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紀元:Nature發布2020 NHGRI人類基因組學新計劃
來源:生物通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10月28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Strategic vision for improving human health at The Forefront of Genomics」。這一新願景描述了未來十年人類基因組學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重點項目和機遇,標誌著該領域基因組學的新紀元。
The 2020 NHGRI Strategic Vision確定了四個重點領域:1.人類基因組學的指導原則和價值。2.維持和完善基因組學研究的堅實基礎。3.打破阻礙基因組學發展的障礙。4.重要的生物醫學基因組學研究項目。
閱讀連結:
2,離不開的手機,找不回的注意力...Nature揭示一腦多用的後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10月29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實現了根據一個人的神經活動及其眼睛的瞳孔大小來預測其記憶力。並給出了針對提高記憶力的相對簡單的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持續注意力能力較低和媒體多任務處理量較大的人在記憶任務上的表現均較差。該研究第一作者、斯坦福記憶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Kevin Madore說:「我們發現,頭骨後部的α波增加與注意力缺失、思維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等有關。在你做不同任務之前,瞳孔直徑的收縮與表現力下降有關,比如反應速度變慢和更多的思維走神。」他補充說,一些影響記憶準備的因素已經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因此可以利用這些因素來幫助回憶。例如,有意識地意識到注意力的集中、記憶的準備和限制潛在的幹擾因素,可以讓個體影響他們的思維模式,改變他們的環境,從而提高他們的記憶表現。
閱讀連結:
3,Nature | Tacr1+或Gpr83+ SPB神經元迴路參與調節情感性觸覺和痛覺
來源:BioArt
Tacr1+和Gpr83+神經元的分布和支配區域
前外側途徑由上升的脊髓神經束組成,負責將疼痛,溫度和觸碰信息從脊髓傳遞到大腦,該途徑的投射神經元是針對疼痛而言頗具吸引力的治療目標。
10月28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的David D. Ginty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arallel ascending spinal pathways for affective touch and pain」的文章,這項研究揭示出兩組表達結構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TACR1和GPR83的投射神經元形成平行上升的迴路模塊,協同工作以將熱,觸覺和有害的皮膚信號從脊髓傳遞到腦橋臂旁外側核(PBNL)。在該核內,表達Tacr1或Gpr83的脊髓臂旁(SPB)神經元的軸突支配不同的亞核集,強烈的光遺傳學刺激軸突末端誘導了獨特的逃避行為和自主反應。這些發現對SPB束進行了解剖,生理和功能上不同的細分,而這些細分正是觸覺和痛覺方面的基礎。
閱讀連結:
4,徐州醫科大學高豐雷/耿德勤Biomaterials:氮化碳基納米捕捉器,增強AD的磁靶向光療
來源:奇物論
金屬離子失衡是阿爾茨海默病(AD)公認的病理特徵,最終會導致澱粉樣β肽(Aβ)蛋白沉積和Aβ誘導的神經毒性。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徐州醫科大學高豐雷、耿德勤等人通過將氮化碳(C3N4)納米點錨定在Fe3O4@介孔二氧化矽納米球上,並用苯並噻唑苯胺(BTA)修飾,開發了一種具有螯合金屬離子和靶向治療能力的智能Aβ納米捕獲器--B-FeCN。
C3N4納米點能有效捕獲過量的Cu2+,抑制Cu2+-Aβ絡合物的形成,從而消除Aβ聚集。同時,納米捕獲器局部低溫熱療能夠促進預製纖維沉澱物的溶解,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治療效果。此外,利用Fe3O4核的磁性,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將納米捕獲器磁化到目標Aβ區。BTA特異性地結合於Aβ纖維的β2位置,對Aβ斑塊進行特異性靶向,同時賦予BTA修飾的納米捕捉器螢光成像特性,用於靈敏地檢測Aβ聚集體。
閱讀連結:
5,修復受損神經,水凝膠或可助一臂之力
來源:科技日報
外周神經的損傷通常會導致慢性疼痛、神經紊亂、癱瘓或殘疾。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近日,南京大學教授沈群東及其合作者在《美國化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
研究團隊製備了一種堅韌但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其中含有聚苯胺和聚丙烯醯胺。這種交聯聚合物具有3D微孔網絡,植入人體後,神經細胞可以進入水凝膠並附著在上面,從而幫助恢復失去的神經組織。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材料可以通過從蟾蜍身上取下的受損坐骨神經來傳導生物電信號。然後,他們將水凝膠植入坐骨神經損傷的老鼠體內。兩周後,老鼠們的神經恢復了生物電特性。
閱讀連結:
6,創造性焦慮的神經基礎
來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官網
根據創造性廣義上的「標準定義」——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實用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Darker 和 Green 等人(2019)開發了創造性焦慮量表(CAS),創造性焦慮指的是個體對創造性思維的焦慮。
本研究首次對CAS進行中文版修訂,旨在修訂出符合中國文化背景、信度和效度較高、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的中國版創造性焦慮量表;並從個體差異的角度切入,使用基於腦功能連接組的預測模型(CPM)首次揭示創造性焦慮的個體差異及靜息態功能連接基礎。結果發現,由額頂控制網絡、默認網絡、凸顯網絡、視覺網絡構成的這組功能連接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創造性焦慮水平,其結果也在另一個獨立樣本上得到重複驗證。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個體的創造性焦慮水平對創造性成就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創造性焦慮越高的個體在創造性成就上的表現越差。這提示創造性焦慮可能是個體創造性成就發展的潛在阻礙因素。
閱讀連結:
7,我有特殊的快樂技巧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社會排斥也稱為社會疼痛是個體(或某一個群體)被系統地剝奪了使之可以融入社會的權利、機會以及資源。遭受社會排斥的個體會產生負性情緒體驗和受傷感受,這種社會疼痛會引起類似於生理疼痛的心理反應。該研究擬採用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tDCS), 考察高抑鬱傾向的大學生被試在社會情緒調節腦接受電激活後, 其情緒調節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研究表明,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 和腹外側前額葉皮層(VLPFC)均為情緒調節的核心區域。此外,該實驗可以揭示右腹外側前額葉皮層(RVLPFC)對社會情緒調節的特異性。結果表明,採用tDCS激活RVLPFC可提高情緒調節能力(採用認知重評策略), 減低負性情緒體驗強度,且只在低抑鬱的情況之下比較顯著。另外,tDCS激活RVLPFC腦區對提高社會情緒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特異性, 即被試在社會排斥情境下的情緒改善較個體負性情境下的情緒改善更明顯。
閱讀連結:
8,早年生活壓力與成年後決策偏好的關係
來源:親社會實驗室
在早期或者青少年期,處於嚴酷生活壓力或不利生活環境中的個體,是否在長大成人後更加冒險,更加關注當前利益,並且更少為他人著想呢?
最近發表的一項元分析研究探討了早年生活壓力與成年期決策偏好關係,揭示了早年生活壓力與成年期更高水平的風險偏好和當前取向,以及更低的親社會水平有關,並進一步分析了這一關係中可能的調節因素。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