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度年前,中國誕生了一位讓世界為之矚目,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文學巨匠——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在福建省漳州平和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坂仔小鄉鎮,林致成的第七個兒子出生了,這個孩子他叫林語堂,父親是一位傳教士,經常會外出傳教,這樣一來就見多識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書,將來有所作為,這對從小的林語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林語堂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出生於農村,都沒進過學堂門,但是他們勤勞善良。在林語堂的回憶錄裡說到,父親經常請一些村上的人來自家喝茶,待人親和又詼諧幽默,是村上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家庭氛圍裡林語堂度過了自己快樂的童年時光。在這坂仔鄉的青山綠水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青山不語,流水含情,在這片土地上訴說著林語堂童年的故事。

6歲的林語堂在坂仔鄉接受了啟蒙教育,10時父親送林語堂前往廈門讀書,在當時父親林致成的觀念裡,世界最好的大學是德國柏林大學和英國的牛津大學,他鼓勵自己的兒子努力讀書,將來能夠去這樣的大學讀書。

那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年不鍾情,在林語堂的讀書經歷中,也有這麼一段愛情插曲,賴柏英這個女孩和林語堂從小一起長大,彼此十分相愛,這就是林語堂的初戀。在當時林語堂求學路上就離開了家鄉去北京,就這樣和賴柏英離別了。賴柏英也在家中照顧雙目失明的祖父,之後就嫁給了當地的一位商人,一段戀情就這樣結束了,在這段初戀中,林語堂對賴柏英久久不能忘懷,從他寫的《賴柏英》這本書中,字裡行間感情至深,乃至到了晚年對她也是非常懷念。

在1923年林語堂學成歸來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任教,在這期間自己編寫了《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周刊,他獨創了一種特別的小品文,1936年林語堂作為中國的一位智者形象來到西洋,用自己嫻熟的英文翻譯中國博大的傳統古籍,讓世界然是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在他的一生寫了60部英文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世界25種文字,可見他的文學影響力之大。曾被四次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在文學、歷史、語言和中外文化交流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文近代文學的巨匠,他是漳州的驕傲,是中國文壇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文章資料來源於《林語堂傳》,如果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可以在留言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