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英語詞彙「Psychology」源於古希臘語「心靈或精神解說」之意。
心理學涵蓋的內容雖然較多,但也不是雜亂無章的,掌握好知識體系,在腦海中搭建好思維導圖,再去抓一些必考點、易錯點,一次性通過考試並不是難事。
熟記下面這些考點,能夠幫助你快速熟悉心理學體系,對於考試或者是今後的學習都有幫助,建議分享收藏!
1.
普通心理學
腦結構:腦在人的神經系統中是最重要的部分,複雜的心理活動都與腦密切相關,語言區位於大腦左半球,由較廣泛的區域組成。當大腦左半球受損時,會出現全身或右半部 身體麻痺以及喪失使用語言的能力。
聽覺性語言中樞位於顳葉上方枕葉附近,其功能是理解口頭語言;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枕葉交界處,其功能是理解書面語言;
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其功能是書寫文字。當語言區受損,會造成各種類型的失語症,例如:聽覺失語症或運動性失語症等。
感覺閾限和感受性。感受性用感覺閾限來度量,感覺閾限指能引起感覺的持續一定時間的刺激量,即感官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生變化所需 刺激強度的臨界值。
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關係,感覺閾限越高,感受性越弱;感覺閾限越低,感受性越強。
兩者關係可以表示為:E=1/R
式中 E——絕對感受性 R——絕對感覺閾限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的整體反映。
知覺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的特點。
根據記憶時意識參與的程度,把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根據信息加工處理方式的不同,把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根據記憶的內容不同,把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
根據思維的內容,把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根據探索問題答案的方向不同,把思維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根據解決問題的創造性程度,把思維分為常規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2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的一門基礎性分支學科。
除心理學外,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乃至哲學等學科都與社會心理學有密切的聯繫,對社會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
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
社會化涉及社會、個體兩個方面。
從社會視角看,社會化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
從個體視角看,社會化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的總的評價和穩定性的反應傾向。內在性、對象性、穩定性。
美國學者霍夫蘭德(Hovland,C.)等人曾提出過一個
態度轉變
的模型,發生在接收者身上的態度轉變,要涉及四個方面的要素。
一是傳遞者。傳遞者是溝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試圖以一定的方式引導人們發生態度轉變的勸導者。
二是溝通信息。態度轉變是接收者意識到自己的態度與外在的信息存在差異後發生的。溝通信息是態度轉變的最直接原因。
三是接收者,也是態度轉變的主體。一切說服的努力,只有為態度主體所接受,才能發揮作用。
四是情境。溝通和說服是在一定的背景中進行的,個體所處的情境和情緒狀 態的差異,都會影響態度轉變的效果。
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
從眾行為的特點如下:
第一,引起從眾的群體壓力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想像的。個體想像中的群體的優勢傾向,也會對個體造成壓力,使其選擇與想像的多數人的傾向相一致的行為。
第二,群體壓力可以在個體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使個體通過理性抉擇,選擇從眾;也可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影響,使人不自覺地跟隨多數人行動。
第三,從眾行為有時雖然不符合個體的本意,但是卻是個體的自願行為。
根據行為是否從眾以及行為與內在判斷是否一致,
從眾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真從眾
個體不僅外在行為與群體保持一致,而且內心也相信群體的判斷。這是一種表裡一致的從眾,行為與認知不存在衝突。
(二)權宜從眾
個體的外在行為與群體保持一致,但內心卻懷疑群體的判斷,相信真理在自己這邊,只是迫於群體壓力,暫時在行為上附和群體的要求。
(三)反從眾
個體的內心傾向與群體一致,但由於各種原因,外在行為表現與群體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憤時,作為領導也受到感染,想法和感受與員工一致,但為了防止事態失控,領導在行為上的表現卻很理智和冷靜。
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其
特點
如下:
第一,愛情一般是在異性之間產生的,狹義的愛情專指異性戀,不含同性戀。
第二,愛情是個體身心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幼兒沒有愛情體驗。
第三,愛情是一種高級情感,不是低級情緒。
第四,愛情有生理基礎,包括性愛因素,不是純粹的精神上的依戀。
第五,愛情的基本傾向是奉獻。衡量一個人對異性有無愛情、強度如何,可以通過「是否發自內心,幫助所愛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這個指標來判斷。
3 發展心理學
(1)心理發展的整體性
個體心理是由各種心理過程和現象有機聯繫的整體。
心理發展是在各種心理過程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
理解心理發展的整體性需要把握
兩個要點:
其一,作為整體的心理活動有其獨特的質 的規定性,它不等同於各種心理現象特徵相加的集合;
其二,心理的發展是在各種心理過程緊密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互動關係中進行的。
(2)心理發展的社會性
人的心理發展是受人類社會環境制約,在社會生活條件下及人際交往過程中實現的。語言符號的運用本質上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體現。
(3)心理發展的活動性
個體心理的發展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橋梁就是活動。心理發展不能簡單地以先天排定的發展程序展開,也不能機械地歸結為由後天環境所決定。對心理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內化是一種過程,內化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轉化過程,內化過程表現為概括化、言語化、簡約化和超越化。
(4)心理發展的規律性
心理發展的規律性表現在心理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心理發展的方向性和順序性、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4
異常心理學
心理異常(mental deviant)是指個體某個時段或長期內部心理活動失調和外部社會適應不 良且已影響或損害社會功能的心理狀態。
多疑:是指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人格缺陷的表現
自卑:是指自我評價偏低而喪失自信,並伴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體驗的消極心理傾向。
偏執:是指固執己見、剛愎自用的人格缺陷的表現。
無端煩惱:是指無緣無故煩躁苦惱的消極情緒。
消沉:是指心灰意冷、沮喪頹唐的消極情緒。
孤僻:是指孤寡怪癖而不合群的人格缺陷的表現
攻擊性:是指對他人有意挑釁、打擊,或對事物有意損毀、破壞等具有侵犯性的心理傾向和行 為的人格缺陷的表現
狂熱:是指對某一活動、人物、事物等表現出盲目的、過度的、不合情理的熱衷的消極情緒。
心理疲勞:是指因心理原因而非生理軀體原因導致的無精打採、精力不濟等精神疲乏的心理機 能的消極狀態。
心理障礙(精神障礙)中較為常見的有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懼症、強迫症、抑鬱症、戀物症、 厭食症、急性應激障礙、適應障礙
5
心理測量學
測量就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事物加以確定。該定義包括三個元素,即事物、數字和法則。
關於心理測驗,人們對其毀譽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對它缺乏客觀的態度。不客觀的態度大 體分為兩類:一是認為測驗完美無缺,二是認為測驗無用且有害。(MMPI 韋氏智力測試,SCL-90 或者 EPQ 與 SAS,SDS 的組合題。)
信度是指同一受測者在不同時間內用同一測驗(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測驗)重複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程度。
如果一個測驗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幾次測量的分數大體相同,便說明此測 驗的性能穩定,信度高;反之,幾次測量的分數相差懸殊,便說明此測驗的性能不穩,信度低。
6
諮詢心理學
一、精神分析理論與方法
二、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技術
三、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及過程
四、理性情緒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五、溝通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六、現實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七、森田療法的理論與方法
諮詢心理學的理論從初期主要選用有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與經驗總結,逐漸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技能與方法。最初,它的理論模式主要為職業諮詢模式;當前,已發展成為決策模式與社會影響模式。
決策模式是指在教育、社會生活與疾病預防等方面提供決策意見,在決策過程中又與問題解決緊密配合,並突出認知的成分;社會影響模式由斯特朗率先提出,它的產生對當今諮詢心理學的發展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