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每次在給孩子規定時間去做什麼的時候,孩子往往總會忘的一乾二淨,其實不是他沒有聽,而是娃理解時間的定義是有偏差的,比如孩子早期上學,每次都要家長去催才能起床。孩子感知能力比較薄弱,對於任何事情都是本著唯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他們心理上不能對時間有一個很好的劃分,因此,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把時間轉化孩子可以理解的事件或者情景。
設置參照物
孩子對參照物比時間的感知更為明顯,比如說孩子在專注於看電視的時候,家長想要中止孩子觀看,就會說「再看半個小時啊」類似的話語,幾乎沒什麼效果。其實是孩子不知道半個小時是多久,我們可以規定「再看一集就關電視」,最後一集的參考能夠讓孩子更清楚了解到家長的意思,同時,一定要讓孩子給你回復,目的是確保孩子聽到了並且遵守他的承諾,以免關電視的時候出現意見上的分歧。
使用時間工具
孩子看時間是全憑自己心情的,他們對於感受不到的東西沒有意識,對孩子來說時間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家長可以用計時器或者鬧鐘、手錶這些孩子可以觸碰到的真實存在的東西,來提醒孩子的感官,這些東西的提示是很明確的,不再是家長口中的多長時間,比如可以說「分針指到數字幾」,這樣子孩子對時間的認識會更深刻。
用事件代替時間
家長可以預測時間過去了多久,但是孩子是不可以的。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感知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一個具體的事件,當這個事件發生的時候,孩子就知道做什麼了。比如要出去上班的寶媽來說,孩子會有分離的失落感,這個時候說「媽媽下班之後就來陪寶貝」,娃就會有一個期待感,他雖然不知道下班是幾點,但是他知道「媽媽下班」的這個。
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家長在一邊的督促以及引導,孩子在看一些勵志的動畫以及漫畫書的時候,家長可以從中挑選他喜歡的人物去做相應事件的反面例子,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清楚認識到事件的重要性,還給他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教育課。
因此,想要讓孩子改善賴床的習慣,需要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一點點的去改變,讓他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對時間形成正確的感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