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紅星新聞》6.6日的報導,《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出爐,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這個數據要比2018年的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整整提高了0.3歲,同時,新生嬰兒的死亡率也由2018年的6.1‰,下降到5.6‰,數據非常的讓人欣喜。
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
簡單來說,就是平均壽命值,指同一時期內,所有出生的人口數量預期能夠繼續生存的年數,然後取一個平均值,假設100萬人在同一個時期內出生,從他們1歲開始計算,將存活下來的人口數量逐年的增加,最終再除以100萬的基數,便可以得到預期壽命的具體數值了,這個數值越高,也說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好。
從全球範圍內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國家,相應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就越高,因為這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居民生活質量是可以的,同時社會經濟、社會醫療等相關水平也都是滿足人民的日常需求,從我國這個新公布的數字便可以看出,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是越來越好的。
人類的預期壽命增加了多少?
雖然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上百萬年的時間了,不過,實際上人類的壽命在遠古時期是非常短暫的,即使是2000多年前,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僅為20歲左右的。這個數值一直持續保持了漫長的時間,最終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之後,才在19世紀中葉,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值達到了40歲。
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19世紀之前的2000多年時間裡,人類平均每隔100年左右的時間,平均預期壽命才會增加1歲,而換算到現在,按照2018年-2019年的人類平均預期壽命增長率,只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人類的壽命極限是多少?
科學家認為,人類也是具有壽命極限的,作為地球上龐大生物陣營中的一員,或許沒有生物可以擺脫「生老病死」的束縛,即使是此前被人們認為已經實現了「永生」的燈塔水母,我國動物學專家徐潤林教授,也認為它並不是真正的長生不老。
通過研究,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大約是生長發育期的5-7倍,通過計算,就是在110歲-115歲左右,也有科學家認為與人體內的細胞分裂有關,當細胞分裂滿50次之後,人類便迎來了壽命的終結,極限值約為120歲。
人類未來有可能實現「永生」嗎?
近年來,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在染色體的頂端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物質,發現它的長短關係到人類的壽命,因為,它又被稱作「生命時鐘」,目前,科學家認為端粒最多可以分裂100次,不過若可以通過醫學的手段來對端粒進行控制,人類或許便可以突破壽命極限。
當然,伴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人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未來人類的人均預期壽命也會持續走高的,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再過100年的時間,或許人均預期壽命就可以突破100歲,那個時候人類的壽命極限或許也要被改寫,你認為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消息
《紅星新聞》6.6日文章《國家衛健委: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