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潛鳥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關於海洋生態災害和海鳥保護

2021-01-20 上海野鳥會

攝影:垂直極限


潛鳥之死
一隻潛鳥,死在了春天裡,死在了飛向西伯利亞的旅途中
海洋,巨輪,油汙,無法飛行的海鳥
跨越萬裡的遠洋運輸,揮之不去的重油汙染
是誰殺死了這隻潛鳥?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罪……


攝影:蓑羽鶴


 3月19日,在上海觀鳥人圈裡大熱了10天的紅喉潛鳥,被發現死在了岸邊冰冷的水泥地上。紅喉潛鳥繁殖在北極附近的淡水湖泊,越冬在南方的海面上,並不容易見到。非常榮幸,上海是被潛鳥們垂青的少數地區,在冬天,偶爾能在靠海的魚塘看見它們的身影。


經過鳥會持續多年的觀察,出現在上海的潛鳥,基本上都是沾油的個體,有一部分沒有熬過漫長的冬天,永遠留在了上海。


那麼,在那遙遠的海面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讓潛鳥跨越千山萬海,卻不得不滯留魚塘?


面對受到傷害的它們,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鳥會專門邀請了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所的劉文亮老師和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何鑫博士,為大家講述關於潛鳥的故事。我們期待關心潛鳥的你一起來討論交流


主講人簡介:

劉文亮博士,華師大河口所副教授,專業研究海洋生物,特別是底棲動物。


 何鑫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資深觀鳥者,5年來一直負責南匯東灘  水鳥調查。

 講座時間:3月29日(周三)晚19:00-20:30

講座地點:虹口區圖書館乍浦分館6樓多功能報告廳(乍浦路245號,近崑山路)

報名方式:本講座人數不限,為了統計人數,便於活動君準備小禮物,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的連結,進行報名。

交通提示:
地鐵:
3號線寶山路站1號出口,10號線四川北路站2號出口,12號線天潼路站2號出口。
公交:
21、167、220;13、7、25、220、510、573、854、939;33、 55、61、123、145、147、 576、申川專線;21、65、 167、 854、939;63、948;14;100;25、78等。
附近收費停車場:
森林灣大廈(吳淞路海寧路)、海泰國際大廈(四川北路海寧路)、中信廣場(四川北路塘沽路)、耀江國際和寶礦大廈(吳淞路塘沽路)。
活動注意事項:
1、請參加講座的人員點擊「我要報名」進行報名,以便活動君統計人數,同時為大家準備現場抽獎的小禮品;
2、請大家尊重彼此的時間,務必準時到達;
3、有帶孩子參加講座的,請事先關照並悉心照看,做到不要妨礙他人的聽講;
4、講座現場有提供飲用水源,建議參加者自帶水杯,環保出行。

特別鳴謝虹口區圖書館乍浦分館協辦活動並提供場地。

相關焦點

  • 白嘴潛鳥發現記
    中國首次發現越冬白嘴潛鳥!在美國衛星追蹤的記錄中,鳥友MC發現白嘴潛鳥在江蘇海域越冬的線索,江蘇野鳥會論壇的同好們協力,促成首個民間觀測記錄。2009年初春,我有幸身處其中,在歷時7小時的觀測中,一行人還記錄了扁嘴海雀等稀見越冬海鳥的珍貴影像。《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這樣描述白嘴潛鳥的分布:「種群數量甚稀少。有記錄遷徙時經過遼東半島及福州。」
  • 海鳥之謎:連飛兩個月怎麼睡覺?喝不到淡水怎麼辦?
    其實我們看到的一大部分「海鷗」,一輩子都不會到海邊或大洋中去,比如每年冬季成千上萬地出現在雲貴高原各大湖泊中的「海鷗」,絕大多數是紅嘴鷗,它們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海鳥。那中國有海鳥嗎?當然有啦!中國擁有跨越溫帶、亞熱帶、熱帶的廣闊海洋,有1.8 萬公里海岸線、7600 多個近海島嶼、1.4 萬公裡島嶼岸線。
  • 海鳥保護何去何從?專家:開發科普意義生態旅遊產品或是新路徑
    今年以來,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海鳥科研團隊與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阿拉善SEE江南項目中心共同發起「拯救神話之鳥」公益項目,旨在保護中華燕鷗,消除其滅絕風險。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有所提升,但在海鳥保護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在範忠勇看來,有關部門應加強重視海鳥保護工作,提升保護力量,做好普法宣傳和海島環境保護。
  • 海鳥的哭泣:當科學開始了解海鳥時,它們正在不斷死去
    本質上而言,這就是這本書裡要說的內容,其中心思想是我若干年前讀到的一句話,謝默斯·希尼在牛津大學當詩歌教授時,曾在一次講座上引用過。這句話是法國哲學家兼神秘主義者西蒙娜·薇依寫的,收錄在她死後出版的關於信仰與超然性的格言集裡。薇依想要探討這樣的觀點:可能性和開放性是美好事物的必要部分——即風險的慷慨之處。
  • 老谷自然筆記(155)潛鳥解謎
    潛鳥在國內的任何地方都是罕見鳥類。潛鳥雖然有的年份見於大連,但不僅數量少,駐停時間也短,往往多則十餘天,少則三五天。但今年越冬季的一隻黑喉潛鳥駐停菱角灣兩個多月,至今仍在,在給我們帶來難得的觀察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謎?這隻黑喉潛鳥為什麼待這麼久?為什麼幾乎見不到它捉魚?這是關注它的人們最多的疑問。
  •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記者 鄒家驊攝  福州新聞網9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趙昕玥)8月31日~9月1日,由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和世界大都市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專題研討活動,以遠程連線形式舉辦。  活動中,閩江學院與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專家學者圍繞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產業發展、天然牡蠣礁現狀及生態修復技術、科學技術促進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永續利用等主題開展了5場講座,重點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修復技術、科學技術在海洋生態領域的應用現狀等,與會人員分享了海洋產業發展與海洋防災減災方面的經驗做法。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一、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  (一)工作開展情況  去一年,省海洋與漁業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海洋漁業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切實履行海洋環境監督管理職責,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高海洋環境監測監視水平,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重點就是「以點(河口、海灣)帶線(入海河流),以線促面(流域所轄區域),點面結合」推進陸海汙染防治格局以及治理體系的建設,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兩手發力促進海洋生態系統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事前預報預警、事後聯合處置提升應對環境風險及海洋災害能力,央地間、部門間以及政策間多方聯動助力形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大格局,深化「藍色夥伴關係」共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 關於海洋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思考
    譬如:關于波浪與環流耦合模式的機理研究、關於黑潮「多核結構」機理的認識;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過程、大洋碳庫儲存的長期性機理,海洋碳循環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洋金屬元素分布富集規律的新認識、大規模赤潮的暴發機理及危害;近海生態動力學的理論體系、牡蠣和半滑舌鰨遺傳圖譜的建立、魚蝦貝藻功能基因庫以及免疫遺傳特性的理論認識等等。
  • 關注海洋生態保護,我們在路上
    給遊客發放保護海洋環境宣傳冊幫助環衛工人清理海灘垃圾合影留念為提高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並呼籲廣大市民積極加入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生物保護的行動中來,近日,中建八局四公司安裝公司紅島安置區項目開展「藍色海洋-綠色希望」海洋生態保護活動。
  • 黑喉潛鳥
    與紅喉潛鳥的區別在頭較大而頸顯粗,嘴較厚而平端,且上體缺少白色斑紋。第一冬的鳥上體具白色鱗狀紋。黑喉潛鳥屬viridigularis亞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外形特徵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海岸侵蝕作用以海浪拍打和衝擊的機械侵蝕為主,化學侵蝕和熱力侵蝕為輔。另外,人類的採砂也會引起海岸侵蝕。海岸侵蝕還與海岸類型有關:基巖海岸抗侵蝕能力最強,而砂質海岸最容易遭受侵蝕,其次是淤泥質海岸。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海洋生態破壞嚴重 人類應該怎樣保護生態環境阿迪達斯海洋環保
    海洋調空著天氣和氣候,保持著氣溫的穩定,滋潤著大氣並為河流,湖泊補充著水分。由於海洋的存在,人類才能呼吸,因為海洋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氧氣。雨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同樣重要,但沒有了海洋,陸地上就不會有生命。地球上被稱為生物圈的空間約97%有海洋構成。
  • Science:海洋生態破壞規模空前
    「我們可能就坐在重大滅絕事件的懸崖上,」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生態學家道格拉斯·J·麥考利(Douglas J. McCauley)說,他是《科學》雜誌本周四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但我們仍有時間來避免災難,麥考利博士和同事還發現。與陸地相比,海洋絕大部分依然保持完整,仍然有足夠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恢復健康的生態。
  • 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新視角
    「海洋保護區的建立和有效管理落後於陸地上的自然保護區,但它們同樣重要。世界迫切需要一個全面的海洋保護體系,以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重建海洋生產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說,「自2016年以來,國際社會在建立海洋保護區上的努力給予國際海洋環境保護行動以巨大的動力。」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2019年10月11日上午9:00,我院海洋科學學術講座第150期在珠海校區教學樓A404學院會議室舉行。
  • Google「潛鳥計劃」的價值
    (《新聞晚報》供稿)將裝有Wi-fi設備的熱氣球升空,圍繞地球建設一個漂浮於平流層的「氣球環」,讓偏遠的地理角落也能覆蓋上網信號,Google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總是讓人嘆服。而這正是概念產品的意義所在,時裝秀場內的另類衣飾,可能絕大多數都無法在零售店中亮相,大型車展裡造型古怪前衛的概念轎車,真正能夠量產的也是及其少有。但是如果沒有在秀場和車展上對於用戶(及潛在供應商)的試探,那麼也就無法給出市場預測及決策所必須數據指導。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他強調,要用新體制凝聚新優勢,用新思路謀劃新突破,在新起點上奮力開創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努力建成「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海洋。李幹傑指出,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增強陸海汙染防治協同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海洋生態環境司柯昶司長、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王菊英副主任,向大家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先通報近期我部的幾項重點工作。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局部區域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恢復,但仍處於汙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仍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打通了陸地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