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抗磷脂綜合症(APS)定義為在存在抗磷脂抗體(aPL)(即狼瘡抗凝劑(LA)、抗心磷脂抗體(aCL)或抗β2糖蛋白-I(aβ2GPI)抗體)的情況下復發妊娠 。
已知產科APS與妊娠併發症風險顯著增加有關,包括早產、妊娠早期或晚期損失、胎盤介導的併發症、先兆子癇(PE)和嚴重的PE、HELLP(溶血, 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症候群、對於新生兒胎齡(SGA)、宮內生長受限(IUGR)、血小板減少和圍生期窒息。在妊娠晚期併發症中,高aPLs水平與死產風險增加有關,死胎的發生率定義為在妊娠第20周後死亡,在死胎的第20周至第27周時為早期死產。儘管存在不同的定義,但在第28周後發生妊娠或晚期死產。
死胎協作研究網絡(SCRN)進行的一項大型、多中心、多種族、基於美國人口的前瞻性研究,已經證明了aPL和死胎之間的緊密聯繫。尤其是,在懷孕20周後,582例胎兒死亡中,aCL和aβ2GPI水平升高與死產機率增加3至5倍相關。換句話說,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在高危APS中尤其增加,即是在三重aPLs陽性、中等至高滴度的持續性aCL陽性或LA陽性的情況下,尤其增加了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此外,先前的流產次數已被確定為妊娠結局的關鍵預測因素。
用於預防產科APS不良妊娠結局的常規預防性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即低劑量阿司匹林(LDA)和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旨在抵消與APS相關的血栓形成前狀態並改善胎兒胎盤交換。此外,羥氯喹(HCQ)作為一種附加療法出現,因為它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和輕度的抗凝集作用。確實,有關人類胎盤的研究表明,HCQ起到抗炎劑的作用,減少aPLs抗體與合體滋養層細胞的結合,恢復膜聯蛋白A5的表達,並拮抗aPLs抑制滋養層細胞遷移、侵襲和分化。
然而,大約20%的孕婦APS患者似乎不受常規療法的控制,尤其是在三抗體陽性的情況下。
在這些情況下,建議採取其他預防措施。其中,靜脈內免疫球蛋白(IVIg)是一種分餾的血液產品,已被批准在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中用作替代治療,並在幾種免疫介導的疾病(即初次免疫血小板減少、格林-巴利綜合症、川崎病,慢性炎性脫髓鞘多神經根神經病和多焦點的運動神經病變)。儘管尚未闡明其確切的作用機制,但IVIg似乎在其免疫功能的許多可能中,通過抑制和中和自身抗體、降低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改變細胞因子的產生、抑制補體結合、以及激活和抑制超抗原,發揮非特異性的免疫抑制作用。
第一例產前APS患者成功用標籤外IVIg治療以預防妊娠併發症可追溯到1988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和觀察性研究報導,單獨或與LDA,肝素和/或類固醇聯合使用IVIg治療的APS婦女,活產率增加,妊娠併發症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關於在產科APS中預防性使用IVIg的文獻證據都集中在復發性早孕流產的婦女上,而對IVIg在先前妊娠晚期流產(特別是死產)史上的婦女的保護作用知之甚少。
#抗磷脂症候群##懷孕##快問中醫超能團#@快問中醫
在本研究中,我們描述了四例妊娠(三例單胎和一對雙胞胎)中三例接受IVIg治療的死產史的APS患者。此外,我們對IVIg在有死產史的產科APS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系統的文獻綜述。
病人的特點
表總結了3例經IVIg治療的具有死產史的產科APS病例。
(1) Ruffatti等描述了9例APS患者使用血漿置換(PEX)作為預防APS相關嚴重妊娠結局的預防性二線治療。只有1 / 9的婦女有死產史,並接受IVIg和PEX治療。
她是一名28歲的女性,患有血栓性和產科APS。她有兩次妊娠流產(妊娠第17周時流產,妊娠第24周時死胎)和血管血栓形成。另外,她具有MTHFR的C677T基因的純合突變。在確認懷孕時,她正在接受華法林的長期治療。在妊娠的第6周,將她轉移到LMWH,並在第7周開始預防PEX。此外,在妊娠的第18周前後添加了LDA。然而,在第29周,實驗室檢查顯示血小板計數減少,並且開始使用IVIg治療來控制血小板減少症。
(2)Shimada及其同事描述了一例38歲的產科APS婦女,在她的第一次妊娠(妊娠第7周)有自然流產史。儘管已接受潑尼松龍,LMWH和LDA的治療,但在第二次妊娠中仍出現輕度先兆子癇和IUGR,並在妊娠第22周導致IUFD。在非妊娠期,她的抗CL和抗β2GPI陰性,而LA陽性。儘管缺乏凝血因子XII,但在第三次懷孕之前就開始了LDA治療。確認懷孕後(自然受孕後單胎妊娠),開始使用普通肝素(最大劑量12,000 IU /天)和潑尼松龍(最大劑量40 mg /天)。
另外,在妊娠的第12周加入了IVIg的預防性治療,安排如下:第20周每天5天,每天20克;第16周的2天每天20克;第20周和第22周20克;第24和28周每天2克/天,每天20克;第32周的5天每天20克/天。
(3)Watanabe及其同事描述了三例IVIg聯合抗凝劑和類固醇治療的嚴重產科APS。其中只有一例有死產史。她是一名35歲的女性,患有血栓和產科APS,在24歲時被診斷為兩次妊娠失敗(妊娠24周發生IUFD,妊娠29周發生死產)和第一次妊娠後發生產後腦梗塞。 她具有三重抗體陽性,並且在受孕前接受了LDA和華法林治療。在確認懷孕後,停用華法林,並開始用LMWH和潑尼松龍(最大劑量20 mg /天)治療。此外,在妊娠的第7周左右,她接受了為期5天的IVIg療程(400 mg / kg劑量)以預防妊娠併發症。
未完待續。
翻譯文獻:
Urban M L , Bettiol A , Serena C , et al.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illbirth in 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 case serie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J]. Autoimmunity Reviews, 2020, 19(9):10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