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歐洲,有兩個俄羅斯不願得罪的國家,一個是丹麥,一個是土耳其。俄羅斯對丹麥可以說是一往情深,在歷史上一直極盡拉攏之能事,只可惜丹麥一直反應平平,搞得俄羅斯有一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相比丹麥,俄羅斯對土耳其,可以說是從不慣著,一直都是想打就打。歷史上俄土之間曾爆發了十次大規模戰爭,平均每30年就要打一次,兩國因此結怨甚深。
但自從現代土耳其的版圖形成之後,其實俄羅斯就不願得罪土耳其了,甚至一直在積極改善和土耳其的關係,只是有時候土耳其不識趣,俄羅斯只能被迫反擊。俄羅斯不願得罪土耳其,就和不願得罪丹麥一樣,都是因為出海口的緣故。
丹麥扼守著波羅的海通往北海的通道,那裡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進入大洋的必經之地。而土耳其扼守著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水道,俄羅斯黑海艦隊如想進入地中海,則必須經過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曾和俄羅斯死磕了三百年,丟掉了巴爾幹,丟掉了黑海北岸,但只因保住了土耳其海峽,這就等於是捏住了俄羅斯的一處軟肋。現代土耳其建立後,俄羅斯心知依靠武力奪取海峽已經無望,便開始尋求其他方式,獲得土耳其海峽的自由通航權。
1936年,英國、蘇聯、土耳其以及其他黑海沿岸國家召開了蒙特勒會議,討論土耳其海峽的通航問題。會議上,土耳其代表堅稱海峽對所有國家軍艦關閉,只允許商船通行。而蘇聯則主張,黑海國家的軍艦和商船,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自由使用土耳其海峽。兩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後還是在英國的調解下,雙方做出了適當讓步,並最終籤署了《蒙特勒公約》。
條約規定,和平時期,黑海國家的軍艦和商船都可以隨時使用土耳其海峽,但是在戰時,交戰國軍艦則不得通過海峽,如果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
這份條約,讓土耳其擁有了封鎖海峽的權利,所以條約籤訂後,蘇聯只能尋求改善與土耳其的關係,但當時的土耳其非常仇視蘇聯,蘇聯於1945年和1950年兩次提出與土耳其共管海峽,均被土耳其拒絕。
無奈之下,蘇聯只好另找一條出海通道,以免戰時受到土耳其的限制。不過黑海是內海,除了土耳其海峽,去哪找另一條出海通道呢?蘇聯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開鑿運河。1952年,連接伏爾加河、頓河的運河正式開通,頓河發源於俄羅斯中部,注入亞速海,伏爾加河發源于波羅的海附近的特維爾州,注入裏海。兩條河流通過運河相連之後,黑海的船隻,就可以經亞速海,頓河進入伏爾加河,然後朔流而上,抵達波羅的海附近,或者順流如下,進入裏海。
黑海和裏海貫通之後,蘇聯又在伏爾加河上遊,開鑿了一條連接波羅的海和伏爾加河的運河,取名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從而實現了黑海,裏海,波羅的海的貫通。頓河伏爾加運河,建有13個船閘,可以通行大型內河船隻及小型海輪。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可通行5000噸級船舶。這條水道建成之後,不僅促進了蘇聯三大海域的商業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土耳其海峽的限制。如今這條水道仍能使用,並且經俄羅斯的改造,通航能力又得到了大大加強,假如土耳其海峽真的被封鎖,那麼俄羅斯也算是還有另一個出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