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放射性氫元素致癌嗎?

2020-12-03 中國網財經

  為最輕的元素氫加上兩個額外的中子即變成了放射性的氚(氚,元素氫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又稱超重氫)。在1979年三裡島事故發生之前,監管者就已擔心這種核反應堆的有毒副產品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此前的1977年,在美國環保署(EPA)成立僅7年的時候,就將針對氚的第一個規則編撰成書。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不僅僅包含一系列核事故。

  車諾比核洩漏釋放了大量的氚,4年前的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重大洩漏事故引發的恐懼歷歷在目。與此同時,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都發生著似乎永無休止的老舊核反應堆的洩露事件。

  這種狀況引起了美國環保署的重視,其在今年宣布計劃,在一系列圍繞核能源的問題中,重點審視氚水(HTO)標準,以及個體暴露在輻射和核廢物中的風險極限。

  超標報告引起環保署重視

  美國環保署最近宣布,其在聯邦登記冊中注意到,美國核監管委員會已經接到報告稱,地下水中氚元素含量竟然有的高達320萬pCi/L(Ci是輻射量單位,1pCi是一億分之一Ci),這個值是1977年美國環保署公布標準的160倍。美國核監管委員會在某些核設施所在地域測量的值甚至更高一些。

  「因為要對這些地點和相關調查樣本的地下水進行排放,環保署認為審慎的做法是重新檢測1977年的假設,當時並未將水途徑作為關注的重要方面。」美國環保署在它的一份文件中稱。

  這一新的評價很具有挑戰性,然而,氚很難從影像學和人類健康的角度上站住腳。一方面,有證據表明來自氚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且目前的標準已然具有提前防範的能力;但另一方面,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氚比原來預想的更有害。

  寬鬆的標準等於沒有標準

  多年觀察研究氚的健康物理學家們說,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環保署並沒有在設定最初標準的時候依據任何健康調查。相反,美國環保署從來自核武器試驗地表水中的超量放射性核素,來反向計算可接受的水中氚含量。

  「這不是一個基於健康的標準,它的來源很容易獲得。」橡樹嶺風險分析中心的大衛·柯克說,他已經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工作了30年,一直在評估氚的健康風險。20000pCi/L的飲用水氚含量標準很容易具有法規的操作性,「任何地方的任何飲用水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計算,1977年的這一標準導致的額外輻射劑量少於4毫Rem(Rem是X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劑量單位),相當於每年從X光胸透中受到的40微希沃特輻射量(希沃特也是輻射劑量的一種單位,100個Rem等於1個希沃特)。但是這個標準帶出的問題是,氚是否可以飲用?

  大自然中也有氚輻射

  美國環保署將不得不把制定新標準所需的複雜而稀缺的氚暴露數據量慎重考慮在內。這種暴露水平的計算不僅包括核電站附近水中的含量水平,還包括那些區域附近飲用水的接觸量,以及自然環境中的輻射水平。

  在高空中宇宙射線每年會產生400萬Ci的氚輻射量,這些大氣氚通過雨水進入地表水域。雖然不同的核電設施之間排放量不同,但全世界的核電站每年共同產生與大氣氚相同的輻射量。比如說,賓夕法尼亞州的海狸溪核電設施是美國氚水的最大製造者,美國核監管委員會的記錄顯示,生產每一兆瓦的電量都會產生大約1.5Ci氚輻射量。而亞利桑那州帕羅貝爾德核電廠的三個反應堆每年會從翻滾的蒸汽中釋放出超過2000Ci的氚輻射量。

  但是核電站和宇宙射線都超過了核彈試驗遺留下來的數量級。利用氚觸發器的熱核炸彈也產生大量的大氣氚。每個百萬噸級的核爆試驗,都會大約產生700萬Ci的氚輻射量。1963年氚生產量由於地面試驗的終結達到了歷史上的峰值,炸彈中氚的半衰期為12年,核武器試驗帶來的氚會持續7個半衰期即84年。「地上氫彈爆炸會向大氣瞬間釋放大量物質,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柯克說。

  實際上,每個人都在喝含氚的水。「人們每天都暴露在少量氚的環境中,因為它已經廣泛地散布在環境和食物鏈中。」美國環保署在一份公開信息中陳述。

  氫彈爆炸製造的氚最終會完全消失,只剩下核電廠和宇宙射線這兩個主要來源,還有一小部分氚來自照明附屬品以及螢光材料發光標誌。但是不管從蒸汽中還是從水中排放,核電廠並沒有做好存儲氚的工作。2005年,伊利諾州的一群農民成功起訴了布雷德伍德核能發電廠的氚水洩露事件,他們聲稱自己的水井被汙染,此次測量的氚含量比美國環保署設定值還要低。

  治理氚的技術難度大、花費高

  2011年2月8日日本福島核電站受到地震和海嘯的衝擊而產生嚴重安全事故,至少40萬立方米的氚水仍然被儲存。一系列成套技術將62種不同的輻射成分分離出去,卻只剩下了氚,主要是從水中分離出去既困難又昂貴。

  諸如Kurion公司已經幫助過濾掉銫等放射性核素,他們表明有辦法去除氚。「這取決於東京電力公司和日本人民想要如何對待這些氚水。」材料科學家加埃唐·博諾姆說,「作為放射性核素,氚輻射確實會引發公眾的關注。」

  Kurion公司的處理過程是將放射性核素濃縮在小體積的水中,然後用一種專有的材料捕捉並存儲氚,如果不將其加熱至500攝氏度以上,它並不會釋放出來。博諾姆強調說:「在事故中它也會很穩定。」

  這個技術能夠在包括美國老舊的核反應堆等產生氚的地方得到應用。這是博諾姆和其他人希望看到的處理氚和其他核廢料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消除核電站遭受遺棄所帶來的恐懼。但是任何一種處理方式都比簡單地傾倒氚水來得更加昂貴。「如果真的事關科學,最好還是將大多數氚釋放到水流中,因為那是最好的稀釋方式。」

  問題來了,治理氚是值得的嗎?答案取決於風險指數。

   電離輻射確實對健康有威脅

  人類攝入氚的風險在於得癌症,當氚衰變時,會釋放出低能量的電子,這些電子會逃逸並進入DNA、核糖體或一些其他重要的生物分子中。另外,不像其他輻射物,氚通常是水的一部分,它會隨著水分子遊走於身體的各個部分,這樣一來,從理論上可以引起任何部位的癌症。但這種情況也有助於減少健康風險,因為任何氚水都會在一個月之內排出體外。

  一些證據顯示,氚能釋放出一種叫做β粒子的輻射物,儘管皮膚能阻礙β粒子,但它仍比一些諸如γ射線的高能輻射物引起的致癌效果更強。理論上講,低能電子能產生更強大的影響,只是由於它沒有走得更遠或者將影響擴散開去的足夠能量。當其在原子尺度的「旅行」結束之時,已經在相對密閉的路徑中釋放完所有能量,而不像高能量粒子那樣沿途釋放。這種現象被稱為「電離密度」,已經被一種類似的輻射粒子——α粒子進行了證明。

  電離是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的輻射源。從本質上說,放射性粒子射入原子或分子後,會激發出一個電子或另外一種粒子,原來的原子和分子變成帶電狀態或電離狀。

  這些帶電分子在與其他原子或分子作用的時候會引起損傷,包括對DNA、基因和其他細胞機制的損害。時間一長,不穩定的DNA會引起罹患癌症的高度風險。基於此,科學家認為任何劑量的輻射都會對健康帶來風險。

   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難以開展

  電離密度顯示氚暴露可能引起致癌風險。美國職業安全和健康研究所計算了在核試驗地點的退伍軍人獲得的補償額度,大概有20萬人由於可能暴露於電離輻射環境而罹患癌症。

  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流行病學研究來評估氚的真正風險性,連動物實驗也很缺乏。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癌症發病率較少,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暴露於氚環境下。「你需要研究大量人群樣本,但是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來花費巨資研究這件事。」柯克說。

  使事情變得更加棘手的是,氚的放射性很難被察覺。因為電子氚發散出來並不是穿透性的高能粒子,很難用輻射監測設備來監測。這使得測量氚的輻射劑量很不容易。柯克說:「劑量一直是個問題,我認為明確的流行病學研究是無法做到精確測量劑量的。」

  事實上,現在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正在努力測定居住在核電站附近的居民患癌風險,但不會測量氚洩露帶來的單獨風險。「我們的研究不會將氚洩露作為單獨事件來測量致癌風險,所以這個調研結果不會成為聯繫癌症發生和致死率之間關係的有效信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藥研究所從事這項研究的項目主管奧萊納·克斯提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如此回應。

   數據匱乏和無害論可能影響制定新標準

  數據的缺乏可能會導致美國環保署新規則制定的複雜性。聯邦監管機構可能選擇保持現有的標準(因為此前已經在重新評估過後這樣做過)或者看看其他獨立州是如何進展的,儘管其他地方的情況也被不確定性的陰雲籠罩著。

  一些州如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已經在飲用水中設定了更低的氚含量目標。比如說,美國能源部已經同意淨化其核武器生產設施附近的地表水,將之降到每升500pCi以下。相反,在新澤西州距離奧伊斯特·克裡克核電站洩漏事故附近的氚水井監測含量達到了每升450萬pCi,儘管該地點之外並沒有檢測到氚水。

  在伊利諾州的布雷德伍德,氚水已經洩漏並傳播開來,農田附近的地下水中已經達到每升1600pCi的濃度,如果按照一整年來平均,這個只會增加0.3毫rem,這是美國人均年受輻射量的1/1000。相比較而言,一次X光胸透都會帶來4毫rem的輻射劑量。

  潛在的無害性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真的需要更嚴格的標準,這是美國環保署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我認為目前飲用水中的氚含量很低,不會讓我很憂心。」柯克說,「關於氚的好消息是,即使你吸入或者攝入很多,它也會很快從體內排出去的。只要多喝幾杯啤酒,就搞定了。」

相關焦點

  • 我們的日常食物及飲用水中會有放射性物質嗎?
    我們的日常食物及飲用水中會有放射性物質嗎? 原創 環境與職業醫學科 金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自然界中巖石會被長期風化、腐蝕成為土壤,土壤中就會存在放射性物質
  • 福州出入境檢出好多放射性超標物品 可致癌!
    福州查出好多件放射性超標,可致癌!出國玩一趟,忍不住買買買!覺得國外的東西好,所以就帶帶帶?有人把放射性超標的致癌物都帶回來了!可是自己不知道,還當成個寶!近日,福州機場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對入境航班的旅客行李進行檢疫查驗時,查獲一件放射性劑量嚴重超標的可疑金屬器皿。
  • 萬物基礎的1號元素:氫元素
    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1位,ⅠA族,元素符號為H。目前已知,氫元素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現代科學普遍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後,氫和氦就出現了。宇宙中的恆星也是氫氣雲在引力坍塌的作用下形成的恆星。在地球上,氫以化合形式存在,比如水、生命物質和化石燃料等都含有氫元素,可以說氫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礎。
  • 地球上所有氫元素造一個氫彈,它的威力有多大,能毀滅太陽系嗎?
    這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問題,氫彈就是氫元素做的,太陽上燃燒的都是氫,很多科普文章中都是這麼寫的,不能說這理解完全錯誤,但至少真正氫彈以及太陽燃燒的原理,和大家想像的可就遠了去了!準確的說,氫彈中的氫也是氫,但它是氫的同位素,氫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氘、氚,原子核中則是質子、質子+中子、質子+2中子,三種元素的化學屬性幾乎就一樣,但它們的物理屬性卻大相逕庭,別的不說,含量比例上就大大不同!
  • 生活處處有輻射,這些東西致癌嗎?
    輻射被很多人當作危害人體的有害物質,但如果說,我們其實生活在輻射中,你會覺得意外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很多東西都有輻射,輻射本身無色無味 ,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儀器測量它,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甚至人體都存在放射性。
  • 天然石材對人體有放射性危害?這種謠言你還在信嗎
    聽說幾年前江湖上關於石材的傳言甚囂,「天然石材對人體有放射性危害,在建築裝飾中是用大理石會使人致癌」,小編知道之後狀態是這樣的「???」什麼?大理石有輻射?誰放出來的謠言?是何居心傳播這種無稽之談?首先,疑惑一:假設石材有輻射的理論成立,那為什麼很多國內外的高端項目都會採用石材裝飾,包括星級酒店、高端小區等等,歐洲各大教堂都是石材做的,還用了5、6個世紀呢,難道他們就沒有懷疑嗎?不會進行放射性檢測嗎?
  • 美軍撤離遺留大量放射性物質,接觸即致癌
    因為美方在對伊戰爭及海灣戰爭裡,使用了含有放射性的貧鈾彈武器,導致有關放射性物質遍布四處,所以伊拉克及其附近地區的孩子剛出生,就會伴有輻射疾病,而且中老年人口患癌症的機率也隨之劇增。眾所周知,美軍在2004年發動了「幻影狂怒行動」(費盧傑戰役),該場戰役是由美英與伊拉克三國聯軍聯合作戰的軍事行動,其目的是攻克被武裝分子佔據的伊拉克費盧傑市。
  • 巴西學者開發新技術 或可消除水中致癌金屬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裕11月30日報導】巴西聖保羅大學聖卡洛斯化學研究所(IQSC-USP)和聖保羅州立大學化學研究所(IQ-Unesp)近日宣布正在開發一項新技術,可同時過濾和降解水中可能含有的致癌金屬和染料。
  • 致癌的罪魁禍首是化肥嗎?
    在此期間,有某些技術人員開始大肆渲染,全盤否定化肥的功效,要求用有機肥全面代替化肥,說什麼「化肥是無機鹽,施用之後會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質,如今的癌症患者之所以增多與化肥的施用直接相關」。真的如此嗎?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硝酸鹽、亞硝酸鹽和硝酸銨之間的關係。
  • 家族群最流行的傳言之一:微波爐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大麥經常會被家人告知,少使用微波爐,因為微波爐致癌。理由一是微波爐加熱會分解分子結構,導致分子異變而產生致癌可能,理由二就是微波爐有輻射,輻射會致癌。微波確實是一種輻射,但微波與跟X光、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輻射等是不一樣的,後兩者屬於較危險的電離輻射,而微波屬於非電離輻射,微波爐對人體的輻射量就和一支40W日光燈管差不多,對人體的影響幾乎沒有,並不會危害我們的健康。
  • 自來水餘氯加熱會致癌是真的?
    你全家喝的水安全嗎?》文中稱,為防止水中細菌病毒,自來水會加氯,也就是漂白粉,但氯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尤其是把自來水燒開了喝更可怕更不安全,氯受熱後與水中有機腐質產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質,長期飲用含餘氯的水會致癌。  這個說法是確有其事,還是危言聳聽?記者就此採訪相關專家和學者進行求證。  傳言:  餘氯加熱後易致癌?
  • 理性看待「瓷磚放射性」 消費者其實不必要恐慌!
    其它項目的不合格都被媒體集體忽視,唯獨「放射性核素限量」這個非常專業的名詞開始被部分媒體惡炒,深究其因是放射性直接與癌症掛上了勾。更有部分媒體直接誇大說「瓷磚可致癌」,導致部分消費者出現「瓷磚放射性超標」恐慌現象。一些業主「大動幹戈」地把板磚翹出來,拿到專業機構進行放射性檢測,買瓷磚的業主也開始關心起瓷磚的「放射性」問題,頓時,「瓷磚放射性」成為熱議話題!
  • 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在看到上面的太陽成分表時,可能有人會認為太陽中那24.85%的氦是太陽內部氫的核聚變所生成的,然而這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實際上,太陽所包含的氦元素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宇宙誕生之初。
  • 微波爐/Wi-Fi/手機輻射致癌?看完無話可說
    日常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關於輻射的江湖傳言也不絕於耳,常見的傳聞有:微波爐輻射致癌、Wi-Fi輻射造成胎兒畸形、手機輻射影響健康,等等。這些輻射時刻存在在我們的身邊,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我們又不可避免的能接觸到。那麼,輻射到底會不會致癌?
  • 真正致癌的水,你在天天喝嗎?
    不過,有種水,喝多了反而會致癌。 說到這兒,大家首先聯想到的估計是隔夜水和千滾水了。然而事實上,真正能致癌的水並不是這兩種,而是明明喝多了會致癌,卻被一致認為好處多多,引得很多人天天都喝的一種水。
  • 水中六價鉻這樣可怕還不檢測嗎?
    不對水中六價鉻進行檢測可以嗎?有關六價鉻帶來的危害!六價鉻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極毒物,皮膚接觸可能導致敏感;很可能會造成遺傳性基因缺陷,對環境有持久危險性。但這些是六價鉻的特性,鉻金屬、三價或四價鉻並不具有這些毒性。
  •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放射性?
    大家經常會聽到說某某東西具有放射性,然後就聯想到「致癌」「危險」等關鍵詞。其實放射性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甚至我們人體都具有放射性!注意輻射大氣層是具有放射性的,這是因為宇宙射線鞋帶的高能粒子或放射能不斷地衝擊導致,所有大氣中的碳都包含一萬億分之一的碳14的一部分,這是碳具有放射性的一種存在形式,也可以被稱作「放射性碳」。
  • 這樣吃了會致癌嗎?今天說清楚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導說,煮雞蛋時如果雞蛋的表皮發綠,就說明雞蛋已經不能再繼續食用了,因為這樣的雞蛋食用後會致癌,還會影響智力、造成貧血、抵抗力下降等問題。通常我們在外購買的煮雞蛋、茶葉蛋等,蛋黃的表皮都是灰綠色,這是怎麼回事呢?
  • 網傳三大「致癌物」,千滾水、隔夜茶、隔夜菜真的致癌嗎?
    相信很多人對某些致癌物品有所了解,例如抽菸被歸咎為肺癌的罪魁禍首,紅肉容易引起直腸癌跟胃癌。而這些之所以會致癌,是因為裡面含有致癌成分,如尼古丁、黃麴黴以及亞硝酸鹽等。除了發黴花生、醃製食品之外,網上很多人也把千滾水、隔夜茶和隔夜菜列為了致癌食品,這到底是真相還是謠言?
  • 給遠古的時鐘上發條:如何融化一種物質重置其放射性時鐘?
    那麼如何融化一顆石頭致其腐蝕的放射性恢復到原來的形態呢?當我們熔化鉛的時候,它不會還原成鈾。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太陽系的相會。難道放射性元素不應該自從它們在遠古超新星中爆炸存在後就已經衰變了80億年,120億年了嗎?在固體狀態下,所有的東西都被很好地鎖定在適當的位置,以致於相對較少的粒子可以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