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音樂訓練或讓腦電波節奏感更強

2020-11-25 科學網

 

本報訊 當聽別人講話時,大腦中的電波和音節的節奏是同步的,從而幫助人們理解講話的內容。當人們聽音樂時,這也會發生。而一項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發現,一些大腦更善於和節拍同步。

來自紐約大學的Keith Doelling及其團隊記錄了音樂家和非音樂家在聽音樂時的腦電波,發現兩組人均實現了被稱為δ波和θ波的兩種低頻率腦電波與音樂節奏的同步。Doelling介紹說,腦電波能從連續的音樂中收集信息,並將其分解成人類能處理的更小的塊。

不過,對於極其舒緩的音樂,非音樂家較少能做到同步。一些志願者表示,他們無法跟上這些較為緩慢的節奏。

Doelling認為,音樂家對緩慢的節奏感覺更舒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音樂訓練,而非出於天賦。作為自身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他記得曾被教授將節奏分解成更小的部分。Doelling提出,以這種方式將更短的節拍組合在一起,有助於音樂家更好地處理慢音樂。

一種理論是音樂家聆聽和演奏了更多音樂,使其掌握了「元常識」,比如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如何將各部分組合起來。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Usha Goswami表示,這能幫助他們探測到更廣範圍的節奏。(徐徐)

《中國科學報》 (2015-10-2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音樂教育:家有子女初學琴,孩子沒節奏感怎麼辦?
    這樣的訓練讓孩子日後都在享受中學習,還格外的有效果,甚至在某次跟我上課時和我說「老師,我已經報名學爵士鼓了!」 節奏感不完全是天生,後天接觸更重要 這是偶然的發現,問了幾個節奏感較缺乏的孩子喜歡聽什麼歌,而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慢歌,並會排斥重拍點的樂種。
  • 孩子學音樂,節奏感不好怎麼辦?這3個方法值得收藏!
    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 的確,在孩子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節奏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節奏感呢? 01.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現在,UNC(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群腦細胞,這些腦細胞的活動似乎可以驅動這種喚醒反應。人為地迫使老鼠的這群腦細胞(BNST Pnoc神經元)活動,會產生以瞳孔擴大和心率加快形式出現的喚醒反應,並加劇類似焦慮的行為。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 何謂樂感節奏感,如何培養樂感
    音樂圈中,常聽人提及樂感、節奏感,它們是什麼概念呢?樂感是對音樂的感知,節奏感自然是對節奏的感知。
  • 中國人的節奏感究竟怎麼了?| 爭鳴
    交響樂樂器眾多,聲部也多,需要明晰的節奏才能統合起來;交響樂以及整個西方古典音樂都表現出鮮明的均分律動特徵,國人在這方面並不擅長;當然,交響樂的創作絕大多數也出自西方人之手,人們不免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要求中國交響樂團的節奏感……於是,國人的節奏感就成為問題,就需要進行學習、改造、訓練、提高。這裡沒什麼要說的。但國人與西方人節奏感的不同還有「不同的不同」。
  • 音樂和節奏感是人類獨享的「蛋糕」嗎?其他動物有沒有「樂感」
    當你看到公園裡或者街頭上人們隨著音樂的節拍舞動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感到奇怪,人類對於音樂的感知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對音樂節奏掌握的精準度因人而異。但其實,人類並不是唯一的能夠跟著音樂節拍舞動的動物,自然界有一些動物也具有這樣的「節奏感」。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的新發現。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證實動物們也有節奏感,並且它們感受到的節奏是實際音樂的2倍。
  • 科學網—音樂訓練增強嬰兒樂感
    音樂訓練可能有益嬰兒語言學習。
  • 節奏感差的人,如何練習提升?
    今天講一下葫蘆絲如何培養節奏感。
  • 節奏感不好,千萬別點進來......
    其實,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中,節奏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柴可夫斯基也曾在回憶錄中寫到:「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 推薦幾部節奏感強,劇情又燒腦的動漫!一口氣從頭看到尾!
    《命運石之門》燒腦程度有點高的命運石之門,劇情曲折,而且還涉及了偽科學,前幾集都是鋪墊,看的時候會覺得有點不知所云,不過堅持住!後面絕對是你意想不到的神作!《未來日記》《未來日記》在豆瓣的評分有8.0分,這部番憑藉燒腦的劇情和出色的人物塑造而被封為神作,情節緊湊又帶感,熱烈推薦!主要說的是男女主角因為某些原因,擁有了能預知未來的未來日記,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捲入了一場殘酷的殺戮遊戲之中,男主角從一開始的的懦弱平凡,演變成最後的心機果斷,真的很帶感!
  • Roywos專注力訓練:源自美國的即時腦電反饋技術!
    傳統專注力訓練與Roywos『即時腦電反饋專注力訓練系統』的區別許多傳統專注力訓練是以紙筆遊戲、瑜伽、冥想等方式來展開的,通過放鬆來關注特定事物,從而調整併集中專注力。但傳統專注力訓練缺乏實時的反饋,難以量化,專業性和系統性較弱,改善效率低。
  • 吉他實用訓練方法,初學吉他節奏感與節拍的訓練小技巧,值得看看
    聽完海哥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後,小美一口氣把自己的疑惑全說了出來,那麼作為初學吉他和自學吉他如何才能彈出有節奏感的獨奏曲了,今天就海哥講的一些實用訓練方法分享給愛吉他的朋友,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科普:頭腦解碼——腦電波會揭示你在聽什麼歌
    由巴西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開發了「頭腦解碼」技術,可以根據腦電波推斷出人們正在聽什麼音樂。這一技術未來可用於再現聽覺想像和內在思維,幫助閉鎖症候群患者加強腦機交互能力。  這一研究由巴西、德國、芬蘭和印度的科研人員聯合完成。
  • 家長如何訓練兒童專注力一人機心智奇妙的腦波音樂
    什麼是腦波 腦波(英語:brainwave)亦稱"腦電波",腦波是神經元細胞之間傳遞信息時產生的生物電信號;是大腦皮質中的錐體細胞突觸活動時產生的離子交換而產生的電波信號腦波的種類三什麼是α腦電波在腦電圖上
  • 想要寶寶天生樂感好,就需要給寶寶做音樂智能訓練,快來學學
    音樂智能可以比前為「耳朵智能」:它是指準確地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體智胞包開行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為了培養寶寶的音樂智能,應該為寶寶設置理想的學習環境。
  • 聰明的孩子學音樂,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美國某大學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後依然存在。研究人員錄製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幹反應——也就是說,測量他們的腦電波,記錄其對複雜聲音的反應。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在被測試時,他們的大腦能夠從複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比如音調。
  • 葫蘆絲節拍如何訓練?
    節奏是音樂構成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在音樂語言中,節奏就好比是骨架。音樂離開節奏將成為雜亂無章的音符羅列,就更無從談起塑造音樂的形象了。因此,在演奏中,掌握好節奏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藝術的表現!
  • 全腦音樂大放送!音樂給大腦的好處有多少?
    視頻簡介: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說聽音樂的大腦在「放焰火」,那麼演奏音樂的大腦就在開一場全腦參與的「狂歡派對」!演奏音樂使大腦信息傳遞更快,左右半球全腦協同,在運動能力、效率、創意、執行力等各方面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全腦開發行業中經常有人講:音樂能開啟右腦,可以讓孩子具有超感官能力。
  • 生活需要節奏感(青年觀)
    當然,還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更熱衷於「夜生活」,後半夜興奮也是常有的事。無論情不情願,現代人的「睡眠剝奪」客觀存在。後果顯然也不甚樂觀。多數人不會因為熬了夜而無視第二天「八點到崗」的要求,有幾人又能時刻都精神飽滿,甚至不焦慮、不煩躁?其實,被壓縮的睡眠,與其說是「眼皮的戰爭」,不如說是生活節奏的抗爭。
  • 人的左腦是語言腦,右腦是音樂腦,開發右腦更重要哦!
    智力既是先天的,又與後天的培養訓練密切相關。要提高智力水準,就必須充分開發我們的大腦,因為大腦才是智慧的最終源泉。對大多數人來說,大腦只被利用了很少一部分,還有驚人的潛力有待開發。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在求知的旅程中剛剛開始蹣跚學步,如果在這個關鍵時期能夠儘早地開發大腦,將有助於提高其創造性,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