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生協會統計:我國20%左右的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人數已接近5000萬。
執筆:陳芳
主編: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啃指甲、吃手等則是孩子常見的幾種小動作,然而有時候這可能並不只是一種習慣,而是一些心理問題的表現——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孩子愛啃指甲,結果竟是焦慮症
胡玲玲的孩子已經五歲了,但是一直改不掉愛啃手指甲的壞習慣,小的時候以為是處於口欲期,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制止。
但是後來孩子的手指都咬出血了還不停下,一家人終於察覺出問題,網上一查說可能是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於是趕緊進行堅持,但是檢查結果顯示並不存在相關問題,只好暫時作罷。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孩子這種情況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再次到醫院檢查,仍然一切正常,這時候醫生建議可以帶孩子看看心理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胡玲玲感到很困惑,這麼小的孩子能有什麼心理問題,但是還是「病急亂投醫」,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經過和孩子的聊天發現,孩子性格異常內向膽怯,在幼兒園也沒朋友,每次想著要去上學就很焦慮。
醫生問家長孩子是否在上學前啃指甲比較嚴重,媽媽回憶了一下好像確實是這樣,醫生告訴她們孩子可能是因為在幼兒園和大家相處的不適應,因此有輕微的焦慮症,建議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來幫助改善。
愛啃手指的原因及危害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孩子在0~2歲左右會出現口欲期,這個階段孩子愛啃手指甲是正常現象,但如果超過2歲還經常做,可能就需要警惕一下了。
其次是缺乏某種微量元素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按照醫生的指示補充足量的營養元素。
最後需要說的自然是心理方面的因素。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26%左右的人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會出現啃手指的現象,而更多的人在做選擇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由此可見,這並不是僅僅是一種生理問題,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成年人在承受壓力的時候也會表現出這種行為,對未成年來說,同樣是這樣,如果你家孩子超過2歲後經常做這個動作,可能暗示他的心理壓力比較大。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未成年人也會承受一些壓力和負面影響。比如:學習的壓力無處排解和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等情況。
愛啃手指甲除了是一種心理問題之外,其對孩子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應該引起重視:
孩子的手指甲是細菌的滋生地,我們常說病從口入,孩子在啃食指甲的時候自然容易將這些東西帶入體內,從而引起腹痛、腹瀉等問題;過度的啃食而且還會損傷孩子的指甲,導致出血、流血等問題,同時對牙齒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出現豁口或者外凸的現象;啃食手指頭不僅會導致手指變得粗短,還會引起倒刺等問題,嚴重影響孩子手部的美觀,導致孩子出現自卑的心理。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
1.觀察咬指甲時所處的狀態
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弄清楚它的根源,咬指甲的根源多半來自壓力和負面情緒。
因此,家長應該搞清楚這種負面情緒來自哪裡:是被打罵之後還是寫作業時?搞清楚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弄清楚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之後,也不要強行制止,這樣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
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畫畫、做遊戲等方式。
這種親子互動的模式,不僅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還有利於緩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3.避免接觸類似人群
孩子的模仿和好奇心都極強,在看到周圍有啃指甲的人時,自然很容易被這種行為吸引,然後自己也會進行嘗試,這樣時間一長就成為自己的習慣了,再想改掉也很困難。
注意:除了啃指甲,愛吃手、咬鉛筆、舔嘴唇和撕手皮也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表現哦!
【話題】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出現啃指甲的壞習慣呢?有什麼有用的小妙招能夠糾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