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你所不了解的棉花糖實驗

2021-12-21 媽咪愛

啥是自制力?它是指個人控制和調節自己思想感情、舉止行為的能力。在寶媽圈裡,如何培養孩子自制力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自制力有個好搭檔——延遲滿足。對於「延遲滿足」,不少寶媽並不了解,它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打個比方,寶寶想買一件玩具,但是價格有些貴,他面臨兩個選擇:花掉所有零花錢立即買下;或等到玩具降價且積蓄更加充足時再買。後者就體現了延遲滿足。

一般而言,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制力較好,而自制力較強的孩子通常擁有較強的延遲滿足能力。

說到自制力和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是Walter Mischel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經典實驗。實驗人員邀請了多名兒童參與其中。小朋友們被安排在一個房間內,實驗人員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擺放一顆棉花糖,並告知接受實驗的所有孩子:實驗人員將離開房間15分鐘,在這15分鐘內,孩子如果不吃麵前的棉花糖,稍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時會再給他一塊棉花糖,這樣就擁有兩顆糖;如果小朋友在15分鐘內的任何時間吃掉面前的棉花糖,就無法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獎勵。

實驗的初衷是希望找出孩子自制力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找出自制力與延遲滿足能力之間的關係。但令人意外的是,Walter Mischel博士在數年後與朋友的談話中了解到:當年能夠克制欲望、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數年後考試成績更好,身材控制得更加健康,其他成就也更高。

這就是經典版的棉花糖實驗。

看到這,大家一定認識到了自制力和延遲滿足對孩子成長很重要性。但是,如果我們只強調延遲滿足和自控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難免在育兒過程中會過分強調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這樣會導致家長培養孩子自控能力時的引導作用重視不足。因為,經典版的棉花糖實驗其實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參加實驗的孩子來自不同的社會和家庭背景,過往的教育經歷差別較大。這就是說,這個實驗忽視了外部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片面強調了孩子自身的能力。

為了彌補經典版棉花糖實驗的缺陷,更多的科學家對棉花糖實驗進行了跟進,延伸出了不少種有趣的新版本。其中,Celeste Kidd的關於信任的實驗知名度較高。

在實驗中,Kidd將28個孩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在做棉花糖實驗前,研究人員分別和兩組小朋友做遊戲。遊戲過程中,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並對A組小朋友信守承諾兩次,對B組小朋友食言兩次。

當做棉花糖實驗時,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道理很簡單,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麼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更加保險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Kidd的進階版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經常被忽略的道理:孩子自制力強弱、是否能夠延遲滿足,與所處的環境、成人的行為有關。平日裡成人小小的哄騙行為,其實都是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對大人的信任,並使孩子在潛意識中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及時行樂」的觀點,這將會使孩子避免懲罰和爭取獎勵的動力逐漸降低。長此以往得不到糾正,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制力弱、很難管教。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

請予以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

別讓無心的哄騙,

耗盡孩子對成人信任、

以及對外界的安全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你會有錢養老嗎?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這個經典的心理測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實驗中,小孩子們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有時是曲奇餅、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通常是20分鐘),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棉花糖二次實驗帶來更多的啟發一位質疑該實驗結論的大學教授,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實驗人員先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舊蠟筆畫畫,並承諾等一會兒會給他們新的蠟筆,一組孩子真的得到了新蠟筆,而第二組的實驗人員並沒有兌現承諾。
  • 左暉、張一鳴與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我們從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 實驗中,給孩子們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如果能等15分鐘,就可以再得一顆。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媽媽對小女孩說:"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媽媽沒有帶那麼多錢,而且家裡也有很多這種娃娃,你也沒怎麼玩。"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臉色黯淡了下去,說:"可是,媽媽,你上次也說過下次買給我的,為什麼這次不買給我呀。而且你還說我乖乖聽話在家,你就給我獎勵,我都照著媽媽的話做了。"
  • 研究人員用「棉花糖實驗」,證明它優秀的認知能力
    學你說話,和你交談,這只是它的小技能。通過在鸚鵡身上進行的「棉花糖測試」,科學家發現鸚鵡有和黑猩猩一樣的思維與決策能力。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是「棉花糖測試」的創造者,雖然他深受菸癮困擾,但他的研究領域卻是自控力。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他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學齡前兒童面前的桌子上,以測試他們的意志力。結果怎麼樣呢?立刻吃掉的孩子和忍得住不吃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不同?在即刻滿足文化盛行的當下,相信本能直覺,和自我懷疑,誰才是通向成功的終極王道?桌上有顆棉花糖,你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不吃它。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棉花糖實驗」這麼簡單就能測出娃未來會不會成功,要不要試試?
    2014年,棉花糖實驗的發起人沃爾特·米歇爾出版了一本書叫《棉花糖測試:掌握自我控制》,公開了這個實驗的全過程。同年9月,他接受了《大西洋月刊》記者Jacoba Urist的採訪。採訪一開始,Jacoba Urist就迫不及待地說:「我得趕緊告訴你,我兒子現在上幼兒園,他昨晚的棉花糖測試不及格。」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01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及思考1972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一走,孩子們的差別就顯現出來了:有的立即大口吃掉了棉花糖;有的想抵制誘惑,但沒有堅持住;有的一直堅持到工作人員回來,等來了更多棉花糖。實驗結束很久之後,他們又追蹤了調查了幾百個參加過棉花糖實驗的小孩。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那些你想要去做卻沒有付出行動的事情,都是你的懶惰。比方說你想學畫畫。買了畫具卻把它放在牆角。比方說你要寫一篇論文,每天一千字,結果你沒寫,等到周末趕出來,最後論文可能也如期完成。但已經無法談質量,只能說你寫完了。做你不願你做的事情,對抗你不願意對抗的事情,把自己擺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才是人性之光。」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擁有自制力更容易成功|4個策略,教孩子抵抗誘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把一群孩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每個人發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吃。如果你等待15分鐘之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兩個棉花糖。但如果你抵制不了誘惑,提前把手上的糖吃掉,就得不到更多的棉花糖了。所有的小孩在最開始的時候,都非常按捺自己立馬吃掉棉花糖的衝動,等了一會兒,絕大多數小孩都堅持不住了。但是唯獨有兩個小孩,他們堅持了15分鐘,成功的拿到3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對於這些小孩的後續表現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