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關於自律有一個人可以說是自律成就了他,清末時期的一代大儒曾國藩。
在他的一生中雖然沒有提到自律兩個字要求自己,但是通過他每天的規劃就能看出那是一個絕對自律的人,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都在保持這個習慣。
今天就解讀一下曾國藩的日課12條中的一些做法,如若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自內心的去運用,任何一種都能幫到自己。
這些過程也是修心煉心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律的方法,可是往往做不到,本質就是心不在其內,一直是懸在空中的,定不下來,方法實施起來自然也就很難有效果了。
第一條,主敬。這裡主要是講在生活中要有敬畏心,這些敬畏心來自生活中的儀式感。明天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自己要參加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從內心裡就會產生一種積極正面的力量,讓自己的精氣神聚攏。
想一下如果沒有儀式感帶來的敬畏心,每一天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日三餐,還是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生活,精氣神就散掉了,通常這也是一個人走下下坡路的開始。
有時候我們也很納悶,為什麼我們要參加軍訓,每天都是操練步法,這些好像和我們的學習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那段日子也是我們最難忘的日子。
我們在這一個月裡感覺精神頭備足,整個人好像換了一種狀態,但軍訓結束之後不久,一旦這個習慣丟掉了,整個人又像一根軟麵條一樣,這其實就是由儀式感帶來的敬畏心讓我們的精神頭得到了聚攏所致。
第二條,靜坐。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能夠讓自己靜下來,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裡,讓自己的大腦放空就已經是一種了不起的狀態了。
畢竟我們現在太容易無聊,周圍的誘惑很多,但是意識裡又明白自己不能隨波逐流。靜坐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剛開始很難做到,時間久了之後,心靜下來的時候,對一些事情就有了清晰的認知。
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要做決定時,我們都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慌,讓我好好想一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靜心的過程。如果每天養成靜坐的習慣,就能讓自己形成定力。
第三,早起。看到這一個估計很多人要笑了,早起很好做到。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確實很容易,一年兩年,十年三十年可能做到的人就很少了。
強調早起是因為曾國藩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敗人二字非傲即惰。」惰性和傲氣幾乎每個人都有。早起後對新的一天充滿了儀式感,信心十足,就很容易悉心做好每一件事,從容不迫。
晚起本身就是慌張的,人在慌亂的情況下很容易出錯,錯了之後又會更加慌亂,時間久了之後就對生活充滿了抱怨,很容易就養成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對生活的敬畏心就沒有了,心自然也靜不下來。
第四,讀書不二。讀書是養成自律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讀書更加重要。雖然我們現在擁有的書比之前要多很多,但我們讀的書越來越少,很多時候讀書成了一種展示自己的手段,就缺乏了讀書的意義。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不管是讀書還是學習,主要是養成一種專一的習慣。一本書沒有讀懂,不看其他的書,就是避免我們囫圇吞棗,讀了很多書,一本都沒有消化。不能專一,對於自律來說是一大忌諱。
第五,讀史書。讀史使人明智。透過歷史中的一些事件,發現其中的規律就會讓我們擁有智慧。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歷史事件不會重複,但歷史規律一直在重複。
第六,日記。如果前邊五點都能做到的話,記日記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一些,否則的話那對自己也是一種考驗。
在這裡要提出的是記日記不是只記錄當天發生的事情,還要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特別是反思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
人很容易原諒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不足記錄下來,反思優化制定相應的整改策略,無形中就在提高自己。一個能夠直面自己過失,改過的人註定是一個不平庸的人。
第七,月無忘所能。曾國藩的愛好是寫文章,他是一名文人喜歡舞文弄墨。作為當代人,如果也喜歡,一個月寫幾篇文章也挺好,畢竟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如果不會寫,也沒有這個愛好,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提升自己的過程。興趣愛好是一個人陶冶生活的樂趣。自律也不是要求每天緊繃著神經,該鬆弛的時候還是會鬆弛一下。
而且這些有意義的興趣愛好通過自己長期的堅持磨鍊常常會成為一種超越他人的技能,讓自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曾國藩而言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就源自於他對寫字的愛好。
第八,謹言。謹言慎行是我們遵從的處事之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大家也都知道。管住自己一張嘴絕對對自己有利無害。
畢竟可能你的一句無心之語在別人聽來可能是有心的。一旦引起了是非對自己來說引起情緒的不穩定就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當然,謹言不是不說話,也不是該說的也不說,而是不該說的要少說,該說的要多說。
第九,氣。這裡是正氣的意思,也是我們今天強調的正能量,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一身浩然正氣在生活中總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仔細觀察一身正氣的人總是會受到更多人的愛戴,正義是光明的象徵,心裡有正氣,做人做事不違背心意,就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第十,保身。就是保重自己的身體。曾國藩剛考中進士時,生活狀態很浮誇。他的父親就給他提出了「節慾,節勞,節飲食」的勸告,曾國藩看後立志要做到這些。
保重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是所有的前提。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自律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比如想要減肥。
可是看見美食時又忍不住,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當有這樣想法的時候,在下次還會有同樣的想法,那樣離自律也會越來越遠。
接下來還有兩種:第十一個是寫字,之前提到過,也是曾國藩除寫文章外的興趣愛好之一。第十二是夜不出門。
最後一條可謂是戳中了當代很多年輕人的人。夜不出門,那怎麼行?這一條也是有根據的,晚上出去面對的誘惑更多,本身自己一直就不堅定,更容易失去理智。
同時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晚上回來的晚,就很難做到早起,時間久了之後,身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到最後不要說精氣神了,白天的時候可能看起來病怏怏的,沒有生機,還怎樣享受快樂呢?
唯一留給自己可能就是在夜的沉醉下迷失自己,清醒的時候愈加痛苦罷了。不得不承認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養成習慣也不那麼容易,更不要說享受自律帶來的歡樂。有的人把自律當做一種痛苦的修行,心思本身就不正,那也不會享受自律帶來的歡樂。
如果想明白了習慣是可以養成的,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洗臉刷牙一樣,就像我們剛上學寫字一筆一筆練習筆畫一樣,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或許很多多人會把它當作一句雞湯不屑一顧,如果是這樣也只能用敗人二字非傲即惰來總結了,本質就是一個懶。
自律確實有方法,前提是建立在自己心要正,身要勤的前提下。心思不正,心定不下來,方法就很難實現了。
一步一個腳印,借鑑上面的十種自律方法,做好任何一種都能給自己帶去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律的快樂也只留給把它變作本能和習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