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毒」到「治窮」 脫貧路上的涼山布拖經驗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從「治毒」到「治窮」 脫貧路上的涼山布拖經驗

27歲時,蔣聰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靠近岸邊的地方,海水混著泥沙,黃黃的,遠處卻是藍色。站在船的甲板上,太陽很曬,海風吹得睜不開眼。蔣聰發現,原來海風真的有一股淡淡的鹹味。

蔣聰1.7米左右的個子,瘦瘦的,五官輪廓分明。因為長期日曬,他的皮膚呈古銅色,笑起來襯得牙齒更白了。

蔣聰在浙江省舟山市的一個船廠工作,離海邊幾十公裡,負責焊接船上的各種零部件。他的家鄉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距舟山2600公裡。那裡沒有大海和沙灘,只有連綿的山脈、偶爾可見的草地,草地上晃晃悠悠的,是村民養的雞、牛、羊。

在家鄉,蔣聰吸食過海洛因,也經歷過強制戒毒,後來在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的幫助下找到工作,前往舟山。

布拖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涼山州僅剩的兩個「全國毒品問題重點關注地區」之一。在涼山州委禁毒辦主任、州公安局副局長劉行勇看來,毒品加劇了涼山地區的貧困,是涼山人民群眾脫貧道路上的嚴重阻礙之一。

為幫助戒毒康復人員脫貧,涼山州不僅要讓他們在生理、心理上脫毒,還要為他們培訓工作技能、推薦外出務工機會。這是一項涉及公安、人社、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等多部門的綜合性工作,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最終實現脫貧目標。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涼山州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毒人員已全部清零,基本達到脫貧標準。」劉行勇說。

從大涼山到東海邊

在彝語中,布拖的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它位於大涼山腹地,群山環繞,交通閉塞。蔣聰在家鄉沒怎麼見過刺蝟,卻看到過不少松樹。

2017年7月第一次從布拖到舟山,蔣聰用了三天。先是近4小時大巴,穿過森林、村莊、陡峭的懸崖,從布拖到達西昌;再坐10小時火車,經過一個又一個隧道,來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成都;最後是2000多公裡的高速公路,視野越來越開闊,天氣越來越炎熱,最終抵達東海邊的舟山。

離家時,蔣聰只背了一個背包,帶了兩三套換洗衣服,還有一件厚外套。布拖早晚溫差大,夏天也需要外衣。但舟山是濱海城市,常年溼熱,那件厚外套很少有機會穿。

船廠在舟山城區邊緣,一眼望去,是一片兩層高的活動板房。工作的第一個月,他就掙了5000元,相當於過去全家一年的收入。

在舟山,蔣聰過著朝九晚六的生活。他住在離船廠兩三百米遠的宿舍,步行就能上下班。在巨大的電焊車間,他會穿著統一的藍色工服、戴著電焊頭盔和防護面罩,焊接船上的各種零部件,有時是輕便的欄杆、踏板,有時是沉重的、一個人都拖不動的大鋼板。

如果不開口,他和廠裡的上萬名工人沒什麼區別。但他一說話你就會發現,他的普通話不太標準,有時甚至需要用手比劃著與人交流——普通話是他外出務工前在家鄉現學的,從禮貌用語「你好」「謝謝」「對不起」學起。

蔣聰的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他每月要到船廠所在地的派出所主動報到並進行尿檢。按照涼山州社區戒毒康復相關規定,他每個月要在涼山州吸毒人員服務管控系統「索瑪花」上籤到,並上傳尿檢結果。

52歲的林勇同樣來自布拖,也是一名戒毒康復人員。2018年8月,在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的幫助下,他從布拖來到2000多公裡外的山東濰坊,在建築工地蓋房子,每月也要到派出所尿檢、在「索瑪花」上籤到。

在布拖,蓋房子多用重約35斤的實心水泥磚。到了濰坊,蓋房子的紅磚只有約5斤重。林勇單手就能拎起這些紅磚,用抹泥刀在磚底糊上水泥,整齊地壘到牆上。

與過去相比,這份工作更輕鬆,收入更高。以前在家鄉,他不是每天都能找到活,一個月只掙一兩千。到了濰坊,工作時間固定,每月收入四五千元。

毒品帶來的貧困

在林勇、蔣聰的家鄉布拖,如果不外出打工,大部分家庭靠傳統農業為生——地裡種上土豆、玉米、蕎麥,圈裡養些豬、牛、羊、雞。

林勇家有12畝地,收入依然不高。最窮時家裡想買一袋鹽,都要背著土豆到鎮上賣了換錢。「一麻袋土豆一百多斤,去鎮上一次差不多能賣兩袋,總共百十來塊。」

2015年,在家務農的林勇聽說有一種「藥」,吃了可以振奮精神,他花錢託「朋友」買。在林勇看來,「藥」的作用原理與香菸類似,使用方法應該也差不多,於是便把它卷到菸絲裡一起抽。

林勇不知道,自己吸食的是海洛因。

從那時起,林勇時常會想方設法買「藥」,做完一天的農活,就抽上幾口。

在他的印象裡,彼時的布拖,染上毒癮的人總能想盡辦法買到「藥」。布拖縣禁毒緝毒大隊大隊長餘紹文說,2010年前後是布拖毒情最嚴峻的時刻,「最多時,一天可以抓到近20個吸毒人員」。

針對涼山地區的毒品形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林英在《涼山毒品問題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一文中寫到,在布拖等地,由於青壯年外流吸毒、販毒,以及因吸毒致殘或勞動力喪失等原因,一些農田閒置荒蕪,在田間地頭幹活的多為老弱婦幼,個別村過年時甚至連個能殺豬的青壯年都找不到。

馬林英表示,有些擺脫貧困的家庭會因家中有人吸毒再次返貧;此外,一些吸毒人員為了以販養吸會拖更多人下水,新生吸毒人員會使更多家庭陷入貧困。

對林勇來說,依賴毒品的日子裡,收入雖然不高,但每月都要花很多錢「買藥」。

1988年出生的張立從12歲起吸毒,起初是村裡的「大朋友」免費給的。四五次後他上癮了,向他提供毒品的人開始跟他要錢。

彼時的張立和父母在家務農,全家一年收入大約三四千元。吸毒成癮後,他為了籌錢買毒品到磚廠打工。每月工資經常不夠開銷,偶爾才能省下兩三百元寄回家中。

一邊戒毒一邊脫貧

2015年的一天,蔣聰和朋友吸毒後在鎮上逛街,後被執勤民警帶去做尿檢。餘紹文說,民警會觀察行人的走路姿勢、身體狀態、看到警察的反應等,以此判斷他們是否吸毒。

尿檢呈陽性後,蔣聰被帶到布拖縣強制隔離戒毒所,後轉到四川省資陽市強制隔離戒毒所。在那裡,他每天6點半起床,上午做工——為塑膠鞋粘鞋底。中午或下午,他會與其他戒毒康復者一起打籃球、跑步,做各種康復運動。

操場一圈約400米,蔣聰一般會跑上四五圈。操場邊種著各色花草,他幾乎都不認識,但跑步時看著這些花,他的心情好了不少。

強戒所裡的另一項日程是心理輔導課。課堂上,他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吸食的白色小顆粒是毒品。工作人員還會和蔣聰談話,組織戒毒康復者學習毒品知識、觀看文藝作品。涼山州公安局禁毒局副局長周脈軍說,除了生理脫毒,心理脫毒也很重要,「我們要幫助他們心理上也能徹底戒毒。」

據劉行勇介紹,在涼山州,像蔣聰這樣的戒毒康復人員要強制隔離戒毒兩年;之後三年,還要接受綠色家園戒治康復社區(下稱「綠色家園」)或戶籍、居住所在社區的戒毒康復就業幫扶。為了幫助他們徹底戒斷毒癮,再往後的「X年」都要對他們進行循環式戒毒康復延伸管理服務。「這是涼山在禁毒戒毒工作中探索出的『2+3+X』戒治康復模式。」

涼山州是從2018年起全面實施「2+3+X」戒治康復模式的,但早在2006年,州裡就開始籌備建設綠色家園,如今全州已有16個。

2020年5月,布拖的綠色家園投入使用,它位於縣城南側約15公裡的地方,主要建築是3棟5層居民樓,住著今年強戒期滿的30多名戒毒康復人員以及其他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毒人員。此前,布拖大部分戒毒康復人員在涼山州、昭覺縣的綠色家園康復就業。

自從布拖綠色家園開園,張立就住了進來。7月16日,他穿著藍色工服、黑色布鞋在桃樹林裡除草。桃樹種植是「綠色家園」的自營產業,桃子熟了後,參與生產的人可以拿到經營收入的分紅。

布拖縣委禁毒辦主任、縣公安局政委王濤說,除了種植桃樹,「綠色家園」還與一家藍莓基地、一家科技公司達成合作。戒毒康復人員可以為藍莓基地提供勞務輸出服務、為科技公司加工金屬線圈,按勞動天數計酬或計件拿錢。「現在綠色家園開園不久,旁邊還在建一些配套設施。項目承包給了建築公司,但公司反過來聘請戒毒康復人員參與施工,他們也可以獲得相應收入。」

王濤算過一筆帳,各種工作加起來,每名戒毒康復人員每月至少能收入1500元。除去每個月必需的生活費400元,每人每月至少能存下一千多元。

依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闡述的脫貧標準,到2020年,貧困戶脫貧要做到年收入4000元左右,「不愁吃、不愁穿,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這個標準,綠色家園的戒毒康復人員都能脫貧。

28歲的王格也在綠色家園康復就業,他住在6人一間的集體宿舍裡,乾淨整潔。他的願望是在這裡學習種植和修房子的技術,將來自己回家後可以種植經濟作物,或去工地打小工,「一天就能掙到上百塊」。

學焊接學做飯

與王格不同,蔣聰沒有選擇綠色家園。2017年2月兩年強戒期滿後,他回到了距布拖縣城約3公裡的家中。

在這間約3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生活著他的父母妻兒。除了床和柜子,家裡僅有幾個板凳,幾乎沒有電器。

看到村裡有人蓋了新房,蔣聰也想找個掙錢的生計,攢錢蓋房。但他只上過小學,又不會什麼技術,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

他還記得強制戒毒前,自己曾和幾個村民到新疆收棉花。棉花長在一望無邊的沙漠裡,土地幹得發硬。蔣聰戴著手套,把一朵朵棉花摘到隨身攜帶的筐子裡,每斤能掙9毛錢。在烈日下暴曬一天,只有四五十塊。

同樣屬於戒毒康復人員的孫軍也面臨著生計難題。在江西找工作時,幾家工廠他連門都沒進去;好不容易進了門,對方聽說他有吸毒史,事情又黃了。

為了解決特殊人員的外出就業問題,布拖縣人社局在各鄉鎮開設了技能培訓班,時間一周左右,有意願的人都能參加,但優先照顧特殊人群和貧困戶。

考慮到學習難易程度和就業前景,培訓班以焊工和廚師培訓為主。布拖縣特木裡鎮禁毒專職副書記孔林波說,焊工屬於技術工,收入比較可觀;廚師不僅讓戒毒康復人員多掌握一項技能,也能改變他們原有的飲食習慣,屬於移風易俗工作的一部分。

2017年夏天,村幹部找到正在地裡幹活的蔣聰,說他可以免費參加焊工、廚師培訓,學好後還可以推薦外出務工。蔣聰想都沒想就報了名,培訓當天早早就到了,比上課時間提前近一小時。

他至今記得焊工課上的情形,村委會空曠的壩子裡搭起好幾個帳篷,裡面是電焊用的黑色機器。老師一邊用普通話講解注意事項,一邊演示,村幹部站在旁邊做彝語翻譯。

廚師培訓方面,從不下廚的蔣聰要從切菜學起。在當地傳統飲食習慣中,食物一般切塊,被稱為「坨坨」。但培訓時,土豆、辣椒、肉等食材要切片、切絲。

老師教的菜比較簡單,多是易操作的川菜,青椒土豆絲、回鍋肉、水煮魚等。蔣聰最喜歡前兩者,學會後,基本承包了家裡的做飯任務,有時還會教妻子做菜。

孔林波說,培訓結束後,老師會組織簡單的考試:焊工學員要能焊桌腿或焊出某個指定形狀,比如三角形;廚師學員則要完成老師指定的菜式。學員一旦通過考試,就能得到政府聘請的培訓公司發出的考試資格證明。

「像做飯,學員結業後離大飯店廚師肯定還有距離,但在小飯館當個廚子或開個夫妻店還是可以的。」孔林波說。

從學徒到老師

據布拖縣公安局工作人員介紹,布拖是勞務輸出大縣,各鄉鎮都與外地企業有合作關係,如果企業有用工需求,鎮政府就會推薦人員外出務工。舟山的船廠需要焊工,蔣聰正好符合要求,技能培訓結束後不久,便被鎮政府推薦過去。

2017年夏天,蔣聰剛剛來到舟山,第一個月的工資就達到了5000元;兩三個月後,工資漲到了六七千。那年11月彝歷新年時,他回到布拖,除了買給孩子的衣服、玩具,還帶回了上萬元存款。

2018年8月,從強戒所回家的5個月後,林勇也離開布拖到山東濰坊打工。

他隨身帶著兩封信:一封是其戶籍地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出具的《請求協助尿檢函》,要交給務工地轄區派出所,請他們協助定期尿檢;還有《布拖縣致各地公安戰友的一封信》(下稱《一封信》),由布拖縣委禁毒辦和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共同出具,不僅介紹了布拖的經濟、環境、毒情等情況,還留下了務工人員所在鄉鎮禁毒副書記的手機號、微信號。

《一封信》裡寫到,布拖地處高寒海拔山區,經濟條件落後,戒毒康復人員一人出外務工,就可能帶動全家脫貧摘帽。信裡特別強調,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均系主動與毒品決裂之人,請給予信任和幫助」。

為及時有效監管,包括蔣聰、林勇在內的外出務工戒毒康復人員,都要在手機上安裝「索瑪花」App。在涼山,索瑪花生長在苦寒地區,有堅韌不拔之意。「索瑪花」系統裡有每個人的吸毒時長、強戒時間、吸食毒品種類等基本信息。根據社區戒毒期限不同,每一個月、兩個月或半年,他們要在「索瑪花」上傳尿檢報告的照片和籤到小視頻。

「如果戒毒康復人員一年內有三次及以上沒有按時籤到,他在『索瑪花』的風險等級就會上調。」劉行勇說,公安局會對高風險人員進行「飛行」檢測,如果有必要,會採取更高級別的管控措施。

如今,蔣聰已經進入社區戒毒康復的第三年,半年才會接受一次尿檢。除了每年8月的火把節、11月的彝歷新年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船廠打工。家裡的親戚、附近的村民聽說他在外面掙了錢,工作也輕鬆,希望跟著他一起出去。2017年的彝歷新年後,十多個小夥子隨著他走出大涼山,來到幾千裡外的造船廠。

在焊工車間,蔣聰成了新的老師,旁邊總有向他學習的人。他像之前自己的老師一樣,每做一個動作都會停下講解操作規範。沒過多久,十多個人都成了熟練的焊接工。

2018年,蔣聰家開始修建安全住房。他從打工存款中掏出3萬元,承擔了自費部分。現在,他家住上了兩層別墅,5個房間,沙發、電視齊全。

劉行勇說,現在的涼山州,鄉鎮工作站可以幫助戒毒康復人員外出務工,綠色家園可以對失能、重病戒毒康復人員低保救助。有了這兩者兜底,涼山州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毒人員今年全部「清零」,基本達到脫貧標準。

2020年,蔣聰的大女兒6歲了,在村裡的幼教點免費上學。孩子還學會了普通話,會管蔣聰和妻子叫「爸爸」「媽媽」。蔣聰覺得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學好了普通話、「有文化」,才有機會走出大山。

「等我再攢幾年錢,孩子再大一點,就帶他們到我工作的地方看看。」蔣聰說,那裡有爸爸焊出來的大船,有大涼山裡看不到的大海。

(文中蔣聰、林勇、張立、王格、孫軍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涼山:在禁毒人民戰爭路上不斷前行
    「毒品問題影響涼山社會治安和經濟發展,禁毒攻堅是打贏涼山深度貧困精準脫貧硬仗的重大政治任務、戰略任務。」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公安局局長周述如是說。「毒品治理·涼山行動」,將禁毒工作明確定位為「黨政重要、政法首要、公安中心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部署,制定出臺了《黨政幹部禁毒工作獎懲問責實施辦法》等13個配套文件;將禁毒治毒納入脫貧攻堅同步推進,建立完善州、縣、鄉鎮、村四級「責任鏈條」;將督查問責貫穿禁毒工作全過程,對毒情嚴重的60個重點鄉鎮實行掛牌整治,先後對6個重點縣(市)黨政主要領導進行約談提醒,對工作滯後的10個鄉(鎮)黨政主要領導予以撤職
  • 水利部掛牌督戰四川涼山,攻克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最後一座堡壘
    這一天,率隊再赴涼山現場督戰的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鄭重宣布:截至6月底,涼山州7個未摘帽貧困縣全面完成了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收尾工程建設任務,全面解決了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涼山州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 涼山布拖1.8萬彝族百姓脫貧
    布拖縣委書記沙文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脫貧攻堅,2017年布拖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260元和8000元,分別增長8%和13%,完成了1.8萬人的脫貧。&nbsp&nbsp&nbsp&nbsp打造「四張名片」&nbsp&nbsp&nbsp&nbsp記者:現在脫貧攻堅行動進展如何?
  • 涼山7縣摘帽脫貧!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專訪丨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 涼山7縣摘帽具有標誌性意義,但激動之後不能不動,要繼續行動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涼山州普格、布拖、金陽、昭覺、喜德、越西、美姑等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 四川省普格、布拖兩縣脫貧摘帽——國家能源集團脫貧幫扶工作結碩果
    至此,國家能源集團承擔幫扶任務的9個縣全部脫貧摘帽,國家能源集團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果。 國家能源集團援建的布拖縣阿布澤魯小學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普格、布拖是典型的「三區三州」少數民族聚居縣、山區農業縣和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分別為37.34%和45.7%,存在交通閉塞、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社會事業發展不足等貧困地區共性難題,是涼山州、四川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
  • 脫貧攻堅一縣一業丨布拖黑綿羊
    布拖縣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平均海拔2400米,地形以山地為主,佔總面積的89%,低山河谷佔11%。有耕地31.65萬畝,林地84萬畝,草地118萬畝。布拖黑綿羊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傳統養殖畜種,經歷過大規模的品種改良。
  • 四川涼山:建設戒毒與就業的綠色家園
    「治貧也要治毒、治病、治愚。」……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涼山視察調研脫貧攻堅時特別強調。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公安機關緊緊抓住中央、四川省支持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機遇,禁毒攻堅與脫貧奔康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打響了一場力度空前的禁毒助脫貧攻堅之戰。
  • 《求是》發表彭清華署名文章《涼山脫貧攻堅調查》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的蹲點調研報告《涼山脫貧攻堅調查》。全文轉載如下:涼山彝區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影響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
  • 咩~咩~咩~涼山這群黑綿羊,不只會賣萌|脫貧攻堅印記③
    在彝語中,布拖的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區。下午,記者抵達布拖縣補爾鄉黑綿羊養殖基地。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布拖黑綿羊是布拖縣特有的優質綿羊品種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因地制宜扶持當地做大做強黑綿羊產業。繼2018年投入510萬元支持17個村建設黑綿羊養殖基地後,今年佛山又投入500萬元支持建設布拖黑綿羊良種繁育場。據介紹,良種繁育場可以為附近補爾鄉貧困戶創造20多個長期固定崗位、幾十個臨時崗位。
  • 精準扶貧的普格收官答卷:脫貧攻堅的「普格戰法」
    普格縣基礎薄弱、產業疲軟、生態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涼山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共有貧困村10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382戶68020人,貧困發生率37.34%。是影響涼山、四川乃至中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之一。
  • 專訪|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涼山7縣摘帽具有標誌性意義,但激動...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涼山州普格、布拖對四川脫貧攻堅戰中的這一重要節點怎麼看?下一步怎麼幹?四川在線記者第一時間專訪省政府副秘書長、省脫貧攻堅辦主任、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記者:省政府批准涼山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退出標準是什麼?經過了哪些程序?
  • 涼山不「涼」
    此外,參與義診的愛心醫生及醫護人員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知識普及,從病情諮詢到膳食健康、從日常護理到疾病預防,用全面的醫療健康知識,提升當地村民健康意識。智慧扶貧,涼山不「涼」  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發展動力匱乏......四川大涼山幾乎聚集了所有的貧困因子,讓脫貧攻堅的難度陡增。
  • 再跨千年——寫在涼山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歷史時刻
    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村民們用腳步丈量著歲月的變遷,濃縮了昭覺縣決戰脫貧攻堅的艱難。大涼山連著中南海。2018年2月11日,春節前夕,這是在涼山脫貧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這天清晨,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此時,村民的房屋和院牆都是泥土壘成,冬日的寒風透過牆上的一道道裂縫,刮入屋內。
  • 布拖:大山開新路 群眾挪「窮窩」
    通村公路建成後,老百姓從村裡到最近的鄉的出行時間將從3小時縮短至30分鐘,這是一條便民利民之路,更是一條脫貧奔小康之路。再高的山也要翻,再險的路也要修,脫貧攻堅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村、一戶、一人——近年來,布拖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鎖定「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 網紅助力涼山脫貧攻堅活動進雷波,感受臍橙豐收氣息
    「網紅助力涼山脫貧攻堅」團隊11月30日在雷波開展活動,網紅們通過 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展示臍橙的燦爛色彩和群眾蕩漾的笑臉,雷波豐收氣息感染了外界人們,助推了臍橙銷售和雷波脫貧後精神風貌的展現。參加本次活動的是涼山本土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紅,他們是賣石榴、賣蘋果、賣葡萄等農產品的網絡好手,有推介涼山的音樂主播
  • 《涼山彝族自治州禁毒條例》8月1日起施行 遏制毒品有了「法律利器」
    為了預防和懲治毒品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公民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戒毒條例》《四川省禁毒條例》《涼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涼山州結合實際,制定了該《條例》。「長期以來,毒品問題是涼山州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攔路虎』。」
  • 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脫貧攻堅,全面「清零」,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7.2%。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今天的5200元以上。何以發展如此跨越?何以走出沉重的貧困?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為何如此強烈?穿行在極地江源的玉樹,在幹部、農牧民群眾「新與舊」的對比中,我們感受脫貧突圍的變化,更在尋訪闊步小康之路的嬗變精髓。
  • 首席V訪談 | 專訪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帶動涼山脫貧攻堅工作
    省委召開十一屆七次全會後,涼山州委召開了八屆九次全會,對脫貧攻堅收官決勝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礎上我們主動尋找戰略機遇,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這個過程當中,涼山不能掉隊,不能喪失千載難逢的機遇。記者: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涼山的脫貧攻堅工作,有怎樣的帶動、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