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人才和技術,也正是深刻了解到這一層面,我國一直在大力培養各領域的人才。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位電焊領域的人才,已經是一位9旬的老焊工,但依然不退休,讓國產航母提前30年下水,科研成果價值千億,他就是潘際鑾先生,被稱是我國最強焊工。
潘際鑾先生是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畢業後一直在母校任教,還繼續攻讀了碩士研究生。之後便進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造,就是在這所大學中結識了改變他命運的人普羅霍洛夫,是一位蘇聯著名的焊接領域教授,通過兢兢業業的學習,潘際鑾先生掌握了成熟的焊接技術,但是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此技術會在將來用於打造航母。後期,美國發生了一件核洩漏事件,三裡島核電站事件給各國敲響了警鐘,而那時候我國正在打造國內第一所核電站泰山核電站,項目的很多技術人員都擔心安全殼質量,因為那個時候確實有不少外國專家考研時,指出這個問題。就在大家煩惱之際,潘際鑾先生帶領團隊重新進行了焊接工作,保障安全殼質量過關,泰山核電站才可以順利開工。
在泰山核電站問題上,潘際鑾先生可以說是一炮而紅,隨後便擔任了國家一線崗位,第二個偉大的項目就是接受瓦良格號航母的打造和升級。瓦良格號是從烏克蘭採購的,對方賣給我國的時候拆除了內部重要的裝置,所有基本上是形同空殼,當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甲板、艦身等處鋼材焊接起來,因為這些部位採用的鋼材都是非常厚實的,所以加強了焊接的難度。潘際鑾先生接手了該項目後,再次帶領手下團隊攻克了該難關,加速了我國遼寧號航母的問世,比美國專家預測的服役時間整整提早了30年。
值得一提的是,潘際鑾並沒有局限於瓦良格號的改良項目。他還通過提升,研發出爬行焊接機器人,對高鐵軌道焊接發揮重要作用,解放了不少焊接能力,到目前為止他所創造的科研價值已經高達千億。如今學習焊接技術的人越來越少,但依然是軌道領域不可或缺的技術,過去舊社會時期,火車軌道鋼軌都是一根一根用螺絲竄起來,但如今高鐵的發展,對軌道的要求越來越高,焊接技術直接影響著軌道的安全。潘際鑾憑藉自己和團隊力量,研發出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焊接,這個項目從開始研發到完善共花費了30年的時間,如今終於看到了成果。
如今潘際鑾先生已經年邁,但他依然不肯退休。他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再為國家做出有力的回報。如今潘際鑾先生和其夫人身體非常健康,夫妻倆過著很輕鬆的簡單日子,他們稱自己是幹一行愛一行,一輩子都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潘際鑾先生的妻子是李世豫,這輩子一直在北京大學教書。潘際鑾先生回憶自己的往事,總是非常感恩妻子,60多年來沒有李世豫的陪伴和支持,他也不會有如此的成就。
我國的發展雖然起步晚,但取得的成果卻讓很多國家都眼前一亮,這離不開人才的付出,不僅僅是焊接專家潘際鑾先生,各領域的發展人才都有偉大的功勞。如今是科技時代,所以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