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宇宙與「宇宙主義」:歷史、當代與未來(下)

2021-02-26 OCAT研究中心

陳璽安:


趙洋剛剛談到的一個主要觀點,既科學是由幻想驅動,但在落實到現實政治層面的時刻則往往被挪作它用。那為什麼要談「科幻」而不直接談「科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需要透過科幻來反思科技的用途是什麼。杜可柯談到「宇宙主義」提出了使用科技的不用方式。在反思技術的時候,大家會用普羅米修斯主義去概括,也就是說,人是被允許使用外在於自我的技術,來增強自己。趙老師開始放的照片其實都可以看到人跟意志的關係。當人可以使用不屬於自身的東西,比如技術、火、甚至讓鳥來載人,換言之,他們把自然當成資源去佔用的時候,我們該為什麼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就會顯得很重要。

當我們進行這種技術的討論,往往會反思人與天的關係,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僅僅是把它當成是有限的資源在佔用,終究不會有好結果,還是說人可以更好的去了解自然或者宇宙,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對於當下的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官方論述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的技術觀是要人通過技術來認識、挖掘,以及佔有自然。它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以技術革命的形象出臺,從毛時代到鄧時代都有自然辯證法的影響。

另外一個特別值得討論的就是趙老師剛剛提到的錢學森,錢學森的科幻想像往往帶有內在的東西,而不是外在重工業層面的東西。也許可以從錢學森的這一面來展開談論剛剛提及的這部分。

趙  洋:

我們剛才談了很多是錢學森在太空領域、航天領域的一些想法和成就,在七十年代文革期間國家不打算搞載人航天了,用周恩來的話說是國家沒有錢,暫時放一放。另外一個現實的原因是,當時搞載人航天的很多是空軍的人。在「九一三」事件後,審查的人必然要問,吳法憲、林立果對他們有沒有影響?所以在這種複雜的經濟、政治的環境下不打算搞載人航天,載人航天醫學研究所馬上就要被撤掉了,錢學森就想怎麼才能不把這個機構撤掉,把研究人員留在北京,給未來的中國載人航天保留一點種子呢?說讓他們去搞另外一種戰略科學,就是「心靈科學」。其實當時美國和蘇聯也都在搞心靈科學,美國是以中央情報局為主,他們想的是怎麼用這些心靈術士去探測敵人頭腦中的秘密,而且他們甚至一本正經地去研究尤裡·蓋勒那種人,據說他可以用他所謂的意念力量去控制實物。錢學森看了大量的相關外文資料,他知道美蘇當時在搞這個事情,他就說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做下去是否一定能成功,但是萬一成功了,別人成功了達到了所謂的「技術突破」——在《三體》裡叫「技術爆炸」——那我們再幹就來不及了。所以在他的力主下,這個研究機構一直做到九十年代。當時有個「921工程」,就是中央拍板說咱們中國再搞載人航天,就是從七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它發展到頂峰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個時候,隨著思想解放,各地出現了大量有特異功能的人,比如耳朵識字什麼的,現在聽起來仿佛是一個笑話,而且也湧現出各種神功大師,以致於造成各種不好的影響。但是錢學森的初衷是好的,他認為這個有可能是科學和技術上的突破,可以用於國防,而且他認為這是有現實的物理基礎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六七十年代西方是有嬉皮士運動,他們都是到東方去尋找心靈層面的東西來反思、改造自己所在的行業。除了像賈伯斯這類人之外,量子物理學家也是其中一撥人。因為當時美國的核武器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大量學量子物理的博士一出來就失業,他們不能在軍方的實驗室找到工作,大學也沒有那麼多的教職,他們就像嬉皮士一樣到處流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了解了禪宗、了解了印度的宗教。在靈修的過程中,他們認為其實人的意識是可以在量子層面上進行解釋的,是有物質基礎的,然後他們在這個角度去來改造量子力學,來改造經典的玻爾的「哥本哈根解釋」。同時,既然意識、心靈有物質基礎,能夠用量子力學解釋,所以那種超感、心靈控制實物的運動應該也是不違反自然規律的。所以這個理論就圓了,當時他們在加州有一個小組。錢學森能看到大量海外最新的報導,所以他直覺上覺得這件事情是能夠走得通的,而且CIA和各國都在做這件事情,因此中國也要做。但是他沒有想到中國的這種特殊的國情到最後把這個事情變成了一種鬧劇,很多人都裹挾在其中。這也不是他當時能夠設想到的,他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後是不由他控制的。這算是一個插曲,錢學森和人體科學以及對宇宙的嚮往、航天事業,是這樣交織在一起的。

陳璽安:

我們剛剛聊到技術跟國家的關係、幻想跟國家的關係,您從科學史的角度怎麼看待這種達爾文主義的科學跟戰略的關係呢?在我看來,今天的科幻蠻多的這種達爾文主義的想像。

 

趙  洋:

你說的非常對。剛才我給大家演示的PPT可以看到整個人類航天的歷史就是逐力競強的歷史,不斷地進化,追求更快、更高。如果太空飛行器有生命的話,可以說它就是在自我演化、不斷迭代,變得更快更高更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既有商業的因素,誰要比誰更掙錢,又有軍事的因素,誰能保護自己並殺傷敵人,最終進化的方向可能是不受人類控制的。其實在生物界也有這種競賽,不同的生物為了爭奪一個生態位會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最後誰能爭奪到這個生態位誰就可以把它的基因傳下來。

我們剛才看到的V-2液體火箭是所有的現代火箭的雛形,不是齊奧爾科夫斯基藍圖裡畫的,也不是戈達德的福特汽車後邊拉的那個小火箭,儘管它獲得了美國的專利。就是因為它生長在第三帝國崛起的土壤裡,德國的軍方找到了他,覺得他是貴族出身,根紅苗正,他的父親以前是魏瑪共和國的農業部長,讓他來組建一個隊伍,把德國陸軍的火箭好好搞一搞。因為當時《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擁有遠程大炮,所以只能發展遠程火箭來避免國際條約對德國軍事力量的限制。有很多技術的萌芽,有的甚至可能比馮·布勞恩的還要更好,但是偏偏是它這個種子落在了一個合適的技術生長的土壤裡,結果就造成了火箭的原罪。熱戰結束之後又是冷戰,雙方又再爭奪各種「第一」,爭奪意識形態的曝光度。在這個過程中,火箭技術也在逐漸異化。我們看到現在好的一面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商業航天公司,從自由市場經濟的角度來做以前只有國家才能做的事情,把火箭飛船送上太空,乃至說要把人類送到火星,開拓一個新的家園、殖民地。我們不去說這樣做對可能存在的火星生物是否合理或者公平,但至少來說沒有以前那種你死我活的人類之間的爭奪,而是把人類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來看待,從地球出發,像蒲公英一樣開枝散葉到其它的星球。接下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在《星際迷航》《星球大戰》《異形》這些科幻電影裡面看到,可能人類會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未來,這些未來都是因為人類有著這種技術的工具而造成的。

相關焦點

  • Russian Cosmism 俄羅斯宇宙主義
    俄羅斯宇宙論出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作為一種趨勢,在俄羅斯思想中把傳統的俄羅斯東正教視為未來社會行動主義和科學技術的任務。尼古拉·費多羅夫(Nikolai Fedorov)是俄羅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宇宙主義學家,他把基督教復活的核心教義轉變成包羅萬象的宇宙計劃,其中包括太空旅行、殖民其他星球、基因工程和人類壽命的無限延長。
  • 洛氏宇宙主義:悲觀的宇宙恐怖論
    每當人們仰望星空,暢想宇宙,都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感慨萬物的造化。隨著天文科學的持續發展和航天航空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我們終將突破自我,走出太陽系、走出銀河系,在無窮的星系中尋找新的真理和奧秘,直至我們能探索宇宙的終極意義。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上帝模擬器」遊戲《宇宙主義(The Universim)》曝光 動一動滑鼠...
    美國獨立遊戲廠商Crytivo Games曝光了「上帝模擬器」遊戲《宇宙主義》最新預告,這款遊戲可以扮演上帝,管理行星,不過小心了,滑鼠的一舉一動稍有偏差就能毀滅人類,行星。
  • 講座回顧 | 聖誕夜,把紅與綠的故事講給你聽
    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張敢教授,結合顏色系列中對紅與綠在西方歷史進程中應用形式和意義的變遷,以數十幅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為例,為大家剖析了紅 & 綠兩種顏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含義與象徵。沒能來現場聆聽這場「大師課」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本篇精華回顧哦!
  • 講座回顧 | 超分子化學,帶我們走近生命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Jean-Marie Lehn教授 本次講座可謂是使整個華商校園都為之而沸騰那麼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回顧本次講座吧     11月2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應我校校長陳新滋院士邀請到訪華商
  • 踏前人足跡 創美好未來|楊煥明和徐濤兩院士來樂中講座
    楊煥明院士是我校校友,回到母校心情非常激動和愉悅,他講座的題目是《人類未來的食物》。楊院士從「基因、基因組、基因組學」的概念入手,結合具體生動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實際,讓深奧的概念通俗化。介紹了生命的連續性即遺傳,生命的多樣性即變異。舉例說明為什麼本是同根生的樹,樹上的葉子每一張都不一樣,這就是生命的多樣性。
  • 2020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在澳門舉辦
    11月29日下午,「2020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抗疫專場)」在澳門大學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擔任主講嘉賓,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長、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致辭。活動由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副會長、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主持。
  • 「2019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在港舉行 介紹科技趨勢鼓勵年輕人
    中新社香港11月1日電 (記者 楊喆)「2019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系列講座11月1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行。多位華人科學家就5G、大型客機等課題進行演講,介紹最新科技趨勢,勉勵年輕人多多了解科技,勇於創新。
  • 講座回顧:新高考下如何科學選專業?那老師給你答案
    昨日,新文達志願填報線上講座於聖誕節之際圓滿結束,學科規劃專家那春雷老師為家長同學們進行了志願填報乾貨分享,相信聽了講座的各位一定收穫滿滿!  新高考改革都有哪些內容?如何科學選專業?下面跟隨小編一起回顧下講座的內容吧!
  • 「聆聽宇宙」系列天文科普講座圓滿成功!
    「聆聽宇宙」系列講座,有趣有深度,還有天文學家與公眾零距離地精彩互動,吸引了大量感興趣的公眾前來參與,其中不乏對天文學抱有熱情的中青年人士,也有對天文充滿好奇心的少年兒童。 相信大家在參與本系列講座之後,對天文學的不同領域又有了深入的了解與學習。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問題從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問題解決的方案也存在於現實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講座回顧|林德宏: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
    2019年10月9日,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林德宏老師為南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林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老師主持。現代物理理論是相對經典物理理論來說的。
  • 扮演上帝毀滅人類 高難度模擬經營遊戲《宇宙主義》預告
    0近日Crytivo Games放出了《宇宙主義》新預告,玩家可以扮演上帝管理行星,但稍有差錯就會毀滅人類和星球。 最新預告:視頻展示了遊戲的劇情模式,玩家扮演上帝可以運用治癒,創造和毀滅星球。《宇宙主義》將於8月28日發售,在Steam、Crytivo Store、GOG以及Humble Bundle等平臺同步開售。 遊戲截圖:
  • 要聞丨2020當代華人傑出科學家公開講座在澳門舉辦
    11月29日下午,「2020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抗疫專場)」在澳門大學舉辦。邵漢彬表示,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澳門也在特區政府的帶領下,在澳門醫務人員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根據防疫指引,積極做好防範措施,持續保持城市安全。他指出,當代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一直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大力支持,成為面向澳門科學界、學校師生及市民的一項科學盛會,也成為內地與澳門科技界的重要交流平臺,讓更多內地科學家向澳門介紹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成果,鼓勵澳門青年人投身科研工作,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清史研究所舉辦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 探析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1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第四講在公共教學一樓1406教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國強研究員應邀作了題為「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主持。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20頁)關於什麼是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上述這些論述已經講得比較清楚。原創與複製的界限被打破,不同媒介之間的邊界被衝破,影像不僅僅是對世界的客觀複製,而且也可以是在主觀引領下的創造性產物。這樣的影像還能作為「圖像證史」的證據嗎?——當然這裡指的不僅僅是作為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史的證據。
  • 直播預告 | 【雲飯局】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思想實驗體現了藝術觀念與實踐哲學的演化和刷新,從而雙向重構了歷史框架和藝術未來學。更多潛在的藝術事實、藝術範疇和藝術視界被喚醒、被賦能、被激活,從而成為藝術更多元、更自足的能量存在形式。不同領域的思想實驗、知識生產和認知躍遷,構建了一種人類思想的跨界交叉、交融發展的無限願景。
  • 回到歷史:2019年中國政治學回顧
    為什麼要回到歷史:歷史政治學的興起與定位政治學為什麼需要回到歷史?為什麼需要一種名為「歷史政治學」的新進路?政治學界從三個方面給出了理由:反思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需要,彌補當前西方政治科學薄弱環節的需要,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政治傳統的需要。首先,當代中國自身的歷史是政治學思考政治轉型並為其提供智力支持的首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