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團隊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引人注目——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張信歌。
&34;張信歌憑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堅持,已在頂級期刊發文多篇,曾被新華日報、中國光學專門報導,受理、授權國家專利多件,各種獎學金更是拿到手軟。
張信歌,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發表8篇高質量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達82.48,其中1篇為電氣電子領域排名第一(1/266)《Nature Electronics》(IF=27.5),2篇為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4),並均被選為期刊封面,1篇為國內領軍期刊《Science Bulletin》(IF=9.511);受理、授權國家專利9件;曾獲東南大學&34;優秀研究生、東南大學三好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兩次&34;、全國&34;、鐵肩膀獎助學金、創遠微波企業獎學金。
科研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對於張信歌也是如此。在平時的科研中,張信歌深感科研之路荊棘密布,充滿阻力。但他明白,只有經過不斷的經驗積累、無數次的嘗試,在失敗與重來之間不斷重複,才有可能遇見成功的曙光。
張信歌參加國際計算電磁學學術會議
因此,在科研遇到阻力時,他努力讓自己避免焦躁忙亂,首先尋找問題所在,理性看待問題,並進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勵;同時,他堅持經常跟導師溝通、請教,幫助化解自己內心的困惑和沮喪。
&39;根&39;果&34;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發展技術並服務於生產,就必須不斷地科學研究。現實的生產力為科學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反過來科研成果又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張信歌正是如此,不局限於理論上的研究,而是把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已有9件國家專利的他,一直把服務國家社會作為奮鬥目標,既不止步於興趣、也不駐足於學術,而是將自己所學所獲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東西。
為做到這一點,張信歌在進行選題時,既瞄準國際前沿,注重其學術價值,也考慮它的實際市場需求,能否解決一些工程實踐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張信歌在實驗室與導師討論
他研究實現的光調控智能超表面(Nature electronics, 3, 165-171, 2020),物理內涵和功能豐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國際前沿研究熱點,同時也能促進解決目前已有多控制通道電控超表面需要大量複雜導線連接帶來的直流-微波信號串擾以及難以實現非接觸式遠程調控的難題,為實現高集成度的電磁器件和可見光與微波融合通信系統提供了技術新途徑,助力國家5G/6G戰略技術發展。
在學術道路上,導師蔣衛祥教授給予了張信歌非常多的幫助。2018年元旦,得知張信歌有科研困難,蔣教授冒著大雪從家裡趕到辦公室,為張信歌答疑解惑;生活上,蔣教授也對他關懷備至,通過組織戶外活動的方式儘量緩解大家的科研壓力。這些,都讓張信歌印象深刻。
張信歌說,&34;
&34;
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張信歌會經常去遊泳鍛鍊,並且每周都會參加2次組內的羽毛球活動。此外,他還會定期約幾個好友,一起去探尋美食、閒談、享受生活。
&34;
談及日常生活,張信歌直言自己非常感謝父母家人對他的支持,是一路上家人的陪伴與鼓舞,讓他有了堅強的後盾,才能夠心無旁騖地從事科研工作。他感慨道,自己的成就離不開家人的支持與陪伴。
張信歌坦言,自己非常熱愛科研,對科研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像自己的導師一樣,在電子和通信領域做出科研成果,教書育人,服務社會和國家。
更多校園資訊,歡迎關注東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自:東南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