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公司管理結構通常分為董事,股東以及執行層,執行層以公司的CEO為首
股東可以看成是老闆。一家公司可能1個股東,也可能有幾個股東組成,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那就可能存在千千萬萬個股東,他們都可以說是公司的老闆,只不過他們只擁有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已,具體要以手中持有的股份來決定比重
公司賺了錢,也是會按每個人手中持有的股份比例進行分配,上市公司之所以每年分紅只有2到3個點左右,是因為公司通常會把一部分利潤進行留存,投入到生產中,以便在未來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利潤
執行層就是給老闆打工的員工。俗話說的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帶頭的這個人非常重要,這就是公司的CEO,也就是執行長。公司未來的發展就要靠這個人和他的團隊來創造了,一個好的管理層是一家好公司很重要的標準
董事就是被選出來代表股東權利的人。公司大了股東太多,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插一嘴管管公司的事兒,那麼就誕生了董事,他們被選舉出來代表股東來制約管理層,如果管理層不負責任想做出有損股東利益的事情,董事就要插手才行
根據這三種角色的特點,公司的治理結構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公司的董事中沒有控股股東的情況
控股股東就是在公司中持有股份超過50%的最大股東,公司的事兒最終還是控股股東說了算,那麼董事中如果沒有控股股東的話,通常就會通過投票的方式來做決定
如果管理層做了錯誤的戰略決策,抑或者管理層想要以公謀私給自己發放更多的期權獎勵,董事就應該站出來說話了,可是如果只有一個董事說話還不行,因為必須得靠投票結果才能拍板,不是所有的董事都那麼盡職盡責,如果遇到所有董事都不負責的董事會,那麼這種公司就任由管理層胡作非為,對股東及其不利
如果有個別的董事站在股東的立場來監管公司的管理層,那麼他也需要動員其他股東站在他這一邊,還是需要花點功夫的
這裡面就存在了比較大的風險,如果管理層不負責,董事會不管事兒,那股東利益就會受損,這第一種公司治理結構對於股東來說只能說是一般
第二種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就是公司的CEO
這種公司老闆就是公司的管理層,對於股東來說也算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大家站在了同一個立場上了,算是利益共同體,但是對於公司來說很難說清到底是好還是壞
這種治理結構的缺點就是在公司內,沒有人可以制約到管理層,董事即便對公司管理層的做法有意見,通常也起不到什麼很大的作用,最好還是管理層說了算
所以未來公司的發展主要看這個控股股東的個人能力如何,如果個人能力很強,那對公司以及股東來說就很好;反之則比較危險
第三種是公司的董事裡面存在控股股東
這第三種是目前最好的一種情況,首先是公司的董事,管理層可以互相制約,個人可以犯錯,如果有制約就會儘可能的降低犯錯的概率;
其次是存在控股股東,如果董事與管理層沒法達成一致,可以去尋求控股股東的幫助,這樣就能實實在在的制約管理層
這三種就是目前比較普遍的公司治理結構,在選擇上市公司股票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