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大洋環流真有那麼難學嗎?帶你一覽它的全貌

2021-01-09 學地理觀海洋

大洋環流,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對於大部分高中生來說就是噩夢般的名詞。小編回想起高中時代,記憶猶新的就是高一上地理課講關于洋流的知識,全班同學聽的一臉懵,就像物理課一樣費勁。在期末臨考前,走廊裡全是在背洋流的(或者就是學大氣環流的),臉上寫滿了絕望。小編個人的看法和很多地理老師一樣,就是認為洋流是最簡單的部分,因為記住就可以了。今天的文章就是幫助打通理解性記憶的道路,讓更少的人通過枯燥的死記硬背掌握它。

海洋世界因洋流而多姿多彩

洋流又稱海洋中的河流,給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它們就是海洋的循環系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輸送著海洋中的能量和物質。下面這個連結可以帶大家欣賞地球洋流最美麗的一面。【酷似梵谷油畫的全球洋流】https://dwz.cn/4qxFbGWG?u=e90496d15dcce9f4

詳細規律介紹

大洋環流相比其他局部性的洋流,具有規模宏大,對地理環境影響深遠等特點。世界主要的大洋環流為南、北太平洋環流,南、北大西洋環流,印度洋南部環流以及南北極的繞極流。如果找找共同點,那從北向南,依次是繞極流,西風漂流,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繞極流。

洋流模式示意圖(總體規律)

北半球的大陸相對較多,所以北半球的西風漂流(具體海洋中表現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都由盛行西風吹送)向東遇到陸地會分叉,相當一部分折向更高緯度(表現為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形成了副極地環流。而向低緯度折的一支,顯然不足以補充南北赤道流的高輸出,於是這一支就伴隨著上升補償流。(用數字說明南北赤道流強度:它們可以影響到500米左右的水層,速度可達1米/秒)。大洋西岸存在速度快,寬度窄,影響水層很深的強流,是南北赤道暖流的分支同時也具有補償流性質,我們稱為西向強化流,日本暖流(黑潮)和墨西哥灣暖流(灣流)就是典型。黑潮最大速度可達2米/秒,灣流最大速度2.5米/秒,是速度最快的洋流。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由於陸地阻擋作用小(在大洋東岸只有少部分折向低緯度),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環流,阻擋了熱量交換使南極大陸終年冰天雪地。

唯美的南極,冰雪世界

印度洋季風環流

除此以外,還有北印度洋獨有的季風環流。北印度洋海域不夠寬闊,受季風的影響很大,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季風環流。北半球冬季印度半島刮東北季風,洋流向遠離印度半島西岸的方向(西南)運動,與赤道逆流和索馬利亞洋流共同構成逆時針環流。北半球夏季印度半島盛行西南季風,洋流向東北前進,此時索馬利亞附近由於海水流失(南邊還有莫三比克暖流),湧現一股上升補償流(寒流),與南赤道暖流構成順時針循環。簡單來記就是夏順冬逆,只要想一想季風的方向就可以了。

後期將從更多層面展示洋流知識。

如果覺得文章中有不妥之處或看不懂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   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
  • 世界上有四大洋,那麼「五大洋」「七大洋」的說法又是怎麼回事?
    >除此之外,這些海洋都有自己獨立的大洋環流和洋中脊(決定海洋成長的海底山脈)。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五大洋」「七大洋」的說法,從一定的角度去分析也是有道理的,只不過我們一般公認或者說地理課本上講了四大洋。相信涉足這個領域的人一定會知道西風漂流,一條非常強勁的環繞南極大陸的寒流,與南極環流成相反方向流動,屬於風海流性質,由南緯45度咆哮西風帶的盛行西風終年驅動,阻擋了與低緯度地區的熱量交換。
  • 「學霸這樣學」高二地理學習方法:教你巧用左右手記憶地理知識點
    例如確定北半球高空東風附近的高低壓方位,讓四指指向西,那麼大拇指所指的北方即為高壓所在的方位。三、運用左右手,熟記氣旋、反氣旋及大洋環流  北半球氣旋、反氣旋用右手表示: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四指彎曲方向表示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時針方向流動;氣旋東部吹偏南風,西部吹偏北風。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說課稿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最基本的形態。是後面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風」「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環流」等的基礎,更是本章教學重點。二、說學情【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一學生已有一定氣候方面的基礎知識,也懂得熱脹冷縮的道理,這些都為他們學好本堂課奠定了基礎。但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缺乏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不能快速的將大氣知識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和直觀教學。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覺得地理很難學?那是因為你沒有這樣學!
    今天,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地理專場。常常有同學留言或者發私信說:被地理搞懵了;地理也太難了吧~地理對文科生太不友好了!那麼,地理到底要怎樣才能學好呢?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1.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複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一是,可以抽點時間瀏覽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圖知識、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中國分區地理等內容,加深這些基礎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 》說課稿
    熱力環流是《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節中第二部分的知識,主要通過實驗的方式介紹了大氣運動最基本的運動形式熱力環流的成因,同時通過對海陸風與山谷風等生活現象的分析,深入理解熱力環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本節內容運用到第一章中的「太陽輻射」等相關知識,又為後面要學習的「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等奠定知識基礎。
  • 高中地理補償流、風海流、密度流,都是什麼意思?帶你一看究竟
    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海洋學,總是有很多時候在討論各種「流」,從大氣環流到大洋環流,再到湍流,每個類型裡面很多時候又分出來好多小類型,學的人懷疑人生。今天把重點聚焦在三大類型的洋流上面,對他們進行一一闡述和舉例說明。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大洋尺度的熱力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6分)(2)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厄爾尼諾年沃克環流和南太平洋大洋環流將出現怎樣的強弱變化?(4分)(1)厄爾尼諾發生時,沃克環流(熱力環流)減弱(2分),(東南信風減弱,西太平註上升氣流減弱,東太平洋正常氣流減弱);海水運動(洋流)變化:南太平洋大洋環流的洋流運動減弱(秘魯寒流減弱,南赤道暖流和東澳大利亞暖流也減弱,而赤道逆流增強)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原油洩漏影響海洋環境,國際社會有慘重的教訓。1978年3月,法國布列塔尼半島沿海,受猛烈的海上風暴影響, 「Amoco Cadiz」 號超級油輪撞上巖礁,導致24.6萬噸原油洩露,長達19公裡的油膜帶被西北風吹向法國海岸,洩漏事件發生一個月後,油膜汙染了約320公裡的海岸線。
  • 物理真有那麼難?那是因為你沒跟他學!
    (原標題:物理真有那麼難?那是因為你沒跟他學!)有個抖音暱稱名為@曼辰物理阿連 的物理老師,保你在短時間內,愛上物理、學好物理。相比於傳統物理教學,@曼辰物理阿連 更注重以物理實驗,幫助學生消化知識點。
  • 南大洋是什麼時候開始獨立成為南冰洋的?為什麼現在要這麼劃分?
    南極是塊大陸,而環繞它的水體,一般情況下公稱為南大洋而非南冰洋,而南大洋就像「華北」、「華南」一樣,不是一個地理或者行政意義上的獨立體,而是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等水體的特定區域的集合。南大洋是從海洋學的角度上(不是地理學)劃分的,因為它具有自成體系的環流系統(如南極繞極流)和獨特的水團結構,是世界大洋的底層水團的主要形成區,且同時對大洋環流起著重要作用。起初國際航道測量組織認為是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但是長期以來,南大洋也被人接受,直到2000年國際水文地理組織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其中,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而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是關鍵。」 南極冰芯數據揭示,大氣CO2在過去地質歷史時期有很大的變幅。例如,在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時,大氣CO2就降低了20ppm。
  • 【學法指導】高考地理答題要點:影響地理事物 (現象)的各種因素
    如果你是在讀高中學生,置頂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畢業了把老師的工作室公眾號傳給你的師弟師妹們!名師點睛,學法指導,全部是「地理乾貨」。(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①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於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於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於冬季風。
  • 地理知識 —— 洋流
    洋流是地球上熱量轉運的一個重要動力。洋流調節了南北氣溫差別,在沿海地帶等溫線往往與海岸線平行就是這個緣故。海洋下墊面的性質是不均一的,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冷、暖洋流上。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多由高緯流向低緯或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島寒流、拉布拉多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