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大山開新路 群眾挪「窮窩」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6月21日,在四川涼山州布拖縣依撒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6歲的阿比麼日扎展示自己抽中的新家房號。胥冰潔攝(新華社發)

近日,大涼山深處傳來好消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最後一個隧道打通,四川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很快就要告別交通閉塞的歷史。通村公路建成後,老百姓從村裡到最近的鄉的出行時間將從3小時縮短至30分鐘,這是一條便民利民之路,更是一條脫貧奔小康之路。

再高的山也要翻,再險的路也要修,脫貧攻堅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村、一戶、一人——近年來,布拖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鎖定「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6年至2019年,該縣累計退出貧困村93個,減貧8351戶39814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6.5%降至現在的22.6%。

 幸福生活「搬」出來

6月21日上午,布拖縣縣城集中安置點依撒社區舉行房屋分配搬遷入住儀式,這是涼山州單體最大也是最後一個啟動分房搬遷儀式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該安置點共有114棟住房,計劃安置來自全縣26個鄉鎮100個行政村的2890戶14230人,按照計劃,群眾將於6月底前陸續搬遷入住。屆時,涼山州總計7.44萬戶35.3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將完成。

住房原本是制約布拖縣脫貧的最大瓶頸,現在這個問題也逐步解決了。

早在2019年3月,駐沙洛鄉阿姑村第一書記趙紫健就將集資建房的好消息告訴了大伙兒。「大家的積極性很高,第二天戶均1萬元的集資款就收齊了。」趙紫健說。

沙洛鄉阿姑村村民扭莫友洛邀請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她家。「我們一家三口人分到了75平方米的房子,鄰居們一起在西昌團購了沙發、電視櫃、茶几和床,總共花費不到6000元。」扭莫友洛說,廚房裡的碗櫃、桌椅都是政府免費送的。

在強化組織保障,壓實建房責任的基礎上,布拖縣強化分析研判,科學推進建房,合理制定安全住房完成時間節點清單,採取「一個點位一套班子,一個工地一套方案」,倒排工期、順排工序,梯度推進安全住房滿負荷建設。

自脫貧攻堅以來,拉達鄉易地扶貧搬遷安全住房建設點位共7個,涉及188戶。「工期要搶、質量要抓,要真正建出讓老百姓滿意的新房子。幫助大家挪出『窮窩』才能保證他們踏實外出務工,一心發展產業。」拉達鄉黨委書記阿力鳥日說。

特色產業「旺」起來

搬進新房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住進新家的人們不再依賴於傳統種養業,而是在政府帶領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有了保障,致富有了門路。

「老百姓在土地上種洋芋、玉米折騰了這麼多年,除了填飽肚子,沒人能發財。如今,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動,抱團發展的路子。」木爾鄉黨委書記羅雲向記者介紹,該鄉將6個村按照「兩村一品」的模式發展蘿蔔、茭白、川續斷三類產業,每一類背後都有一家龍頭企業作為支撐。

2018年10月,「90後」小夥張宏鑫和他的團隊從重慶來到布拖並成立了涼山州布拖縣瑞禾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在永格等村和葉爾村發展蘿蔔產業1180畝,這是布拖縣首次實現訂單農業規模化發展。

川續斷產業則布局在呷烏村和塊只村。羅雲說,鄉裡已經和好佛布中藥材有限公司談好了2000畝川續斷每公斤1.5元的保底收購價,該產業可以讓每畝土地的收益從1000元增長至6000元,惠及兩個村650戶百姓。

「2019年,我們試種100畝茭白成功以後,今年按照『農戶+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在布柳村、草木村擴大種植面積至582畝,預計實現產值350萬元。」羅雲說。

近年來,布拖縣堅持鞏固馬鈴薯、黑綿羊等特色傳統產業,強化產業拓展升級,深入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扶持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努力實施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以上,年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

「我們布拖啥都種得出來,啥都養得出來,難就難在缺乏能人經營和管理。」羅雲說,木爾鄉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搭好臺、築好巢,積極引進人才來「唱戲」。於是,漆慶帶著團隊從遂寧來到布拖,成立了布拖縣七慶農業有限公司,帶領貧困戶養雞。

「從今年4月開始,幾乎每天我們都要往各村送2萬隻雞苗,幾乎覆蓋了布拖所有貧困戶。」漆慶告訴記者,老百姓每隻雞的利潤大約有二三十元。漆慶的公司不僅負責供雞苗,還負責走鄉串戶為大家提供免費的疫苗,講解養殖技術。

布拖縣政府還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發展種養業:建檔立卡貧困戶養1頭豬或20隻雞獎勵600元;種植馬鈴薯、蕎麥、燕麥每畝獎勵100元,中藥材每畝獎勵300元。今年以來,布拖縣通過採取先發展後獎補的方式已經安排獎補資金2493.12萬元。

攻堅決心「亮」出來

近幾年,布拖縣不僅有好的產業規劃,更可喜的是當地幹部群眾改變了思想觀念,不再固守家門口那一畝三分地,而是樂於接受並嘗試新興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受益者,更是主動作為者。

皮薄、質嫩,沙瓤酥軟的烏洋芋是馬鈴薯中的極品,也是布拖縣特產。這裡的百姓雖然世代種植烏洋芋,但卻面臨著傳統品種退化、產量逐漸走低、經濟效益逐漸減少的困境。現在,烏洋芋要「牽手」高科技,試驗換種以解決擴種繁育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實現增產增收。

「從原原種到原種再到最終由老百姓種植的一代種,我們從馬鈴薯的『爺爺輩』原原種開始繁育、脫毒。」布江蜀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良煜說,今年,由江油市和布拖縣合作建立的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可以培育原原種1000萬粒。按照規劃,園區很快就可以實現年產脫毒種薯原原種1700萬粒、原種5950噸、一代種59500噸的目標,總產值將達到1.68億元,利潤按照總產值的30%計算,將帶動全縣1.6萬戶貧困戶平均增收3150元。

增收致富的前景「做通」了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拖覺鎮3600畝高原藍莓示範種植園總投資達7200萬元。全縣73個貧困村,每個村整合了24萬元財政涉農資金投入其中。待到2023年掛果投產後,園區可實現年利潤5000多萬元。入股的73個貧困村各村每年可獲得9600元的固定分紅,藍莓產生效益後預計各村每年可再獲得1萬元至3萬元的分紅。

示範種植園裡,務工百姓正忙著起壟、挖坑、施肥,好一派繁忙的耕作場景。「我在這裡打工10多天了,在家門口一天可以掙80元,園區還有我們家的3畝地,每畝地一年可以得到租金600元。」拖覺鎮石咀村村民吉火麼扎說。

就近務工可掙錢、可顧家,是不少老百姓的優選。每年11月茭白種植季來到時,木爾鄉布柳村和草木村每天都有近40位村民擼起袖子、挽起褲腿,踩進溼冷的水田裡熱火朝天地大幹一場。「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產業自己幹,好的產業既調動了老百姓謀發展的積極性,也『亮』出了大家脫貧攻堅的決心和幹勁。」羅雲說。

一手抓脫貧攻堅,一手抓鞏固提升。布拖正努力把耕地變成富礦,把短板變成跳板,讓群眾成為幹事創業的主體力量。以堅決啃下硬骨頭、攻克最後堡壘的決心,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下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鑄基石、添後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鍾華林 劉 暢)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波瀾壯闊遷徙路 決戰決勝斬窮根——重慶「十三五」25.2萬貧困群眾...
    山城重慶的25.2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亦是如此。這片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高山林立、溝壑縱橫,散居在高寒深石山區的貧困群眾,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無一不難,脫貧之路格外「難走」,易地扶貧搬遷無疑是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的一把利刃。
  • 南陽易地扶貧搬遷幸福樣本之六——淅川:搬出深山窩 幸福萬年長
    扶貧車間鋪就致富路社區便民中心很便民搬得出——挪出窮窩天地新張鋒的家鄉在大山深處的一條溝中,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學校離家有3公裡多,還要經過一條河,河上沒有橋,都是蹚水過河,一到夏秋河水上漲,張鋒的心就揪著,當時一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離開大山。2016年,張鋒一家四口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名單。
  • 女司機酒後「挪車」等代駕?稱就開了幾米路,交警:開一米也違法
    女司機酒後「挪車」等代駕?稱就開了幾米路,交警:開一米也違法我們都知道喝酒之後開車,開車之前一定不能喝酒,相信很多駕駛員也明白酒後開車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所以也會叫代駕,然而還有的駕駛員總是喜歡抱著僥倖心理,以為自己酒後開車的距離並不遠,所以就大膽的開一段路,沒想到最後卻被警方逮了個正著,即使是酒後駕駛只有一米遠的路程,那也是屬於違法行為。
  • 「人挪活,樹挪死」,為何還有「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的說法
    其中有一句關於搬家的俗語比較的直接易懂,即「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意思非常的明確,就是說在自己家附近搬家可能只是窮三天的問題,但是如果選擇往離家比較遠的地方搬,那麼可能會窮三年,這又是為何呢?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句老話,那就是」樹挪死,人挪活「,就是說人要懂得變通,不要一成不變的生活,否則只會越來越窮,而變通之後就有了改變,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很多時候就是在這些機會裡發家致富。那麼這裡為何又說搬家會變窮呢 ?其實這也是我們文化的一種特別,因為我們的很多文化都是在字面上看上去相互衝突的。
  • 涼山布拖1.8萬彝族百姓脫貧
    布拖縣委書記沙文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脫貧攻堅,2017年布拖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260元和8000元,分別增長8%和13%,完成了1.8萬人的脫貧。&nbsp&nbsp&nbsp&nbsp打造「四張名片」&nbsp&nbsp&nbsp&nbsp記者:現在脫貧攻堅行動進展如何?
  • 【視頻】《走出大山 圓夢舍塊》——東川區舍塊鄉易地扶貧搬遷紀錄片
    【視頻】《走出大山 圓夢舍塊》——東川區舍塊鄉易地扶貧搬遷紀錄片
  • 從「治毒」到「治窮」 脫貧路上的涼山布拖經驗
    布拖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涼山州僅剩的兩個「全國毒品問題重點關注地區」之一。在涼山州委禁毒辦主任、州公安局副局長劉行勇看來,毒品加劇了涼山地區的貧困,是涼山人民群眾脫貧道路上的嚴重阻礙之一。為幫助戒毒康復人員脫貧,涼山州不僅要讓他們在生理、心理上脫毒,還要為他們培訓工作技能、推薦外出務工機會。
  • 瓜州:不負韶華拔窮根 只爭朝夕奔富路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要求,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貌的殷殷期盼,是瓜州縣委、縣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份義不容辭的擔當。    集思廣益定良策 勠力同心聚合力  2015年7月,按照省、市委統一部署,一場「務實篤行捨我其誰」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實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精準施策的攻堅戰役就此打響,拔窮根、摘貧帽、奔小康的春潮湧動瓜州大地。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人物:天眼之父——一個為了夢想而窮極一生的人
    在貴州省黔南大窩凼,有一口內直徑約500米的"大鍋"。那是一臺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叫"FAST",也被稱作"中國天眼"。南仁東便是這樣一個為了夢想而窮極一生的人。探索未知的宇宙!這是一個藏在無數人心底的夢,一些人會用一生去追尋,南仁東便是其中之一。
  • 微光照亮大山女孩的足球夢
    而兩年後,她們有的被選拔為布拖女足苗子走出大山,足球顛在腳尖,有了重量,也有了希望。這條路,是她回家和離家的必經之路。她們先後獲得「峨眉山」杯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邀請賽第四名,涼山州青少年足球比賽小學組第一名;金牛區「金教杯」校園足球比賽小學女子組第二名;在2020年西昌夏令營活動中,組織在金牛「全跟崗」學習和訓練的布拖女足苗子,參加涼山州同年齡段球隊對抗賽勝出;組隊訓練僅一年的布拖女足苗子,參加2020年四川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獲得07年齡段女子組第七名的成績,這也是涼山州在該賽事上歷史性突破。
  • 扎西德勒,我們的新家園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西藏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睹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生活正在發生新變化。從高寒遠山到河谷城鎮:「再見了,地方病」坐在村手工合作社裡,40歲的達吉與同事相對而坐,配合著纏繞一卷卷羊毛線。儘管手指關節還有些彎曲,但達吉努力讓動作快起來,眼神中透出一股倔強。
  • 山西:搬出窮山溝,開啟新生活
    往西駛入山西地界,則明顯感覺山多、彎多、坡路多。長久以來,在這大山深處溝壑之間,居住著受地貌交通影響而生活貧困的人們。  近年來,為使這些大山深處的人們「走出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從太行山到呂梁山,處處呈現「山莊窩鋪搬出來,陡坡耕地退下來,荒山荒坡綠起來,光伏產業亮起來,轉移就業走出來,貧困群眾生活好起來」的生動局面。
  • 脫貧攻堅一縣一業丨布拖黑綿羊
    布拖黑綿羊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傳統養殖畜種,經歷過大規模的品種改良。上世紀90年代,布拖縣開始有計劃地引進金堂黑山羊與本地山羊進行雜交改良,經過多年的品種選育,布拖黑綿羊已成為黑綿羊品系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布拖黑綿羊具有體格大、體質結實、行動敏捷、耐高寒、產肉性能好的獨特品質,全身被毛黑色,富有光澤,嘴唇上沿、耳根、尾根三處有白色斑點。
  • 【決勝2020】銅仁萬山:搬新家住新城 好日子在後頭
    記者 楊婧 程曦  11月26日,記者跟隨「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幢幢新樓房格外亮眼,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達,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只見小區活動廣場上,幾位住戶正說笑聊天。
  • 「決勝2020」搬出大山 新生活從「沐恩邸」開始
    但即便如此,面對遷徙帶來的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關係等新事物新變化,彝族居民能否適應這些「水土不服」還是一個未知數。如何確保群眾搬到社區後實現增收致富,成為昭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點。對此,沐恩邸社區多級聯動,通過「一戶一檔」積分管理法、彝繡居家就業、建立壹基金等切實有效的手段,助力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致富」,真正實現「搬出大山挪窮窩,闊步邁向新生活」。
  •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史詩:大遷徙舞的奏響畢節市赫章縣,地處烏蒙山區傾斜地帶,山石遍布,94%的國土都是坡地,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僅1畝多,這也一度帶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2015年,國務院提出「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其中,易地扶貧搬遷被列為「挪窮窩」的重要一環。同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