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兩團隊分別開發出體積最小電晶體 和密度最大的存儲技術

2020-11-23 cnBeta

這個月我們看到了兩個納米技術的關鍵性突破,都是有美國研究員完成。

第一個突破涉及到體積最小的電晶體,另外一個是密度最大的的數據存儲格式。第一個項目由匹茲堡大學Jeremy Levy所帶領的團隊實現,該團隊開發出世界上最微小的電晶體

該電晶體由鋁酸鑭和鈦酸鍶陶瓷晶體板反面結合而成。他們都是絕緣體,但是這兩種材料夾在一起就能導電,可以在這兩種材料上面蝕刻出導線,

一個電晶體的體積不過有少數幾個原子體積那麼小

。這種新的原子大小的電晶體,可以使得下一代移動處理器擁有更加強大的處理能力。

另外一項關鍵的進展是加州伯克利大學和Massachusetts Amherst大學聯合團隊完成,該團隊研發出一種全新的超密(super-dense)存儲技術,它可提供最高密度的穩定數據存儲層。

先前的研究都將目光投向聚合的半導體薄膜,因為該媒介能帶來高密度的數據存儲。但是離開一個表面,這些薄膜將喪失他們的結構並分散。該團隊使用加熱的藍寶石晶體創建了包含多個山脊式的模板,使得這些聚合薄膜能夠固定在上面。據Russell教授表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來解決一系列問題」。

他稱,通過該技術,完美的半導體陣列密度比現有的格式高達15倍,每平方英寸能存儲的數據為10Tbit,大約為1,164 GB。cnBeta編譯自DailyTech

相關焦點

  • 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碳...
    不過,好在科學界和產業界也都預計到了瓶頸期的臨近,也試圖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讓摩爾定律繼續有效。這次,來自IBM的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晶片製造工藝,而且製造電晶體所使用的材料不再是矽,而是碳納米管!研究成果一經公布,《Science》雜誌官網甚至發文表示:IBM的科學家基於碳納米管打造世界最小電晶體,難道「矽谷」終將變成「碳谷」?
  •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同時計算和存儲的晶片
    ,晶片算力的提升依舊依靠現有技術的提升和創新。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工程師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將用於處理信息的數百萬個微型開關(通常稱為電晶體)也能在晶片上進行信息的存儲。這種方法在《自然電子》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詳細介紹,它通過解決另一個問題來實現這一目標:將電晶體與比大多數計算機中使用的性能更高的存儲技術相結合,稱為鐵電性RAM。
  • 你知道晶體三極體和場效應管的區別嗎?
    以前的技術比較落後,生產的晶體三極體體積較大,性能落後,參數參差不齊。上世紀90年代的家電普遍是晶體三極體和其他電子元件組裝而成,如臺式調幅和短波收音機,以及黑白電視機等。受電子元件性能和體積限制,那時候的電子產品體積都較大、笨重,從線路板上能看出幾乎都是純手工組裝焊接的。
  • 研究出新型「高密度成像」防偽技術,也許能防得住造假技術
    阿德萊德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通過使用磷納米晶體創建螢光圖像的高密度成像,發現了一種很有前景的防偽措施。,被紫外光激活的區域將發出紅色螢光。磷納米晶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的螢光可以非常有效地用紫外光打開或關閉。從本質上說,這項技術為反假冒措施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特別是對金融和醫療領域的人來說。全球最大和最危險的假冒市場之一是醫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藥品市場(5000億美元的市場)多達10%是假冒的。
  • 也許能防得住造假技術,研究出新型「高密度成像」防偽技術
    阿德萊德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通過使用磷納米晶體創建螢光圖像的高密度成像,發現了一種很有前景的防偽措施。,被紫外光激活的區域將發出紅色螢光。磷納米晶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的螢光可以非常有效地用紫外光打開或關閉。從本質上說,這項技術為反假冒措施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特別是對金融和醫療領域的人來說。全球最大和最危險的假冒市場之一是醫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藥品市場(5000億美元的市場)多達10%是假冒的。
  • 加州理工開發出可瞬間存儲數據的光量子內存晶片
    據外媒報導,加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已經開發出了一款能夠以「光的形式」、「納米級速度」存儲量子信息的計算機晶片。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Angew:鎂在介孔鉍的存儲機理:中間體緩衝204%體積膨脹
    深入了解鎂在鉍中的存儲機理,對於尋找提高MIBs電化學性能的可靠途徑具有重要意義。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喬世璋團隊,提出了介孔鉍納米片作為研究Mg/Bi體系電荷存儲機制的模型。近十年來,Mg/Bi電池的發展一直很緩慢,所開發的材料在無Li電解液中表現出較差的倍率和循環性能。這是由於Mg2+在鎂化/脫鎂過程中體積發生了顯著變化,且動力學較差。
  • 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 雷射脈衝沉積製備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利用水作為閥門實現氫氣在碳納米管中的有效存儲
    因此,氫氣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清潔能 源,有望代替傳統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解決環境汙染、溫室效應等問題。然而,氫氣易燃、易爆、易擴散,需要龐大而笨重的高壓鋼瓶來存儲,不 但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且氫氣儲存效率極低,極大地限制了氫能在運輸工具中的應用。因此,發展安全、低成本、高效率的氫儲存技術迫在眉睫。
  • 鐵電材料創晶片存儲密度新紀錄
    日本東北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使用鐵電存儲技術將存儲晶片的存儲密度提高到每平方英寸4萬億(trillion)個字節,創造了還處於實驗階段的鐵電存儲體的世界新紀錄
  • 深度解讀提高晶片計算的密度電晶體堆疊技術
    打開APP 深度解讀提高晶片計算的密度電晶體堆疊技術 機器之心 發表於 2021-01-06 16:31:20 兩種電晶體一起造
  • 復旦微電子學院研製出高密度存算一體化非易失性鐵電單晶疇壁存儲...
    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預測,對於5nm以下技術節點工藝,現有存儲技術將不能滿足晶片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因此,高密度、低功耗的新型存儲器亟待開發。當前計算機架構基於「馮?諾依曼」體系,計算與存儲相互分離,二者間的數據反覆交換和速度差異佔據了大量冗餘時間,被稱為「存儲牆」,直接導致整個晶片系統運算速度下降和功耗增加。
  • 信息爆炸時代 全息技術數字存儲拓展想像空間
    話題:全息技術  三維顯示時代的來臨和網際網路的持續升級,使得信息呈幾何級數暴漲,下一代網際網路(IPv6)、物聯網、雲計算和雲存儲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據存儲和顯示提出了新的挑戰,超大容量數據存儲和超高解析度圖像顯示已成為目前信息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對於這些問題,全息技術有可能提供解決之道。
  • 海綿密度計是怎麼檢測多孔海綿體積密度、吸水率?
    標準規範:依據GB/T6343、GB/8810、GB/T2669、GB/T10799、GB/T1033、ASTM D 3574、JIS…等標準規範;採用阿基米得原理,依產品閉孔與開孔特性選擇固體通用測試法和浸漬飽和法。
  • 科學家造出世界最小的存儲:利用單個原子、體積小到不可思議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已經造出了世界最小的存儲單元,其尺寸真的是小到讓人驚嘆。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
  • 氣體法密度計 體積膨脹法密度測試儀 孔隙率測試儀
    粉末真密度測試儀ZMD-01[氣體法]採用全不鏽鋼金屬管路,是利用氣體膨脹法檢測發泡材料、硬質泡沫、巖心、金屬等材料的開孔率、閉孔率、切孔校正開孔率、切孔校正閉孔率的全自動分析儀器,儀器主要應用於保溫材料、隔音材料,金屬材料
  • 月球和火星地下的神秘熔巖管,體積龐大遠超你的想像……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與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對火星與月球數十億年前形成的地下穴洞展開了分析,這些穴洞可以屏蔽宇宙輻射,並且這些熔巖管的體積可達地球上的1000倍。該團隊也對地球上的類似熔巖管展開了測量,用來估算其它行星地表下方熔巖管的體積。
  • 世界上最小的存儲單元問世!
    通過憶阻器陣列模仿神經元和突觸的工作方式(圖片來源:功能材料自旋電子學研究小組,格羅寧根大學)2018年,筆者曾介紹過,為了提高憶阻器的存儲密度和可擴展性,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電氣工程師團隊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開發出當時最薄的高存儲密度存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