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進化,切葉蟻——一個神奇的終極超個體動物

2020-12-03 JA熱視角

目前,人類知曉的地球生物有大約300多萬種,其中動物有200多萬種。那怎麼把這200萬種動物做分類,就成為了一個很講究的事。比如,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會飛的和不會飛的,水裡遊的和陸地跑的,或者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等等。但是,還有一種你可能沒聽過的分類方法,是把地球的動物分成:個體動物和超個體動物。

1、什麼叫超個體動物?

個體動物,幾乎所有動物都歸於這一類。無論是人、狗、豬、牛、羊,大部分的昆蟲,所有的魚,所有的鳥,等等全都是。個體動物的特點是:每個個體,都有一套健全的生理機能,它自己能吃,能跑,能有生殖行為。比如,一隻狼。狼雖然屬於群居動物,但是如果硬要把一隻狼從狼群裡拉出來,它也不會死掉,它還是一隻狼,它可以自己吃東西,還有腿,自己走來走去,還有完整的生殖系統——這就是一隻個體生物。

但超個體動物就完全不一樣,它的生理機能是不完整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螞蟻和蜜蜂。我們知道,工蟻、工蜂,它們是沒有生殖能力的,是一個無性個體,作為一個生物,它並不完整。而螞蟻的蟻后,它雖然有生育能力,但它沒有行走能力,平時根本不動,也沒有主動進食的能力,只能靠別的螞蟻餵它。

只有把這一窩螞蟻湊成一個整體,它作為一個動物的所有生理機能才能湊齊全。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把這一窩幾百萬隻螞蟻當成一隻動物來看待。像這樣的動物就叫做:超個體動物。

2、神奇的流水線

我們中國人最常見的螞蟻,就是我們小時候趴在家門口看的那種黑色的的小螞蟻,學名叫中日盤腹蟻。中日盤腹蟻就像是採集狩獵的人類文明,說白了就是一群暴徒。它們出門的時候,分工是比較模糊的,行動也比較粗暴,目標就是尋找一切能吃的東西,能撿的撿,不能撿的就搶。而在美洲大陸生活的切葉蟻,就像是進化到了人類的農耕文明,有著明確分工的社會,還能自給自足的生活。

切葉蟻,顧名思義,因為它們喜歡把樹葉切割成一片片的,然後舉著走路,所以才得到了這個名字。但切葉蟻切樹葉,不是為了自己吃,而是為了去養殖另外一種真菌,它們再靠吃真菌為生。所以,切葉蟻可以算是螞蟻裡的農民。再說得具體一點,是一群種蘑菇的農民。

我們的視角,從森林裡的一片樹葉開始。

首先亮相的,是一種腦袋上面長著一對大鉗子的工蟻,它們是切葉蟻裡幹最粗重體力活的蟻種,就稱它們為巨型工蟻吧,巨型工蟻的體型比同一個巢穴裡最小的工蟻要大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換算成人類的比例,那就非常嚇人了,相當於我們前面站著一個身高20米的巨人。巨型工蟻的工作,就是爬到樹葉上,用頭頂的大鉗子把樹葉切割下來,然後把葉子舉過頭頂,搬運回蟻巢。然後折返,繼續切葉子,周而復始。這個工作就是切葉蟻蘑菇飼養產業的最開端,也是流水線的第一環。

葉子被採回來後,會進入第二個工序。負責這個工序蟻種身材稍微小一點,我們稱之為大型工蟻。它們的任務是,在原地把大片的樹葉切成1-2毫米寬的小葉片。

然後是第三個工序,一種體型更小一點的工蟻會接手,它們負責把葉片咬碎,然後把樹葉團成一顆飽含葉子汁水的綠色植物纖維球。同時,它們還會把自己的糞便摻和到這個小球裡面,這麼做是為了改變小綠球的化學性質。放了糞便的小球更有營養,和我們人類種地的時候上糞有點像。

再下一個工序就是搬運這個小綠球了,由體型又更小一點的工蟻來做,你看,這是出現的第四種螞蟻了。它們的任務是把這些加了第三種工蟻糞便的小綠球,一顆一顆地搬到蘑菇地裡去。其實說是蘑菇,看起來更像是白色的棉絮,其實是一層細細的菌絲,它們才是切葉蟻的食物。這些富含營養的小綠球就會在菌絲旁邊腐爛變質,菌絲就能吸收和加以利用。

而在菌絲的旁邊,第五種螞蟻出現了,它們就更小了,這幫傢伙的工作是播種。它們會跑到真菌密集生長的地方,啪,扯下一根真菌的菌絲,然後把這根菌絲種植到旁邊的空地上。這麼一來,真菌的種植面積就擴大的了,產量就提升了。

而就在真菌菌絲的內部,還有第六種工蟻。它們是所有工蟻裡最小的,任務是把真菌切成非常小的塊,然後送到螞蟻的幼蟲嘴裡,相當於幼兒園給孩子餵奶的工作人員。

一共六種工蟻,全部亮相完畢,它們也是流水線上的六個崗位。它們的一生都被鎖定在流水線上,做一種工作,吃一種食物,過著周而復始的生活。如果把這六種工蟻一字排開,你會發生它們的身體結構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體型大小。它們身體裡沒有生殖系統,沒有性別可言。

好,這是工蟻。整個蟻群還有非常重要的兩種螞蟻:分別是雌蟻和雄蟻。我們都知道,它們是繁殖。雄蟻的外形和剛才那些工蟻都不一樣,它長著翅膀,能飛。它們體內有發達的生殖系統。雄蟻一點活兒也不幹,它一生的任務就是交配。而雌蟻,也就是所謂的蟻后,它的特點就是身材巨大,有一些切葉蟻的蟻種,它們的蟻后身材比最小的工蟻大上百倍。這個體型的差異太大了,你可以想像一下,相當有一個人類,他趴在地上的時候,能佔據一個足球場這麼大的空間,身材有5層樓那麼高。

當工蟻在蟻后身上走來走去的時候,就像是爬上一座小山一樣。有的工蟻給它清理身體,有的工蟻在給它餵食,而雄蟻就負責和它交配,蟻后每天能跟十幾隻雄蟻交配。一隻成熟的蟻后平均每分鐘產下20個卵,每天產下28800個。算下來,一年產卵單量達到1000萬個。

好,這就是切葉蟻日常工作和八個蟻種。

3、切葉蟻的智慧

除此之外,切葉蟻還能識別有毒的樹葉,還能通過發出的「信息素」進行交流。在我們看來,這些做法都既精準又理性。要是用人類的視角來解釋,可能有人會說,「你看,螞蟻有大智慧啊。」但實際上真不是。切葉蟻並沒有任何智慧,它們不能做任何理性推理,一切行為,都是寫在它們的基因序列裡的。

其實,早在7000萬年前,螞蟻就在地球上存在了,而不同的螞蟻進化成了不同的生態,這就像一個長達7000萬年的螞蟻生存技能試驗場,無數螞蟻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左突右衝,尋找這個生物場景下的最優解。「最優解」是演化論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它有點類似「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案」吧。

如果用我們人類的語言來總結切葉蟻,我們可以這麼描述它們:它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每人都是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任勞任怨,簡直是泰勒制標準下的完美員工,它們有危機應對能力,有長效修復機制,還有尊重傳統的好習慣。它們經營著精耕細作的蘑菇生產業,是一群純良的、勤勞的生產者。

所以,你現在知道,為什麼切葉蟻被稱為終極超個體了吧?這樣精妙的體系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螞蟻都沒達到的。

相關焦點

  • 切葉蟻: 病菌也拿我沒轍
    神奇的育菇術  這種神奇的螞蟻就是生活在美洲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切葉蟻。切葉蟻因其可以切割樹葉而得名,人們也曾錯誤地認為切割下的樹葉就是它們的食物,但其實它們食物獲得的過程要複雜的多,切割樹葉只是第一步。  切葉蟻與其它蟻類一樣,也是社會分工極強的群居動物。
  • 切葉蟻身上發現首個生物礦物盔甲
    新的事實證明,切葉蟻要比我們之前想像的還要頑強。 一項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天然的甲殼。這種類似盔甲的塗層由鎂含量很高的方解石構成,這種塗層在之前只被發現存在於另一種生物結構中:海膽的牙齒,它可以磨碎石灰石。
  • 切葉蟻的智商有多高?竟然比人類更早「搞農業」,搞得有模有樣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很多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生物,事實上卻都蘊藏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它們也都有著難以想像的「智慧」,比方說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叢林中的切葉蟻,它們就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螞蟻,研究認為,切葉蟻掌握農業種植技術的時間,要遠比人類早很多。
  • 長沙海關首次截獲活體南美切葉蟻
    紅網時刻6月17日訊(記者 陳彥兵)6月15日,長沙海關所屬的長沙郵局海關從英國入境郵件中截獲43管活體螞蟻,經鑑定這批活體螞蟻為南美切葉蟻,該品種為長沙海關首次從我省國際郵件渠道截獲。經鑑定,這批活體螞蟻為南美切葉蟻。
  • 成都空港首次截獲德國切葉蟻
    經四川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鑑定,此次從入境快件中截獲的螞蟻為兩種,一種為子彈蟻,另一種為切葉蟻。切葉蟻為四川口岸首次截獲。在某些地區,切葉蟻被認為是破壞農作物的大害蟲,它們會破壞農作物,在地下做巢破壞路面和農場。它能在24小時內把一棵橘子樹完全破壞,切葉蟻的丟棄物中含有抑制農作物生長的物質,抑制作用能超過30天。
  • 不要蟻后,到處漂流——刻紋稜胸切葉蟻
    別猜了,我不是要介紹行軍蟻那群兇殘的傢伙,而是刻紋稜胸切葉蟻(Pristomyrmex punctatus)。剛入門螞蟻時,在野外各種找,當時還是毫無經驗卻還急功近利的「毛頭小子」,挖掘螞蟻巢穴,總是找不著蟻后娘娘的寢宮,輕言放棄,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
  • 亞馬遜探索系列 切葉蟻種蘑菇「自給自足」(圖)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亞馬孫幾種特有的動物。  中國科考隊已於昨日啟程,本報記者楊猛將及時發回前方相關報導,敬請關注!  探險亞馬孫系列報導之二  螞蟻吃自己種的蘑菇,你相信嗎?在亞馬孫的熱帶叢林就有這樣一種怪螞蟻,它們並不直接吃樹葉,而是將葉子從樹上切成小片帶到蟻穴裡發酵,然後取食在其上長出來的蘑菇。這就是切葉蟻,又叫蘑菇蟻。
  • 切葉蟻為何要切割葉子?研究發現並非為了食用,而是為了「耕種」
    今天要介紹的這種螞蟻雖然不會對人類造成直接的威脅,但如果它們出現在你家的後花園裡,那麼就要擔心它們會把後花園裡的所有樹葉都搬走,它們就是切葉蟻。相信很多朋友通過自然紀錄片都見過切葉蟻,這種螞蟻出現在人類的鏡頭面前時,通常都在切割葉子或者搬運葉子,這就是大部分切葉蟻一生的使命。
  • 一個神奇物種,既能生仔又能生蛋,科學家:人類正見證物種進化
    ,我們正在見證這個神奇物種的進化!一個正在處在生殖進化中的物種《分子生物學》期刊在四月份刊發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科學家的一個驚人發現,一隻來自新南威爾斯北部的三趾石龍子,產下了兩個蛋和一隻胎生版的小
  • 切葉蟻「堆肥」產生溫室氣體—新聞—科學網
    切葉蟻 切葉蟻以產生大量垃圾而聞名。事實上,這種螞蟻可以製造出浴缸大小、齊膝高的垃圾堆,裡面不僅有樹葉,還有螞蟻的糞便、細菌和死螞蟻。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巨大的垃圾堆也是溫室氣體的有力來源。 研究人員分析了哥斯大黎加西南部22個切葉蟻丘的氣體排放情況。他們發現,在這些「垃圾堆」潮溼、缺氧的環境中,細菌會產生大量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
  • 音頻 | 聽故事 · 學語文 |《蟻棲樹為什麼不怕切葉蟻》
    一天,有一隻切葉蟻爬到了樹幹上。小樹問:「你來幹什麼?」切葉蟻傲慢地說:「我來切葉片。」小樹接著問:「你切葉片幹什麼?」「吃唄!」切葉蟻昂著頭說。「不可以!」小樹叫起來,「綠葉是我們的糧倉,我們靠它補充營養。」正在這時,刮來一陣大風,把切葉蟻從樹上吹了下來。
  • 一個神奇的物種,既能生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一般一種動物要麼是卵生,比如各種鳥,比如家養的雞都是生蛋後孵出小雞的,要麼就是胎生,比如你家的寵物如貓狗等,但科學家發現之一種奇特的生物,正從生蛋過渡到胎生!處在進化中的三趾石龍子(Saiphos equalis)脊柱動物主要有兩種繁殖方式,就如本文開頭說的,比如卵生有幾種方式,有體內受精的,比如鳥類,也有魚,產卵後在體外受精,大家印象頗深的應該是大馬哈魚洄遊到河流的上遊然後產卵受精並孵化的過程
  • 一個神奇的物種,既能生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處在進化中的三趾石龍子(Saiphos equalis)脊柱動物主要有兩種繁殖方式,就如本文開頭說的,比如卵生有幾種方式,有體內受精的,比如鳥類,也有魚,產卵後在體外受精,大家印象頗深的應該是大馬哈魚洄遊到河流的上遊然後產卵受精並孵化的過程!
  • 《地下蟻國》加入新生物 南美切葉蟻肆意啃食凌虐雨林
    近日,該作開發商宣布已經對遊戲進行了更新,此次更新加入了新生物「南美切葉蟻」和全新關卡。一起來看看吧~從此次預告片視頻來看,此次更新將加入雨林環境,2個全新關卡和多種新挑戰內容。這些切葉蟻能夠很完美的將葉子切除並進行搬運,大型的南美切葉蟻甚至可以與捕食者戰鬥。
  • 老外作死挑戰,讓切葉蟻撕咬60秒,結果疼得齜牙咧嘴,鮮血直流?
    沒錯,就是切葉蟻,它們的牙齒到底有多厲害呢?看看這位愛作死的老外就知道了,他想挑戰一下切葉蟻的牙齒,讓切葉蟻在自己的手指上撕咬60秒,結果會如何呢?老外還真是愛「作死」啊,是太閒了還是你們人太少了?就算想看看切葉蟻的厲害,也可以用別的東西做實驗啊,連就算想看看切葉蟻的厲害,也可以用別的東西做實驗啊,連自己都下得去手,可真夠狠的,那麼結果究竟會如何呢?小編在這裡先劇透一下,場面有點血腥,慎看!
  • Pest Management Science|「推-拉」策略在切葉蟻治理中的應用
    切葉蟻(Leaf-cutting ants,LCAs)是南美地區最重要的林木害蟲之一,通過切割新鮮植物組織為其共生菌提供養分。目前,對於它們的控制,幾乎完全是通過使用限制使用的有毒誘餌進行的。切葉蟻是多食性或雜食性昆蟲,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其對特定植物種類的葉片表現出顯著的偏好性。
  • 【科技資訊】揭示螞蟻社會分工奧秘 創新班學子繪製首張切葉蟻RNA編輯圖譜
    9月30日,「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生命科學創新學院基因組科學創新班、2010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生李啟業為第一作者,2011級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生王宗吉為並列第一作者,2010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周暘為署名作者,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切葉蟻等級特異的RNA編輯組》(Caste-specific RNA
  • 能種糧、能交易、自發「交通管制」,跟人類最像的動物竟然是它
    「蘑菇」種植能手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的切葉蟻(leafcutter ants)擁有比其他任何動物都更加複雜的社會。 讓切葉蟻的故事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它們在農業實踐方面的進化途徑與人類的情況非常相似。正如對螞蟻及其種植真菌的遺傳學分析所揭示的那樣,切葉蟻的祖先在6000萬年前就開始涉足園藝工作了。它們在小花園中種植野生真菌。
  • 首次在昆蟲「切葉蟻」身上發現礦物盔甲
    沒有盔甲的巨首芭切葉蟻(左)和有盔甲的巨首芭切葉蟻(右)。團隊在一種名為巨首芭切葉蟻的工蟻外骨骼上,發現覆蓋了一層富含鎂的方解石盔甲,這個盔甲隨蟻成長而增加硬度,甚至幾乎覆蓋全身。團隊又發現,擁有這副盔甲的工蟻,存活率比沒有盔甲的高,相信是因為盔甲能保護它們,不被金龜子綠僵菌這種致病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