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出席領導規格極高,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經過長達20年的排星布陣,中國將徹底擺脫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依賴,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發改委 2020 年 5 月印發《關於 2019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 202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提到: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延伸航天產業鏈條,擴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應用。
資 本 積 極 布 局 衛 星 互 聯 網 行 業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旗下的太空服務SpaceX計劃推出一項名為星鏈(Starlink)的衛星網際網路計劃。預計在2025 年之前在三個軌道上部署接近 12000 顆衛星,實現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
除了星鏈計劃,目前還有「銥星」計劃、「OneWeb」計劃等,資本正在積極布局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根據Euroconsult 的研究報告,小衛星(smallsat)製造和發射市場將從2009 的 126 億到 2018 年將增長到 428 億美元。在 2019 年至 2028 年的未來十年中規模幾乎翻了兩番。就地區而言,北美與亞洲將是未來最大的小衛星需求市場,分別佔到了全球市場的 41.86%和 32.59%,其中美國與中國將成為最主要的參與者。
衛 星 互 聯 網 產 業 梳 理
衛星產業主要包含了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大環節。
產業鏈上遊主要為電器元件及材料廠商,產業鏈的下遊主要是政府、高校、個人等終端用戶。
與國外相比,我國衛星產業在衛星研製和發射領域,企業實力突出、競爭力強;而在電子元器件、終端類產品、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領域,目前我國企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偏弱,尤其是晶片、板卡、天線、算法、軟體、接收器和終端技術水平與國外頂尖水平差距明顯
1、衛星製造
目前國內衛星製造主要分為兩個方向:大容量、通用型大衛星和高可靠、低成本小衛星。大衛星研製周期長,成本高,批量生產難度大,基本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壟斷。
目前我國專業衛星載荷製造企業僅兩家。從行業結構來看,上遊分系統或載荷製造企業更為稀缺。
2、 衛星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和八院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運載火箭生產商,目前國內衛星發射相關企業僅 22 家,是四大領域中數量最少的,體現出目前我國航天發射能力的稀缺以及火箭製造行業的技術壁壘。
3、衛星運營及服務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但總體來說大多數用戶對於商業航天的認識仍然不足,市場需求也未被完全開發。目前國內衛星發運營及衛星應用的企業合計高達 83 家,其中衛星運營企業 39 家,衛星應用企業 44 家。衛星應用是四大領域中企業數量最多的領域。按照國際經營,衛星應用市場是衛星產業中最大的市場,目前國內企業體量仍然較小,發展潛力大。
今天精選了一份「衛星網際網路概念」,有需要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