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自私的人嗎?「囚徒困境」或可解釋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若你對陌生人伸出援手前總是忍不住問自己「這樣做對我有什麼好處」,說明你是一個自私鬼。通常來說,人傾向於與陌生人合作,但為何有人會拒絕幫助他人?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說,他們憑藉演化博弈理論和行為經濟學理論,分析人幫助他人的決策過程。他們讓志願者模擬「囚徒困境」。這是一個經典的博弈論模型: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押,不能串供。兩人可以認罪也可以保持沉默。若兩人都沉默,由於證據不確定,兩人都要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另一人沉默,揭發者可以因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則會因不合作入獄五年;若相互揭發,則兩人各判兩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選擇對雙方最有利的沉默。研究人員發現,出於本能幫助他人的人通常在友好的環境中長大,向他人伸出援手時完全不計後果,這些人在過去也曾獲得他人的慷慨幫助。自私會「傳染」,在自私環境中長大的人通常會「近墨者黑」。行動前先謀劃、權衡利弊的人,若是發現事情對自己沒有好處,會關閉「合作本能」。(荊晶)【新華社微特稿】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著名的「囚徒困境」:為什麼越聰明的囚犯,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在博弈論的所有案例和模型中,囚徒困境無疑是最著名的.1950年、數學家塔克在擔任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期間,給一些心理學家作演講時,用兩個囚犯的故事,將當時專家們正研究的一類博弈論問題做了形象化的解釋。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囚徒困境」。「因徒困境」在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 關於書法家「囚徒困境」
    似乎只有兩種人不在「囚徒困境」之中:一種是真正的高人,看淡名利,擁有完滿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種是真實的普通人,自始至終沒有名利慾望的純粹愛好者,自得其樂、自生自滅。真正面對「囚徒困境」的,恰恰是居於兩者之間的渴望名利而有一定目的的人。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然而,局勢大逆轉,協議作廢,雙方都是負數,拼了個同歸於盡。為什麼會這樣?當隊長回到隊伍中,宣布雙方達成的協議,想著大家都會選【黑】時,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突然質問:「你怎麼知道,對方一定按照協議來做,選擇【黑】?」對啊,前面三輪對決,對方也是一直選【紅】,態度很明朗:我贏不了,那你也別想得分獲勝,大家一起輸。憑什麼,到了第四輪就會按照協議選黑?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街上的人也會說:「嗨,人誰不為自己著想!」那可不一定是自利論的證據,那多半是一聲感嘆,感嘆自私是人身上固有的一部分,無論怎樣克服壓制掩藏,總難割除;我們會說「人都是自私的」,卻也會說「人心都是肉長的」。要把自利理論說通,還得先把這些令人生惱的事實和諧掉。實際上,自利論理論家把他們的一大半努力用來解釋怎麼會出現利他行為。
  • 技術湃︱中美貿易爭端屬於囚徒困境嗎
    阿鍾大吃一驚:你憑什麼呀?阿米說:你偷看我馬子化妝,不怪我搞你。阿鍾說:咱倆在道上可不止一天兩天了,你這也太不夠意思了吧。阿米說:我現在家庭第一,還講什麼江湖道義。阿鍾說:奉陪,我可就把你容留賣淫的事賣給條子了。上述模型在博弈論中叫做「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模型裡,雙方的出發點不是傷害對方,而是自利,由於自利而可能導致對方受傷害。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四個單元格是雙方策略的組合情況(本例中每人有2個策略,策略組合就為2×2=4(種)),每個單元格即一種策略組合;每個單元格中有兩個數字,第一個數字代表局中人1(左邊那個人)的贏利,第二個數字代表局中人2(上邊那個人)的贏利。
  • 一報還一報——如何正確破解夫妻情侶之間的「囚徒困境」?
    Part 2:囚徒困境——幫你深入理解什麼是博弈論1950年,美國數學家阿爾伯特·塔克,為了向一群心理學家解釋博弈論,編了一個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A和B兩名犯人被隔離審訊。如果兩個人彼此背叛,都坦白自己的罪行,那麼他們各自都會被判刑8年;但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的人直接釋放,不坦白的人會被重判15年。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背叛也是有代價的。深度好文,值得收藏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背叛也是有代價的。讓你人際關係更加穩固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料的大腦萬裡挑一,歡迎來到心理經濟學課堂,今天投資自已第11天了,這周開始,我們將進入妙趣橫生的五節課,講解五個經典的博弈論。研究人們在類似像棋局一樣的複雜的環境中是如何合作與對抗的。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博弈論思想,科學家模擬上萬次「囚徒困境」,找到了最成功的決策
    《高地戰》劇照,使用漢字其實是歷史原在《自私的基因裡》,理察道金斯成就指出,進化論對於一些現象無力解釋,比如說要知道它們在幫助其他動物時,也會存在危險,可它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呢?再然後,我們平時旅遊時,在景點常常會被宰,景點的東西貴到爆炸,但是同樣的東西在你家小區的雜貨鋪就十分便宜,這究竟又是什麼呢?其實,上述的四個例子,其實都可以用一種數學模型來解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做出合理的決策。
  • 睿智的設計師已經洞悉了「囚徒困境」,而你呢?
    有個朋友留言批評良子不應該「指責」有些號為設計師發聲維權。好吧,我先道個歉。對於維權這個行為本身我並不反感,更多的是同情和支持,因為我曾經也碰到過。但是,某些號為設計師發聲維權,到底是「維權」呢?還是消費「人血饅頭」呢?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博弈心理學—「囚徒困境」,選擇合作還是選擇背叛?
    在博弈論中,關於囚徒困境,有你個著名的故事:   誰才是兇手  這天,某富豪在家中被殺,現場一片狼藉,富翁家的財產也被盜,通過調查,警察抓到了兩名嫌疑犯。並且也在這兩名嫌疑犯的家中搜到了富翁家中丟失的財務,但是這兩名嫌疑犯都否認自己殺人,只是承認自己在發現富翁被殺後順手牽羊。到底誰是兇手?
  •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
    管理團隊,你不可不知的「囚徒困境」!(領導者必讀)兩個共同犯罪的罪犯被分開審訊,假如它們不互相揭發的話,那麼,因為證據不足,都只會被判刑一年;假如有一人揭發同夥,那麼他自己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夥則會入獄十年;假如這兩個囚犯互相揭發,因為證據確鑿,兩個人就都會被判入獄八年。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