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糾正了數十年海面溫度測量值的數據

2020-09-10 無名指下

研究糾正了數十年海面溫度測量值的數據

20世紀初,海洋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北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的溫度似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而西北太平洋在過去幾十年裡逐漸變冷。大氣和海洋模型很難解釋這些溫度變化的差異,這導致了氣候科學中的一個謎題:為什麼在20世紀初海洋的溫度和溫度變化速度如此不同?

現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的研究指出了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既平凡得像小數點截斷一樣,也複雜得像全球政治一樣。一部分是歷史,一部分是氣候科學,這項研究糾正了幾十年的數據,並表明海洋變暖以一種更加均勻的方式發生。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測量和記錄海面溫度。海洋表面的溫度幫助水手們確認航線,確定方位,預測暴風雨天氣。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的海洋表面溫度測量都是通過把一個桶扔到海裡,測量裡面海水的溫度來完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保存了一批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的海平面溫度讀數。該資料庫包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漁業、商業、研究和海軍船隻的1.55億次觀測數據。這些觀測對於理解海洋表面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是至關重要的。

它們也是統計上的噩夢。例如,你如何比較1820年英國軍艦與1920年日本漁船與1950年美國軍艦的尺寸?您如何知道使用的桶是什麼類型的,以及在採樣時它們是被陽光加熱了多少,還是被蒸發冷卻了多少?例如,在典型的天氣條件下,一個帆布桶放在甲板上3分鐘可以比在相同條件下測量的木桶冷卻0.5攝氏度。考慮到20世紀的全球變暖約為1攝氏度,不同測量方案的偏差需要仔細計算。

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地球與行星科學及環境科學與工程教授、論文資深作者彼得·休伯斯(Peter Huybers)說:「這個資料庫中有千兆字節的數據,每一個數據都有一個離奇的故事。」「數據充滿了獨特性。」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來識別和調整這些特性。例如,2008年,研究人員發現,1945年海面溫度上升0.3攝氏度,是由機艙進氣口的測量結果造成的。然而,即使有了這些修正,數據也遠非完美,海面溫度仍有無法解釋的變化。

在這項研究中,Huybers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綜合的方法來修正數據,使用一種新的統計技術來比較附近船隻的測量數據。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的研究生、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Duo Chan說:「我們的研究方法是觀察不同船隻經過附近時,在300公裡以內、相隔兩天的時間內,海面溫度測量值的差異。」「使用這種方法,我們在十字路口附近發現了1780萬個,並在一些群體中發現了一些較大的偏見。」

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1908年至1941年的數據上,按船的原產國和「甲板」分類,「甲板」是一個術語,源於海洋觀測是用穿孔卡片的甲板存儲的。其中一個甲板包括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和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的南極之旅。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合著者伊莉莎白•肯特說:「這些數據經歷了從原始航海日誌到現代檔案的漫長旅程,人們做出了艱難的選擇,以便將可用的信息裝入穿孔卡片或數量可控的磁帶卷中。」「我們現在有了方法和計算機能力來揭示這些選擇是如何影響數據的,還能找出由於不同國家觀測實踐的差異而產生的偏差,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溫度。」

研究人員發現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變暖差異的兩個關鍵原因。第一個原因與日本記錄的變化有關。1932年以前,日本船隻在北太平洋的海面溫度記錄大多來自漁船。這些數據分布在幾個不同的甲板上,最初是用華氏度來記錄的,然後轉換成攝氏度,最後四捨五入到十分之一度。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越來越多的日本讀數來自海軍艦艇。這些數據存儲在另一個甲板上,當美國空軍將收集的數據數位化時,他們截斷了數據,砍掉了十分之一度的數字,並將信息記錄在整個攝氏度中。

Huybers說,未被認識到的截斷效應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先前對1935年至1941年間太平洋海面溫度的估計中明顯的快速降溫。在校正了由截斷引起的偏差後,太平洋的變暖更加均勻。雖然日本的數據掌握著20世紀初太平洋變暖的關鍵,但德國的數據在了解同一時期北大西洋海面溫度方面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船隻開始在北大西洋提供大部分數據。這些測量數據大多收集在一個甲板上,與附近的測量數據相比,甲板上的溫度要高得多。調整後,北大西洋的變暖變得更加緩慢。

通過這些調整,研究人員發現,整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變暖速度變得更加相似,而且變暖模式更接近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預期。然而,差異仍然存在,在測量中發現的整體變暖速度仍然比模型模擬預測的要快。「剩餘的不匹配突出了繼續探索氣候是如何受到輻射影響的重要性,氣候的敏感性及其內在的可變性。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繼續梳理數據——通過數據科學、歷史調查和對問題的良好物理理解,我敢打賭,還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特徵。」

相關焦點

  • 內態無損的冷原子溫度測量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冷原子物理研究團隊在冷原子溫度測量的研究中取得進展,在實驗中展示原子內態幾乎無損的冷原子溫度快速測量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全球地表溫度創最高值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潔清)據英國《衛報》報導稱,世界氣象組織(WMO)25日在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說,受強厄爾尼諾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影響,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創下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經世界氣象組織的盤點和分析,判定造成這一情況的成因是受人為活動引發的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
  • 氣象衛星探測海面溫度和射出長波輻射
    本報訊 由衛星氣象中心開發的氣象衛星探測海面溫度(SST)和射出長波輻射(OIR)產品目前已經北京氣象中心氣象線路播出,提供全國各省氣象臺使用。  氣象衛星海面溫度(SST)是指從衛星輻射計的輻射測量資料反演而得到的海洋表層的水溫。它在短期、中期、長期天氣分析和預報。
  • 刪除和處理數據中異常值的操作指南
    1.數據輸入、測量錯誤、異常值 測量和數據輸入期間可能發生錯誤。在數據輸入期間,拼寫錯誤會產生奇怪的值。想像我們測量成年男性的身高並收集以下數據集。我們可以回到原始記錄,甚至重新測量以確定正確的高度。 這些類型的錯誤很容易理解。如果確定異常值是錯誤的,請儘可能更正該值。這可能涉及修復拼寫錯誤或重新測量。如果這行不通的話,你必須刪除數據點,因為你知道數據點的值不正確。 2.採樣問題可能導致異常值 推斷性統計使用樣本得出關於特定總體的結論。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暖化程度遠遠超出此前預期
    該研究報告刊載於《自然》期刊,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聖地牙哥市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以及其他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撰寫。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的25年中,全球海洋每年保持的熱量值比科學家此前確定的要高出60%。
  • NASA的全球溫度測量的精確度令人難以置信
    研究人員已經將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進行的不確定溫度測量提高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確度。據《地球物理研究大氣雜誌》報導,近幾十年來收集的數據顯示,GISS地表溫度(GISTEMP)測量的不確定度已經下降到0.05°C(0.09°F),而140年前記錄開始時測量的數據則下降到0.15°C(0.27°F)。分析再次顯示,從1880年到今天,全球氣溫上升了約1.1°C(2°F)。
  • 數十年月球溫度上升謎團解開:都是美國惹的禍
    研究稱,當航天員在掩埋有熱流探針的地點附近走動或駕駛月球車時,會破壞和移動月球地表土壤,使地表以下顏色更深的土壤裸露出來。新裸露出來的土壤會吸收更多太陽光,造成土壤溫度上升。新的研究成果不僅解開了一個數十年來的謎團,也為人類未來登陸其他天體提供了一個教訓。
  •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一、溫度測量的基本概念 溫度是表徵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和國際實用溫標。 華氏溫標(oF)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32度,水的沸點為212度,中間劃分180等分,每第分為報氏1度,符號為oF。
  • 科學網—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熱力學溫度基準研究獲突破
    該課題通過對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熱力學溫度基準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玻爾茲曼常數測量裝置和光譜輻射法、噪聲法測量熱力學溫度裝置,使我國首次具備玻爾茲曼常數測量和輻射法熱力學溫度測量能力,步入國際計量前沿研究領域。 該課題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現代計量基準研究」項目中的一項。
  • 一種手機準確測量環境溫度的方法
    應用之一就是人們獲得外界溫度,目前多數方式是通過應用程式,直接或者間接地通過國家氣象局獲得外界溫度。但是由於數據更新較慢並且溫度是一個較大地域範圍內的溫度,不能實時反應使用者周圍溫度,還需要數據網絡暢通。本文介紹一種通過手機上的溫度傳感器對使用者周圍環境溫度實時準確測量方法。
  • 深海科學探索史話:五百年從海面到馬裡亞納海溝
    對科學家而言,深海是海洋的最深層,還在溫躍層以下(位於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溫度和密度有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一般為1800米以下的水層。在溫躍層之後,在沒有現代儀器的幫助下,人們將很難知道深度是多少,因為陽光早已無法穿透,周圍環境永遠都是黑暗的,極冷的(在3000米以下溫度介於0到3攝氏度之間),水壓比海面標準大氣壓高出1000倍以上。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其中,Argo觀測網由4000多個散布於全球海洋的衛星跟蹤浮標組成,單個浮標每10天對海洋頂層2000米進行溫度測量,獲得的數據遠遠超過船載測量以及其它儀器設備觀測的總和,是研究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最重要的數據來源。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現今常用的測量海洋溫度的儀器和方法包括XBT拋棄式探溫儀、船載CTD溫鹽深觀測儀、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以及衛星測量方式。其中,Argo觀測網由4000多個散布於全球海洋的衛星跟蹤浮標組成,單個浮標每10天對海洋頂層2000米進行溫度測量,獲得的數據遠遠超過船載測量以及其它儀器設備觀測的總和,是研究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最重要的數據來源。
  • 量子級溫度測量將重新定義溫度標準
    現在,主要溫標單位被制定為水結凍的溫度,但是這種方式會因為水質不純,加上無法避免且無法確認的重水(水中含有一個中子)含量而使導致不精確的測量結果。YnMEETC-電子工程專輯現在的工程師在使用傳統儀器和設備測量溫度時,必須考慮材質的種類與溫度,以彌補不精確的測量狀況。
  • 依託國產衛星GNSS-R 海面風場測量首次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近日,記者從2020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四站工作會上了解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經完成捕風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接收測試任務,首次具備國產衛星GNSS-R(全球導航衛星反演信號)觀測能力,支持海面風速參量反演應用。
  • 風速傳感器在監測海面風速變化信息的重要性
    ,那是因為在海面,通常由於陽光的照射帶來的暖氣流與海面的冷氣流相遇,產生的氣壓變化就會造成空氣劇烈的流動,這就是海面時常就會有風暴出現的主要原因,而當風速過大的時候,就會在海面上形成破壞力較大的風浪甚至形成海嘯,可見氣候與海洋氣象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所以目前不少海事部門的氣象單位都在使用一些準確性較高的儀器對海面風速變化情況進行測量,如風速傳感器。
  • BOD測量數據無線傳輸!動態過程,一目了然!
    例如,我們通常設定實驗溫度為20℃,用水樣培養微生物,測定水中溶解氧的消耗情況。如果這一時間段是5天,就稱為5日生化需氧量,記做BOD5,單位一般用mg/L來表示。數值越大,說明水中含有的有機物越多,汙染也越嚴重。
  • 溫度變化對零件測量誤差的影響
    3·2 五種溫度下零件的實際測量尺寸變化量比較兩個零件在不同溫度下的尺寸值,並得出在不同溫度測量零件的合格情況。而且偏離標準溫度20℃越大,零件膨脹量越大,靠近標準溫度,膨脹量越小。4 溫度變化對零件測量誤差影響程度的分析研究4·1 溫度變化對零件尺寸的影響程度由屏蔽罩理論計算和實際測量得出結論:同一個屏蔽罩在0℃和40℃,理論尺寸變化為0·1036mm;同一個屏蔽罩在0℃和40℃,實際測量尺寸變化為0·08mm。
  • 從三角函數到動用探空氣球、飛機衛星,測量珠峰「身高」究竟有多難?
    在登頂取得一手測量數據後,確切數據還需2到3個月後才能得出。這是因為溫度、氣壓、折光環境等因素都會對測量產生影響,需要通過複雜計算消除誤差,而在數據分析、處理的基礎上,還要進行理論研究、嚴密計算和反覆驗證。
  • 英媒:過去10年大西洋溫度為近3000年來最高水平
    英媒稱,利用加拿大上北極地區鋸齒湖湖底沉積物的獨特屬性,氣候科學家們將大西洋海面溫度記錄的時間跨度從100年左右延長到2900年,而記錄顯示這段時期內的最暖時間段是過去10年。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10月14日報導,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氣候系統研究中心的弗朗索瓦·拉普安特和雷蒙德·布拉德利以及魁北克大學的皮埃爾·弗蘭克斯分析了埃爾斯米爾島上鋸齒湖中一年一年積累起來「保存完好的」沉積層,其中含有數百年來巖石風化留下的鈦。通過測量不同沉積層的鈦含量,科學家可以估算出一段時間內的相對溫度和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