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個血,就能預測「抗磷脂症候群」患者血栓風險?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大月亮 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APLAR 20204個

血小板指數(PDW、MPV和P-LCR)是預防APS血栓事件發生簡單而有效的指標。

2020年10月24日,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史昱醫師在第22屆APLAR中報告了他們最近發現的預測抗磷脂症候群(APS)患者血栓事件發生簡便而有效的指標,這可能為預防APS患者發生血栓事件提供新的思路!

01

小血栓,大危害!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以反覆發生的血栓形成事件和流產為主要臨床特徵,並伴有血清中抗磷脂抗體(APL)存在的臨床症候群。

歐洲的一項大樣本研究顯示,APS患者中總血栓事件發生率為87.9%[1],且在隨後10年隨訪的過程中31%患者發生血栓事件[2]。在APS引起的血栓事件中,最常見的包括深靜脈血栓、肺血栓栓塞、中風、急性心肌梗死等[2, 3]。

圖1:一項歐洲多中心研究中1000位APS患者發病時的症狀表現[1]

此外,研究發現APS患者10年總死亡率高達9.3%。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就是嚴重血栓形成事件,包括心肌梗塞、中風和肺栓塞[2]。

02

血栓如何形成?血小板要活化!

既然血栓的形成對APS臨床表現和預後影響這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APS中血栓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史昱醫師簡明扼要地向我們解釋了anti-β2GPI抗體(APS中的一種血清抗磷脂抗體)激活血小板的過程。

APS患者血清中有針對β2GPI的自身抗體anti-β2GPI,anti-β2GPI與呈開放構象的β2GPI結合為免疫複合體,並進一步與血小板表面GP I bα受體結合,促使血小板活化,釋放一系列血小板微粒(包括血栓素A2、血小板因子PF4等),這些微粒又進一步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活化,最終形成血小板血栓,極大地增加了血栓事件發生風險。

圖2:血小板激活的機制(源自Yu Shi)

基於這樣的機制,史昱醫師提出用血小板活化相關指標來預測APS患者血栓事件發生風險的可能性。

03

預測血栓,這兩項指標很好用!

史昱醫師指出,已有研究證明:與血小板活化有關的血小板指數包括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大血小板率(P-LCR)。

因此,他們納入2010-2019年間就診於清華醫學院附屬醫院207位原發性APS患者[血小板不低於50(10的9次方)]。其中150位患者發生血栓事件,57位未發生血栓事件。他們發現:

①與非血栓組比較,血栓組的PDW,MPV,P-LCR均顯著升高(註:兩組間的年齡,白細胞計數,超敏C反應蛋白和補體C3均無差異)。

圖3:血栓組和非血栓組的實驗室檢測數據

②PDW和LA陽性是血栓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

單因素邏輯分析和多因素邏輯分析中均對血栓事件發生有意義的指標為PDW和LA陽性。

圖4:單因素邏輯分析和多因素邏輯分析確定APS患者血栓事件的預測因子

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隨著PDW升高,尤其是PDW>13.6 fl後,血栓事件發生率顯著升高,說明PDW預測作用顯著。

圖5:PDW的多元回歸分析

③PDW結合LA陽性可以有效預測血栓事件。

ROC曲線顯示PDW結合LA陽性是預測血栓事件的有效值,且其AUC為0.796。預測的敏感度為72.0%,特異度為77.2%。

圖6:APS患者的ROC曲線分析

由此,史昱醫師指出,對於APS患者來說,PDW是預測血栓事件最簡單有效的指標,PDW升高和LA抗體陽性的患者更可能發生血栓事件。

對於這些最新前沿進展

青年風溼免疫科醫師持何種觀點?

醫學界特邀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風溼免疫科謝曉韻醫師分享她的見解~

謝曉韻 主治醫師

臨床上,APS以反覆血栓事件、復發性自然流產、血小板減少等為主要表現。其中,血栓事件也是影響疾病預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臨床上對於APS疾病活動度缺乏統一和有效的評估體系,對於血栓風險的評估和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基於既往血栓發生部位、次數,以及抗磷脂抗體(aPLs)種類和滴度。更多準確和簡便易獲取的生物學標記亟待被發現和應用於APS患者血栓事件的精準預測。

本研究從APS血栓發生機制出發,圍繞血常規中與血小板活化的相關指標,包括PDW,MPV,P-LCR,通過臨床分析驗證了APS血栓組(n=150)對比非血栓組(n=57)這三個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並提出了PDW升高(>13.6 fl)聯合LA陽性對血栓事件的預測作用,為APS血栓風險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對臨床上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血小板活化指標與aPLs的相關性,對血栓事件種類和嚴重血栓事件的預測價值,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專家簡介

謝曉韻 主治醫師

2012年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畢業後一直在湘雅醫院風溼免疫科從事臨床工作。期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課題一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篇。在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痛風等風溼免疫科常見疾病的診治方面,以及相應疾病的慢病管理、臨床研究和教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參考文獻:

[1]CERVERA R,PIETTE J C,FONT J,et al.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patterns of disease expression in a cohort of 1,000 patients[J].Arthritis Rheum,2002,46(4):1019-27.

[2]CERVERA R,SERRANO R,PONS-ESTEL G J,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during a 10-year period: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study of 1000 patients[J].Ann Rheum Dis,2015,74(6):1011-8.

[3]趙久良,孫伊多,張遙,et al.原發性抗磷脂症候群107例臨床特點及血栓事件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內科雜誌,2016,55(5):386-91.

本文首發: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本文作者:大月亮

文末觀點:謝曉韻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責任編輯:風禾 茜茜

版權申明

原標題:《抽個血,就能預測「抗磷脂症候群」患者血栓風險? | APLAR 202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流產的原因竟然是「它」 解讀抗磷脂症候群
    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表明,在發生妊娠丟失、但沒有自身免疫病史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率約為9%,抗磷脂症候群是導致妊娠失敗的重要禍端。,同時血中出現中高滴度的抗磷脂抗體(aPL)。目前臨床通用的抗磷脂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aCL)、狼瘡抗凝物(LA)、抗β2-糖蛋白I抗體(抗[β2-GP I)。抗磷脂症候群合併妊娠時,發生血栓事件、復發性流產、胎死宮內、晚期子癇和胎兒生長受限的概率顯著增加,嚴重威脅了母子健康。什麼是抗磷脂症候群?
  • 抗磷脂症候群,真有那麼可怕麼?
    晨起時關節僵硬, 查出抗磷脂症候群 最近,我院產科208區收治了一位妊娠合併抗磷脂症候群、妊娠期肝功能異常的特殊患者王女士。
  • 抗磷脂症候群,這有是種什麼病?
    由於使用某些細菌免疫動物可以誘導動物的抗磷脂抗體的產生,認為感染可能是個誘因。此外,遺傳因素也與抗磷脂抗體有關。雖然對抗磷脂症候群的發病機理不清楚,但該病的基本的病理特點是血栓形成。幾乎所有的臨床表現都與血栓形成有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復發性流產主要與IgG型抗磷脂抗體有關,與IgM、IgG型抗磷脂抗體的關係很小。
  • 抗磷脂症候群的處理
    沒有證據表明在沒有血栓形成的抗磷脂抗體(aPL)陽性人群中使用抗凝治療,但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對aPL風險較高的人群有益。每日皮下注射肝素和小劑量阿司匹林是產科APS的治療方法,這使活產率達到70%以上。惡性APS很少見,發生在1%的APS患者中,其特點是多個器官同時血栓形成,死亡率很高。可以使用皮質類固醇、抗凝、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進行治療。
  • 非經典抗磷脂抗體在中國抗磷脂症候群患者中的臨床表現(上)
    結論:總而言之,我們的發現表明,那些非經典aPL可能對高度懷疑APS的患者特別有用,但經典aPLs在預測APS方面反覆呈陰性有動脈血栓的APS患者。介紹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血栓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點是存在多種針對磷脂(PL)和/或PL結合蛋白的自身抗體(抗磷脂抗體,aPLs)和一系列廣泛的臨床表現,從復發性動脈或靜脈血栓事件到復發性胎兒損失。
  • 從機制到治療:全面解讀抗磷脂症候群腎病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常見的由病理性抗磷脂抗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特點為血液循環中存在抗磷脂抗體(aPLs),血管血栓和妊娠併發症。抗磷脂抗體可導致多種腎臟表現,如腎臟大血管血栓,腎動脈狹窄和一系列腎臟損害—稱之為抗磷脂症候群腎病(APSN)。
  • 2019 EULAR建議:成人抗磷脂症候群的管理要點一覽
    2019 EULAR建議:成人抗磷脂症候群的管理要點一覽
  • 再次懷孕,遇到抗磷脂症候群如何精準保胎?
    在反覆流產病因中,免疫及血栓類因素就佔到一半以上,以抗磷脂症候群為例,懷孕後該如何精準保胎呢? 抗磷脂症候群(APS)在反覆流產(RSA)患者中約佔5%-20%,是RSA最重要的可治病因之一。APS出現病理妊娠概率為51.0%-68.4%,主要表現為早期反覆流產、死胎、子癇前期、胎盤功能不全、胎盤早剝、晚期早產、≥2次不明原因的體外輔助生殖失敗、血栓形成。
  • 孕期反覆流產、病態妊娠,要當心「抗磷脂症候群」!
    一、「抗磷脂症候群」是原兇「抗磷脂症候群」是一種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以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動脈、靜脈血栓形成等症狀為表現。一旦患上此病,人體內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妊娠期女性,在懷孕約10周左右,胎盤內微血栓形成,造成胎盤供血不足,胎盤梗塞、導致流產、胎死宮內等。若女性有不良妊娠史,比如流產、妊高症、血小板減少症、胎死宮內等,要當心抗磷脂症候群的可能。若確診「抗磷脂症候群」,在計劃懷孕前,到醫院進行病因篩查。
  • 專家:警惕抗磷脂症候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張建瑜提醒,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血栓、習慣性流產、不孕不育、移植後反覆胎停、不著床、過敏等情況時,一定要警惕抗磷脂症候群,儘早到醫院進行免疫方面的篩查。
  • 小兒抗磷脂症候群的治療與飲食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由抗磷脂抗體(APL抗體)引起的一組臨床徵象,是一種免疫紊亂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減少等。雖然該疾患在成人多見,但兒童也有發生。兒童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以女性更為常見(男女之比約為2∶3)。發病年齡為8個月至16歲(平均為10歲)。表現為反覆動脈或者靜脈血栓。
  • 抗磷脂症候群如何診斷?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抗磷脂症候群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作為引發流產的常見風溼病之一而被公眾矚目。它常跟系統性紅斑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共存,但也可以單獨存在。我們知道 APS 主要帶來:血栓事件、妊娠失敗、心臟瓣膜病、網狀青斑、神經系統病變等。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但HIT常引起下肢靜脈血栓,DIC更容易引起對稱性周圍肢體壞疽[54]。APS是一種以反覆動靜脈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血細胞減少和抗磷脂抗體持續中高滴度陽性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於青年女性。習慣性流產和宮內死胎是APS女性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55]。
  • 檢查抗磷脂症候群患者中非經典抗磷脂抗體的患病率(上)
    方法我們使用關鍵詞APS、抗磷脂抗體、非經典、新測定法、IgA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劑、抗域I、IgA抗β2-糖蛋白I抗體、抗磷脂醯絲氨酸、抗磷脂醯乙醇胺、抗磷脂酸、抗凝血酶原、抗磷脂醯絲氨酸-凝血酶原、抗波形蛋白/心磷脂複合物和膜聯蛋白
  • 研究人員發現導致COVID-19患者形成血栓的有害「自身抗體」
    據外媒BGR報導,醫生們在新冠大流行早期就了解到,新冠病毒會導致血栓,從而導致意外症狀,包括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等。由於這些COVID-19併發症可能會危及生命,醫生們一直在用血液稀釋劑治療患者。但是這些自身抗體是有害的,因為它們可以導致血栓的產生。這些又會影響器官的功能,引發各種併發症。
  • 靜脈免疫球蛋白對產科抗磷脂症候群死產的二級預防(上篇)
    產科抗磷脂綜合症(APS)定義為在存在抗磷脂抗體(aPL)(即狼瘡抗凝劑(LA)、抗心磷脂抗體(aCL)或抗β2糖蛋白-I(aβ2GPI)抗體)的情況下復發妊娠 。已知產科APS與妊娠併發症風險顯著增加有關,包括早產、妊娠早期或晚期損失、胎盤介導的併發症、先兆子癇(PE)和嚴重的PE、HELLP(溶血, 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症候群、對於新生兒胎齡(SGA)、宮內生長受限(IUGR)、血小板減少和圍生期窒息。
  • CNS Drug:抗精神病藥物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的最新研究進展
    靜脈血栓栓塞(VTE)是一種多發性疾病,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每1000名成年人中,VTE每年約影響1.0~1.8人次,可能導致血栓後症候群(PTS)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PH)等併發症,並可能導致相當高的死亡率。
  • 抗磷脂症候群的皮膚表現知多少?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以反覆動靜脈形成、流產、血小板減少及血抗磷脂抗體持續陽性為特徵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包括皮膚在內的全身任何器官。臨床上皮膚表現可作為其首要症狀,多見於網狀青斑、皮膚潰瘍壞死、指端壞疽、假性血管炎病變和Degos病等。了解APS的皮膚表現對其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
  • 抗磷脂症候群引起的復發性流產是怎麼回事?如何治療和保胎?
    其中,因為免疫因素導致的復發性流產,有3成以上的患者是由於抗磷脂症候群引發的。廣東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郭仲傑指出,抗磷脂抗體實際上不是一個抗體,而是一組抗體。目前人類已知的抗磷脂抗體有20多種,這些抗體在體內總是跟磷脂結合併且誘發免疫反應。在人體,磷脂是廣泛存在的。在神經系統有大量的磷脂,在血管系統也有大量的磷脂。
  • STM:研究揭示COVID19引起血栓的原因
    2020年1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血液凝結是COVID-19感染者出現的嚴重併發症之一,一項新研究解釋了在多達一半的患者中可能引起血凝塊的原因。研究發現,導致血液凝結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一種自身免疫抗體,它在血液中循環,攻擊細胞並觸發動脈,靜脈和顯微血管中的凝塊形成。血液凝塊會導致危及生命的症狀,例如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