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表姐在微信上問我,該不該給她6歲的孩子零花錢。
我說,今年春節特殊,孩子們都沒收到過壓歲錢,如果孩子對錢有了基本的認識,就給他點零用錢,讓他自己支配吧。
表姐本來不想給,但聽了我的建議後,給了孩子50元錢。但很快, 她就後悔了,因為他發現,孩子很快就把零花錢用完了,買了好幾盒花炮和幾個小玩具,而這些,都是她覺得不該買的。
6歲孩子,到底該不該給零花錢這個問題,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處理方式可能不一樣,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的答案。但我個人認為,家長們如果決定要給孩子零花錢,那麼,你就要明白一件事,你給他的,絕不僅僅是錢,同時也給了他自由支配這筆零花錢的權利,不然,這個零花錢給了他就沒有什麼含義了。
有家長可能會說:「讓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這還不隨便亂花?」
讓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錢,當然會有風險,但你想過沒有,只有在犯錯和失敗中,才會讓孩子學會如何花錢。
大部分家長擔心的是如果放任不管,孩子養成了隨意亂花錢的習慣,總是買買買,那麼,以後總是向你伸手咋辦,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錢。
01
上面提到的表姐的孩子,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錢,可他卻眼都不眨下就把」巨額」花出去了,恐怕很多家長都會感到一絲驚恐。
那麼,孩子這種花錢的心態該做何解?
其實很簡單,第一次體會到了擁有錢,可以自己支配錢的滋味,讓他既開心又興奮,想好好滿足一下自己,卻又不知分寸。
也就是說,孩子這種想迫切花錢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大手大腳」的消費方式,可能並不是我們所想的「揮金如土」,而是他缺乏相應的財務觀念,畢竟沒有經歷過賺錢的艱辛,當然不會有花錢時的糾結。
可是,針對這種情況,如果以嚴厲的態度去糾正,可能會帶來更糟糕的影響。
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時,爺爺給了自己10元錢,心裡特別開心。要知道10元錢,在90年代,是比較大的數目,我高興極了,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全部花掉買了糖果。
媽媽知道後,把我劈頭蓋臉地大罵了一頓,那一年自己也是6歲。
被罵過之後,我再也不敢花錢,媽媽也沒有罵過我,但是,自那之後,我對花錢存在很大的罪惡感。
直到現在,成家立業、經濟獨立後,依然非常害怕花錢。有時為了買到一件稱心如意的商品,我會花好幾個小時去貨比三家,就是為了省那麼幾塊錢。每次有好友問我這東西的價格時,我總是有點擔心,害怕報出價格後,人家會說我買貴了。
既然不能使用強硬的方式,可又不想袖手旁觀任由孩子胡亂花錢,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此問題呢?
當然有,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孩子如何找到他」需要的」和」必須的」東西,正確合理地消費。
02讓孩子明白什麼是」需要的」和」想要的」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說到花錢,可不要小看它,這可是一門學問。
在消費前,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哪些是必須要花的錢,哪些不是,哪些是可以忍一忍或省一省的。
經濟學中有兩個詞,一個叫Needs,一個 叫Wants,對我們培養孩子的金錢消費觀特別有用。
什麼是Nedds和Wants呢?
Needs,是指那些能滿足我們基本生活需求的東西,比如住的房子、食物、衣服等;而Wants,是指那些我們可能很想要,但並不是必須的,比如孩子玩具、零食及寵物等等。
在美國,這兩個詞,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教授了。
你可能會很奇怪,幼兒園為啥學這個呢?
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欲望。
說一個場景你就明白了:
帶孩子去超市或玩具店,遇到他喜歡的零食或玩具,他是不是就立在那不動了,纏著你非買不可,不買就開始胡鬧了?
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脾氣好的家長,會和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以期待孩子回心轉意;脾氣不好的,直接說「不行」、「不買」,之後便拖著孩子離開了。
你可能這次能打消孩子想要的念頭,但是你能永遠約束孩子的這種行為嗎?
當然不可能。
只有教會孩子,讓他們明白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想要」的,讓他學會自己做取捨,成為一個能理性思考、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想要想到的結果。
03 學會」需要的」和「想要的」的意義在哪裡?
學會Needs和Wants這兩個詞的使用,好處是很多的:
1) 可以讓孩子明白哪些物質需要、哪些不需要
如果孩子學會了取捨哪些物質,就不會在出門時,老是鬧著要這個或要那個。
比如,之前帶孩子出去旅遊時,我讓他自己準備自己的行李,他準備了必要的衣服外,還準備了各種玩具,什麼坦克車、絨毛玩具、積木等等。
而讓他學了Needs&Wants後,我便開始和他一起玩一種遊戲:假裝坐飛機去旅行,過安檢時只能帶5樣東西,問他會帶什麼,讓孩子思考之後,自行取捨。
當他選定後,問他為什麼會帶這些東西,它們是你最需要的,還是你最想要的?
這種選擇性的遊戲,對孩子來說,他會很喜歡做,因為它帶有一定的挑戰性。
2) 學會計劃生活,培養財商
當孩子學會Needs&Wants後,他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欲望進行排序,知道什麼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有了錢該怎麼進行分配等等。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加強這個觀念,比如,你帶孩子去超市時,孩子總喜歡往購物車中加入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時,我們就可以問他:「買這麼多東西,到底哪個是你想要的,哪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為什麼要這麼買呢?」
同樣,我們自己買的東西,也可以和孩子說說理由,說白了就是對孩子金錢規劃的培養。
3) 讓孩子學會思考買這種東西的意義
如果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區分哪樣東西是他」想要的」還是「需要的」,這並不簡單。因為孩子可能自己都說不清楚哪樣東西自己需要或不需要。所以,我們可以詢問他,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有什麼實際意義?有什麼幫助?
這個過程的意義在於,它能讓孩子從自身欲望出發,去想他」想要的」,並思考這物品對自己的實際價值是什麼。這是一個逆向邏輯思維的培養。
04 應該怎樣教孩子理解Needs&Wants,引導其合理花錢?
1) 和孩子玩一些分類的遊戲
我們可以孩子做一些模擬購物的小遊戲:
首先找一些可以消費的項目,然後對它們進行分類,比如吃的、玩的和旅遊勝地等等。
每個項目,按照不同的消費標準進行相應的標價。
譬如:帶孩子去迪士尼樂園需要花費30元,買毛絨玩具需要花55元,電動玩具車45元,巧克力15元,蛋糕28元,書籍10元,海灘遊玩50元等等。
安排好類目並分好類後,告訴孩子,你只有50元錢,花錢時,你必須每一類選擇一樣,也就是既要有吃的、玩的,還要有旅遊之地,但是總體消費不能超過50元,詢問孩子這錢該怎麼花?
這種問題其實很糾結,想要用僅有的錢,儘可能滿足自己的願望,你會發現孩子很難選擇,比如他選擇了電動玩具車,那麼其他項目改如何選擇,對孩子就是一種考驗。
通過這種切身的體會,可以讓孩子明白,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理解原來花錢是一件很「難」的事,並不是有了零花錢就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買東西也得動動腦筋,怎麼買才能更划算!
2) 告訴孩子要有計劃地用錢,合理地存錢
上面提到的這類購物小遊戲,我讓孩子去玩,當他玩到最後,組合完所有項目,還有結餘時,我會告訴他把錢存起來,未來就會積少成多。
孩子想要對自己的壓歲錢做主,就需要好好保管好自己的錢,要學會存錢,這是孩子合理用錢之前的一個良好習慣。
可這個習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不要說孩子,大人有時都很難堅持。因為存錢意味著要延遲滿足,想要的東西必須忍著,這極大的考察著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這時,可以讓孩子設定一個短期目標,讓他存入零用錢,幾個星期後,就能買書籍甚至是學習用品,幫助孩子培養他的耐心,強制他養成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
之後,再讓孩子實現更大的儲蓄目標,像半年甚至是一年期的儲蓄。
當然,我們讓孩子學會存錢,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它讓孩子懂得如何負責自己的花銷,並能較好地處理自己的開支,學會預算,這才是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的東西。
3) 明白錢」給予」他人的快樂
告訴孩子如何用錢,並不只是教他怎麼得到財富,更應該告訴他們,金錢的價值不只是體現在欲望的追求上,還應該讓其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
比如,拿出零用錢中一定比例的錢,作為慈善用款,當金額達到一定數額後,可以帶孩子一起去捐款,同時讓孩子知道這些錢用在了什麼地方,幫助了什麼人,發揮了什麼作用等等。
幫助他人,這才是金錢最大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想讓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一定要告訴他Needs和Wants的區別,只有這樣,才會讓他未來的生活變得更簡單,走得更堅定,而不是看到別人有啥,自己卻沒有而開始焦慮或作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