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科學為什麼都離不開普遍性?

2021-01-18 獨視角

我們大概都會同意,一條科學理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要能夠具有「普遍性」。舉例來說,當一個理論主張水的成分是兩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時,不管是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水,或是在馬裡亞納海溝下的水,都是一樣的組成,不會有任何不同。換句話說,在任何地方的水,其組成成分都是兩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普遍性」構成了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徵,我們可以想見科學理論的劃界,很大程度需仰賴這個特徵。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愛因斯坦

科學哲學史上最早對科學理論做出系統性劃分的,就是20世紀初蔚為主流的邏輯實證論。邏輯實證論者認為科學理論既然具有普遍性,就必須能夠經得起檢驗。因此,他們提出「可檢證原則」,認為只有能夠通過經驗加以檢驗的理論,才算是科學理論。有了這個原則之後,我們就可以對許多理論做出劃分。比方說,「上帝花了七天(或者說六天,第七天休息)創造世界」、「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人」等,這些主張都會被排除在科學理論之外,因為我們根本沒辦法驗證這些主張是否正確。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不夠好,讓我們想想一開始提到的例子:佔星術、心理測驗、神學理論。神學理論或許可以通過邏輯實證論的方法被排除掉,但是佔星術跟心理測驗好像就不一定了。顯然,佔星術與心理測驗確實可以通過經驗去驗證他們的真假,如此一來,我們是不是就得承認這些東西算是科學呢?波普爾於是主張,科學真正的劃界在於理論是否能夠被否證,一個能夠被否證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理論。佔星術與心理測驗這一類,可以通過一堆特置假設(ad hoc)以及模稜兩可的說法,來避免驗證失敗的情況,不算是科學理論。

在當代科學哲學界,針對「科學說明」給出一個系統性解釋,最著名的哲學家就屬德國哲學家亨普爾(Carl Gustav Hempel,1905–1997)。亨普爾針對「科學說明」的現象給出一個模型,這個模型被稱為「涵蓋律模式」(covering-law model)。他認為這個模式是所有科學說明的基礎,如果一個說明不屬於這種模式,這個說明就不算是科學說明。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從宇宙總體來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中,曾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萬物皆有矛盾的思想。這種樸素的矛盾觀是對客觀世界直觀的結果,帶有猜測的性質。
  • 富人們為什麼都在學哲學?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你為什麼是你?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從學科範式上講,政治學研究正經歷著從哲學時代向科學時代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代表對哲學或科學範式的簡單否定和替代,而是表明二者都在確立對於自身的反思和超越性維度。這種轉變是從普遍到特殊又到普遍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一種簡單的循環,而是與人類理性思維在否定之否定中實現不斷自我超越緊密關聯。真正隱藏在哲學與科學、價值與規範之爭背後的,其實是對政治學致用維度一以貫之的終極關懷。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在1937年,毛澤東在《矛盾論》這部著作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再次,提到辯證關係,就要從二者的區別和聯繫來詳細說起。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提到二者的區別,其實就是二者概念上的不同。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也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有矛盾,所以普遍性是共性的、一般的。
  • 科學哲學原理和應用
    FAST和LHC「一個都不能少」,中國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高能所的科學家提出了項目方案的最初設想,FAST在幾年前巳投入運行。兩部超大型的科學觀測和實驗工具主要不是用於實用和技術服務的目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實用的價值,像FAST有星際通訊、飛行器搜索、定位和授時服務的多項功能。大型單體射電望遠鏡FAST用於探測超大的星繫結構,它是一部宇宙學探索的機器。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提問,但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想得到「終極」答案。——題記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3,哲學可以教我們從別人已想過的東西、已做過的事情那裡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人類智慧總結。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考點梳理:馬原-哲學-辯證法-三大規律-對立統一
  • 高考政治必備的哲學知識點框架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  唯物)辯證法  1.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繫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繫,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繫。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文◎馬德秀  錢學森的一生,與科學、哲學、藝術緊密相連。他畢其一生精力,在科學世界裡縱橫馳騁,在藝術世界裡盡情遨遊,在哲學世界裡苦苦冥思,用科學之精神、藝術之性情和哲學之思辨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結合。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這是從Mythos到Logos的跨越,哲學就此誕生了。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他們根據所見,加上自己的推理和演繹,提出了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因為對眾神的懷疑而帶來了種種的不安,人們依然需要"純粹的存在」來慰藉心靈,神學就這樣誕生了,隨之衍生出了宗教。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2、哲學與科學的辯證關係2.1、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普遍和特屬的對立統一。哲學從總體上把握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具有普遍性。科學從具體領域著手研究世界的特殊規律和具體問題,具有特殊性。
  • 挑戰費曼:為什麼科學哲學對科學很重要?
    一方面,有些研究弦理論或多重宇宙的科學家——這些理論遠非當前技術所能驗證——必須為他們的研究作哲學上的辯護,也即是說,這些研究不能依賴傳統的假說檢驗法。另一方面,有些物理學家,比如理察·費曼和史蒂芬·霍金都曾公開否認過科學哲學的價值。但這種價值得到了米凱拉·馬斯米溫和而又堅定的支持。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自然,任何"劃分"都具有相對性。所有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準確。但現代西方哲學始終以"知識為什麼可靠""認識的邊界在哪裡"為核心問題,這是基本共識。但到了休謨那裡,這兩種學說似乎都走到了盡頭。戴維·休姆他從經驗主義開始。
  • 關於哲學的幾個普遍性誤解
    關於哲學有幾個普遍的誤解:一、哲學是一門科學我們只能說哲學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而不能說是一門科學。因為自然科學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徵,哲學並不具備,比如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和學科規律的實證性。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可以直接或間接通過器材觀察到的,或者是通過調查取樣、數理統計反映出來,而且科學所研究的現象是可以反覆發生的,甚至有的可以人為地使其反覆發生。這樣一來,科學研究所得出的原理就可以被直接證實或證偽,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唯一性。但是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往往渺遠的不可直觀的,甚至不可描述的。
  • 讀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說,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
    我們今天繼續來說這本《形上學》,亞里斯多德對於哲學起源的經典論述:哲學起源於驚奇和閒暇。《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非常著名:「所有人依據本性都渴望認識。」在其他地方,亞里斯多德甚至還說過,人活著之所以是快樂的,就是因為活著就意味著有感覺和認知,感覺和認知讓我們感到快樂;假如剝奪了人的感覺和認知,那麼人就會生不如死。人通過感覺,形成記憶,之後形成針對個別事物的經驗,最後達到普遍性的知識。所謂知識,就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或者「原因」的那些東西。從個別的感覺到普遍的知識,就是人類認知的基本過程。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為配合展出,參與策展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還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博物館內舉辦主題為「現代性與史前史:人類的普遍性和獨特性」的研討會。10月25日法國《解放報》發表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生態與環境研究所(INEE)項目專員,文化、空間與社會考古發掘與研究實驗室(TRACES)研究員尼古拉·泰桑迪耶(Nicolas Teyssandier)的文章《史前史中的人類普遍性和差異性》,介紹了此次研討會的核心主題,並邀請普通觀眾報名參與相關話題的現場討論。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人們熟悉的理念和說法,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這是人們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不熟悉的概念和語句。科學技術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推動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軍事領域則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第一生產力論和第一戰鬥力論符合科學哲學第一推動力論的等效原理。
  • 2017年甘肅省平涼四支公共基礎知識: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
    2017年甘肅省平涼四支公共基礎知識: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1)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2)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著名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哲學要麼是無用的智力活動,要麼就是不能進步,無法與物理學相提並論。這似乎是源於一種錯誤的假設,即哲學必須為科學家所用,否則它根本就沒有用處。但重要的是它一定有用處,我們不會根據羅馬人自己對羅馬歷史的有用程度來評估羅馬歷史的知識價值。考古學和人類學也一樣,那為什麼科學哲學就要被區別對待?那麼,如果不是對科學家本身而言,科學哲學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