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科學家發現引發視網膜變性的蛋白

2020-12-06 生物谷

 

來自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叫做SARM1的蛋白,這種蛋白可能在因神經細胞損傷而導致的視網膜變性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ife Science Alliance》雜誌上。

感光細胞是在我們眼球後壁部發現的特殊神經元,它們將光轉換成可以讓我們看到的電信號,失去感光細胞將導致失去視力。感光細胞及滋養它們的細胞受損或死亡被稱為視網膜變性,也是致盲性疾病,如黃斑變性(AMD)和色素性視網膜炎的特徵。據估計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由於不可逆的視網膜退化性疾病而喪失視力。因此,預防或延遲感光細胞死亡對於視網膜變性疾病患者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SARM1可能是視網膜變性過程中的一個「劊子手」,因為如果將其從實驗模型系統中移除,則會延遲感光細胞的死亡。移除後其餘感光細胞繼續將電信號傳輸至視神經,功能不受影響。這為視網膜變性疾病找到了一個潛在的治療靶標,即通過基因治療抑制SARM1來有效預防神經元變性。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製出絲心蛋白人造視網膜
    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
  • 抑制SARM1的基因療法可以有效預防視網膜神經元變性
    近日,由愛爾蘭三一學院領導的多學科研究團隊確定了一個新的治療視網膜退化潛在治療靶點。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參與神經細胞損傷的蛋白SARM1可能在視網膜變性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由於不可逆的視網膜退行性疾病而遭受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失。僅在愛爾蘭,就有約5000人患有遺傳性視網膜退化,另有8萬人患有老年性黃斑變性(AMD)。感光細胞是一種特殊的神經元,存在於我們的眼睛後部,它們將光轉換成可以讓我們看到的電信號。
  • 靈長類模型的視網膜移植已經應用於視網膜色素變性
    :科研人員報告了在視網膜色素變性靈長類模型的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視網膜組織的成功移植,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種治療選項很少的遺傳性眼病。對小鼠移植源於小鼠胚胎幹細胞(ESC)的視網膜組織,這已經提示了這種方法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RP)的潛力,這種遺傳病的標誌是逐漸失去是網絡的光感受器。然而,在視網膜退化的靈長類模型上重複這類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的。
  • 視網膜色素變性基因治療再添力證:RPGR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臨床試驗...
    RPGR基因是X連鎖視網膜色素變性(RP)最常見的致病基因。臨床特徵表現為兒童時期出現視杆和視錐細胞退化,導致嚴重的視力下降和視野縮小。目前沒有針對RPGR相關RP的治療方式,儘管基因治療在一些動物模型中體現出一定的有效性,但還沒有患者臨床試驗的結果報導。
  • 視網膜色素變性(RP)是怎麼回事?
    視網膜色素變性(RP)是怎麼回事? 時間:2020-12-01 10:59 北京華爾醫院 視網膜色素變性是雙眼視網膜慢性進行性遺傳性營養不良性退行性病變。有明顯的遺傳傾向,主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黃斑變性|幹細胞|視網膜|神經元|近視|...
    幹細胞被應用於多種眼部疾病目前,幹細胞已經被應用到多種眼部疾病的治療研究中,例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嚴重性化學灼傷的眼睛視力恢復等。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經過研究,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
  • 學術動態 | 基因治療X連鎖視網膜色素變性
    MacLaren課題組在《Nature Medicine》發表了題為「Initial results from afirst-in-human gene therapy trial on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caused by mutations in RPGR」的文章,由RPGR突變引起的x連鎖視網膜色素變性的首次人類基因治療試驗初步結果。
  • 沉舟側畔千帆過:並不是所有的視網膜色素變性都是「不可救藥」的
    上海普瑞眼科醫院 王富彬眼科工作室視網膜色素變性,確實是一種非常棘手的眼病毫無疑問,視網膜色素變性,簡稱RP,素有眼科「不治之症」之稱,是目前國內外所有眼科醫生最為棘手的一種眼病,失明率非常高,它常常會讓醫生束手無策
  • ReNeuron公司的hRPC療法對於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的利弊分析
    本篇微型綜述將從RP致病機理,hRPC的技術原理,臨床結果分析,以及療法適用對象群四個角度來論證hRPC項目對於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的利弊。由於是科普類型的文章,所以引述忽略。 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一個遺傳異質性(heterogeneity)極高的遺傳病/罕見病,具有堪稱目前罕見病領域的聖杯這個說法。
  • 美研究發現黑視蛋白亦可感知外界光線信息
    據美國物理組織網站(PhysOrg.com)12月7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現,黑視蛋白除了可以使人體內的生物鐘保持與外部世界同步外,還可以感知外界光線,它能夠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將外界光線的亮度信息傳達至大腦的固定區域。這項研究由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霍拉沙克生物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希瓦南達·潘德博士和曼徹斯特大學的合作者們發起。
  • 全球首款基因療法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療效似乎打了折扣,然而又...
    FDA批准了美國Spark Therapeutics公司的Luxturna基因療法,用於治療由RPE65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IRD),包括Leber先天性黑曚(LCA)和RPE65突變導致的視網膜色素變性。
  • PNAS:賓大基因療法對視網膜疾病有效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與佛羅裡達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開發了一種療法,用於治療視紫紅質(RHO)介導的常染色體顯性視網膜色素變性(RHO-adRP)。該研究已於8月20日發表著名期刊PNAS上。
  • 前沿快報,研究發現自身免疫才是青光眼的致病原因
    但是,科學家們實在太努力,又來了一項,青光眼的發病機制竟然被發現是自身免疫所致,這是讓眼科專家都能驚到合不攏嘴的結論。青光眼,發病迅速,在急性發作期可於24到48小時就帶來完全失明,而且青光眼屬雙眼性病變,可雙眼同時發病,或是一眼發病,再繼發雙眼失明。
  • 喚醒休眠細胞可修復受損視網膜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美國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化學藥劑可激發眼睛中休眠狀態的非神經細胞轉換成原體細胞(progenitor cells),進而實現對受損視網膜細胞的修復。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是一種可能導致晚期患者徹底失明的嚴重疾病。不過西班牙馬德裡康普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為這種暫時無法治癒的疾病研究新的治療方法。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
  • 通過iPS細胞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 日本批准細胞膜片移植臨床項目
    該計劃顯示,通過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出視網膜的細胞,並可將該細胞移植給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日本厚生勞動省於6月11日已批准了該計劃臨床試驗部分的實施。預計該臨床試驗將在一年內進行首次移植手術。iPS細胞研究被日本稱為「夢一般的技術」。
  • 天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中的應用潛力
    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的血糖異常導致全面代謝紊亂,繼而引發多種器官組織的功能結構改變產生併發症。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itis,DR)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也是臨床上糖尿病引起失明的首要病變,嚴重威脅患者的視力。
  • 諾貝爾獎幹細胞技術首次人體試驗 關注黃斑變性
    但是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應該是可以用幹細胞技術治療的疾病。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病因是眾所周知的,通過將幹細胞轉化為視網膜細胞的方法非常有效,而且眼睛是「免疫共溶的」,這意味著免疫細胞不會攻擊外來細胞,比如實驗室製造的視網膜細胞。然而在得到動物研究證實後的十多年來,以及視網膜細胞從胚胎幹細胞安全移植到9個病人的臨床試驗後的近八年,所有的案例都局限於實驗室環境。
  • Cell子刊:基因修復成功「治療」夜盲症病人視網膜類器官病變
    2018年3月8日,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子兵教授課題組在Cell系列子刊《Stem 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
  • 強生AAV-RPGR治療X連鎖視網膜色素變性(XLRP):可顯著...
    該試驗正在評估在研基因療法AAV-RPGR(腺相關病毒視網膜色素變性GTPase調節劑,通過視網膜下注射給藥)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疾病X連鎖視網膜色素變性(XLRP)。中期數據顯示,低劑量和中等劑量的AAV-RPGR的耐受性良好,並表明視力有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