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前,核試驗發生意外後——他們主動請戰赴空爆中心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他們中有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從部領導、院領導、專家到每一位普通員工,他們身上體現的為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讓我感動。」在我國核工業將於1月15日迎來66歲生日之際,中國廣核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尤德良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這從自己曾親歷的一次核試驗中可見一斑。

這次核試驗發生在41年前。

1979年9月13日,新疆馬蘭核試驗場,我國開展核試驗以來,當量最大的一次氫彈空投試驗準備就緒。9月初,時任二機部副部長趙敬璞帶隊,二機部九局張培望、尤德良、宋學良隨行,到達馬蘭基地。而早在8月,由二機部九院院長鄧稼先任隊長的第九作業隊,已乘專列在基地做試驗準備工作。

該次試驗主要是驗證核彈頭全當量試驗的設計參數和爆炸效應,同時,兼顧全軍對核爆炸現象參觀見習需要。為此,中央軍委、原總參謀部組織以時任副總參謀長李達為首的1500人軍隊幹部進駐場區參觀,其中軍以上幹部就達300餘人。

9月13日凌晨4時,第九作業隊全體參試人員乘車出發,奔向各自崗位。尤德良和宋學良隨趙敬璞乘吉普車,前往試驗場720指揮部——距爆心約60公裡的一個很大帳篷。

大約15時,飛機轟鳴聲由遠及近。按照指令,大家戴上防護鏡,面向爆心方向,靜靜等待蘑菇雲升起。

可飛機已在天空消失,也沒看到蘑菇雲。在指揮帳蓬外觀察點等待的尤德良摘下防護鏡,走進指揮大蓬。大蓬內一片忙碌。與馬蘭機場電話聯繫,被告知飛機已返回,飛行員報告已完成任務,飛機彈艙也是空的。

為什麼沒響?大家都將目光投向了在場的二機部最高首長趙敬璞。

趙敬璞讓尤德良到大蓬外叫臺車,陪同一起去試驗場,時任國防科委作戰試驗部部長高健民和基地朱參謀長坐上另一輛吉普車緊隨其後。

向崗哨帶隊的軍人說明來意獲準放行後,趙敬璞卻讓尤德良和宋學良下車,說沒穿防護服,進去很危險。宋學良無奈下了車,尤德良卻堅持不下車。

經過大約一個多小時,車輛到達爆心。大大的十字白色靶標非常醒目,但是不見炸彈。炸彈到哪去了?

患肺心病的趙敬璞走不動,坐在車上指揮其他人繞著靶心找,遺憾的是,沒發現落彈地點。天快黑了,大家又累又渴,精疲力盡。有人建議,天黑之前,派直升機來尋找。

趙敬璞同意後,大家坐車撤回指揮大蓬。當日大約20時,飛行員報告,在靶心幾公裡外發現了燒焦的降落傘。

當晚九院二所羅元璞等人,帶著γ測試儀,摸黑按照直升機提供的大致方位,冒著生命危險,在彈坑附近測出γ超常值,初步確定了落彈地點。由於天已黑,只能第二天到現場查勘。

9月14日,從幾百公裡外的馬蘭機場趕過來的鄧稼先,同帶隊的趙敬璞等一起到現場,查勘彈坑。這次,趙敬璞沒有同意尤德良陪同。

事故發生後,趙敬璞共進入事故現場三次。最後一次是尤德良陪同乘坐吉普車,觀看馬蘭基地工程兵團處置彈坑。當時防護條件極為有限,工程兵指戰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忘我犧牲精神,讓尤德良深受震撼。

回到北京後,凡是事故後進場的人,都到307醫院體檢,最重要的是檢測每人一周內尿中鈽239的含量。動員其他人去醫院檢查,趙敬璞自己卻堅決不去,他說:「我年齡這樣大,檢測出來又能怎麼樣?」

結果顯示,住同一間病房的尤德良和鄧稼先數據中間偏上。鈽239數值最高的,是羅元璞、八一廠拍專題片的兩位攝影師等。

出院後大家回到各自崗位繼續工作,對這次失敗的核試驗諱莫如深。直到1986年鄧稼先病逝後,在有關他的事跡中才提及此事。

1997年,尤德良調任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現中國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從核軍工到民用核電,尤德良說,自己能為國家做點事,除了國家政策方針正確,還得益於在二機部九院和九院九所工作的10年裡,既學了本事,又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他們身上體現了『兩彈一星』工作者對黨和國家、對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懂得,黨和組織讓做什麼,都要努力適應、勝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停止核試驗咋研製新核彈?小球內產1億度超高溫,強國的核武秘籍
    22年前一份旨在全面禁止核試驗與核爆炸的條約正式誕生,我國也在同一年正式籤署了該條約。截止中國正式籤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當年,中國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核試驗次數最少的國家,與之對比美國進行了1000餘次核試驗,俄羅斯有700餘次,法國則是200餘次,雖然中國進行的核試驗次數最少,但我們是少而精,從小當量到大當量乃至超大當量熱核彈頭試驗,我們全部掌握了相關實爆數據,與此同時中國還成功研製了基於核爆原理的中子彈。
  • 我親身經歷了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當時我們實驗室主任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副主任也是蘇聯有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們看了之後,都非常激動,想不到中國會這麼快就研製出原子彈。我那會兒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納工作過的一些同志已經參加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比如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呂敏等。我內心非常激動,希望回國後也能夠參與其中。1965年,我結束了在蘇聯長達6年的學習回到國內。
  • 專家:雲南迪慶境內發生「火流星」空爆事件(圖)
    新華社昆明10月5日電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有關專家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初步確認,雲南省迪慶州4日20時左右發生一起「火流星」空爆事件。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地一些群眾目睹了這一天文現象,目前當地暫未收到此次事件導致的人員受傷或房屋受損情況報告。
  •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我親身經歷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當時我們實驗室主任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副主任也是蘇聯有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們看了之後,都非常激動,想不到中國會這麼快就研製出原子彈。我那會兒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納工作過的一些同志已經參加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比如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呂敏等。我內心非常激動,希望回國後也能夠參與其中。
  • 果殼:日本大地震原是核試驗?
    果殼網 科普網站日本Mw9.0大地震後,網上開始流傳「這是日本人進行海底核試驗」的猜測,這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樣迅速傳播,並且越傳越顯得有「理」。有 的說日本福島海域前幾年發生了很多次5.5~6級的地震,和原子彈試驗產生的震級相當;有的說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氫彈試驗造成的。令人遺憾的是「理由」中,沒有一個提到核試驗監測的核心問題:地震波。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最終達成一致,規定每個締約國承諾不進行核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
  • 軍醫石蕊:17年前抗擊非典 17年後再赴一線
    17年前,SARS病毒肆虐,身為實習醫生的石蕊奮戰在臨床一線,不幸被病毒感染;17年後,新冠肺炎爆發,她再次請纓,奔赴江城武漢。在醫生辦公室,我們見到了忙碌的石蕊,作為感染十三科的主治醫師,她每值一個班就是24小時。今天,醫院新來了幾個病人,她又要進隔離區了。
  • 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新華社記者溫競華人民英雄「回家」了!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的大院裡人聲鼎沸,青年科研人員們舉著「人民英雄」「逆行勇士」「女神」的手牌,用鮮花和歡呼聲迎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張伯禮,他們即將在現場聆聽和學習英雄們的科學家精神。就在幾個小時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張伯禮和陳薇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 發生在今天的大事情(5月14日)
    ① 1965年5月14日 中國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成功。,1965年5月14日10時整,中國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成功。這也是中國的第二次核試驗。③ 25年前,1995年5月14日,薩伊發現罕見傳染病伊波拉。
  • 上世紀美國「核試驗」爆炸當量估計錯誤,波及3000日本漁民
    自從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核武器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核威懾由此而來。大國爭相研究核武器,在廣島和長崎被夷為平地4年後,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蘇聯核爆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引起了美國的震驚和不安。
  • 前蘇聯秘密核試驗恐怖內幕:45000人慘遭輻射(圖)
    前蘇聯在1954年曾進行了一次秘密的核戰爭演習,數萬人參加了此次模擬演習,炸彈的核放射線肆虐地侵蝕著他們的身體,而他們卻不得對外透露半點消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少數倖存者近日終於開口,英國媒體24日揭露了這次核試驗的內幕——   一場核試驗悄悄進行  1954年時,17歲的莉迪亞·萊比德娃還只是前蘇聯奧倫堡廚師學院的一名學生,她被當局選中,到一個極秘密的核試驗基地為軍官們負責飲食。沒有人告訴她,她將參與一個龐大的試驗,而這個試驗將對人產生莫大的傷害。
  • 朝鮮核試驗地點曝光 靠近首次核試驗位置(組圖)
    上午10時左右,韓方監測到朝鮮鹹鏡北道吉州地區發生一次「人工地震」,推斷朝鮮很可能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  「人工地震」  震級為4.5級韓方推斷是核爆  韓國政府消息人士上午暗示,監測裝置顯示,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
  • 轟炸最嚴重那次 日軍投放了很多空爆彈
    1939年6月11日,以鹽市口為中心,日機分批對成都進行轟炸。記者在成都市檔案局查閱了當時的傷亡統計記錄,「文廟四街8號,空爆彈,兩枚,空中爆炸,死二……」這是《四川省會警察局南區分局文廟四街分駐所報三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空襲損失調查表》中的一列數據。但在這列數據中「空爆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其他類似的調查表中也屢屢出現。記者在採訪成都大轟炸倖存者時,「空爆彈」被頻繁提及。
  • 朝鮮「成功試爆氫彈」疑點挺多 爆炸當量為何這麼小?
    據韓聯社6日報導,這次朝鮮宣布氫彈試驗後,韓國情報部門首先表示質疑。通俗來說,氫彈是原子彈的升級版,屬於第二代核武器。它利用核聚變原理,可釋放出比核裂變大得多的能量。氫彈爆炸時,首先引爆內部的小型原子彈,利用裂變釋放的核能引起熱核裝料發生次級聚變反應。這不僅對氫彈的製造工藝提出挑戰,更需要理論和設計上的創新突破,相關知識在國際上屬於「絕不外傳」。
  • 三問雲南迪慶「火流星」空爆事件
    新華社昆明10月6日電 題:三問雲南迪慶「火流星」空爆事件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林碧鋒  10月4日20時左右,雲南省迪慶州發生了一起「火流星」空爆事件,該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何為「火流星」現象?對當地造成什麼影響?如何看待此次事件?記者6日採訪相關專家,對上述疑問作出解析。
  • 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在青海,試爆卻在羅布泊,沿途運輸動用了三萬部隊
    原子彈在儲存方面首先必須絕對防止發生臨界反應,要進行物理隔離,使分開的鈾燃料沒有聚集的可能,這就要拆除引爆裝置;其次要絕對防止水的侵入(如雨水、河水、海水、地下水、自來水等),因為核燃料遇水浸泡後,水充當慢化劑,有可能誘發核反應;此外,還需嚴格的溫溼度控制和防止人為破壞,因此必須有健全的監控系統、自動報警系統等。
  • 美國監測衛星探測到「蘇聯太空核試驗」,能量強得可怕,得知真相後...
    上世紀美蘇爭霸的時候,兩國為了監測各自的核試驗,都曾經發射無線電監測衛星上天,當時美國人最先發生了探測衛星,衛星上天后發現每天都能監測到一兩次疑似核爆炸現象,這曾讓美國人大吃一驚,一度揣測蘇聯人每天都在進行核試驗,後來發現信號源來自外太空,又揣測蘇聯人在外太空搞核試驗,但由於頻率太高,才覺得天天都進行核試驗是不可能的事情
  • 「兩彈元勳」鄧稼先:核試驗失敗受輻射患癌,住院百天大出血去世
    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寒風蕭蕭,一片空寂。料當時沒人想到,這片蒼涼之地,千年之後將要見證一個文明古國的新生。01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當時大地捲起漫天煙塵,而天空升起一朵壯美的蘑菇雲。
  • 他參與中國核試驗指揮的次數最多
    1937年,程開甲考入浙江大學,畢業後留任助教,期間完成多篇論著。1944年,他的論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個質子質量的介子》經由英國學者李約瑟親自修改後發給狄拉克,卻因被婉拒最終未能發表。這成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大憾事,要知道1979年榮獲諾貝爾獎的一項實驗中,所得數據與程開甲的基本一致。
  • 地環所代表團赴哈薩克斯坦國家核研究中心進行國際交流與核環境...
    2018年9月10-14日,地球環境研究所侯小琳研究員團組一行五人赴哈薩克斯坦參加第八屆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科學發展國際會議,該會議由哈薩克斯坦國家核研究中心主辦,是目前國際上專門針對前蘇聯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研究的專業會議,也是國際上針對核試驗場研究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之一
  • 41年前,站在長城喝可樂的中國小男孩,後來如何了?
    但是在41年前可口可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風靡,但是它以非常亮眼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因為一張名為《紅色中國的第一罐可樂》的照片,可樂大幅度走進中國人們的視野。這張照片以高大雄偉的長城為背景,一位名叫黑建濤的小男孩身穿軍綠色棉襖,可愛的小臉上紅彤彤的,喝著可樂。機緣巧合的情況之下,這張照片迅速走紅,隨之而來的是可口可樂也開始備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