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自制力?它是指個人控制和調節自己思想感情、舉止行為的能力。在寶媽圈裡,如何培養孩子自制力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自制力有個好搭檔——延遲滿足。對於「延遲滿足」,不少寶媽並不了解,它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打個比方,寶寶想買一件玩具,但是價格有些貴,他面臨兩個選擇:花掉所有零花錢立即買下;或等到玩具降價且積蓄更加充足時再買。後者就體現了延遲滿足。
一般而言,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制力較好,而自制力較強的孩子通常擁有較強的延遲滿足能力。
說到自制力和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是Walter Mischel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經典實驗。實驗人員邀請了多名兒童參與其中。小朋友們被安排在一個房間內,實驗人員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擺放一顆棉花糖,並告知接受實驗的所有孩子:實驗人員將離開房間15分鐘,在這15分鐘內,孩子如果不吃麵前的棉花糖,稍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時會再給他一塊棉花糖,這樣就擁有兩顆糖;如果小朋友在15分鐘內的任何時間吃掉面前的棉花糖,就無法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獎勵。
實驗的初衷是希望找出孩子自制力存在差異的原因,以及找出自制力與延遲滿足能力之間的關係。但令人意外的是,Walter Mischel博士在數年後與朋友的談話中了解到:當年能夠克制欲望、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數年後考試成績更好,身材控制得更加健康,其他成就也更高。
這就是經典版的棉花糖實驗。
看到這,大家一定認識到了自制力和延遲滿足對孩子成長很重要性。但是,如果我們只強調延遲滿足和自控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難免在育兒過程中會過分強調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這樣會導致家長培養孩子自控能力時的引導作用重視不足。因為,經典版的棉花糖實驗其實是有局限性的。
比如,參加實驗的孩子來自不同的社會和家庭背景,過往的教育經歷差別較大。這就是說,這個實驗忽視了外部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片面強調了孩子自身的能力。
為了彌補經典版棉花糖實驗的缺陷,更多的科學家對棉花糖實驗進行了跟進,延伸出了不少種有趣的新版本。其中,Celeste Kidd的關於信任的實驗知名度較高。
在實驗中,Kidd將28個孩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在做棉花糖實驗前,研究人員分別和兩組小朋友做遊戲。遊戲過程中,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並對A組小朋友信守承諾兩次,對B組小朋友食言兩次。
當做棉花糖實驗時,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道理很簡單,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麼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更加保險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Kidd的進階版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經常被忽略的道理:孩子自制力強弱、是否能夠延遲滿足,與所處的環境、成人的行為有關。平日裡成人小小的哄騙行為,其實都是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對大人的信任,並使孩子在潛意識中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及時行樂」的觀點,這將會使孩子避免懲罰和爭取獎勵的動力逐漸降低。長此以往得不到糾正,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制力弱、很難管教。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
請予以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
別讓無心的哄騙,
耗盡孩子對成人信任、
以及對外界的安全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