江高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題系列發布會(麗水專場)上,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給大家分享了6個小故事。一方江南秘境的自覺堅守「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小康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
  • 全媒視界丨高水平全面小康 可持續幸福台州
    小康路上的你我他全民創業帶動增收致富,百姓家底更殷實。小康生活是個什麼樣?在椒江大陳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當年落後的小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小康的大陳」。去年,大陳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394元,是2006年的9.6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三個清零」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