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到3歲就能數到100,5歲時就能把20以內加減法算明白了,乘法口訣也背的很流利,怎麼上了小學反倒學不會數學了呢?」
閨蜜小佳的兒子是19年上的小學,按她原本的想法,孩子的計算能力已經很好了,上小學應該很輕鬆,可現實卻狠狠給了她「一巴掌」,小佳的兒子算數是沒問題,可一遇到幾何題就懵,怎麼說都不懂。
不僅小佳的兒子,我家孩子上學時,老師也強調過很多遍數學中的幾何題,並且告訴我們:「孩子分不清左右、學不懂幾何、立體感不好,可能是因為空間認知能力不足。」
孩子空間認知能力好壞,上小學後就看出差距
空間認知能力差的孩子,在面對數學問題時通常更依賴於記憶力,所以對於數學中的空間概念常常不能理解。
比如下面的這個第一題,很多孩子因為不能直觀看到第3個圖形中的第4個正方體而漏選,這就是空間認知能力不足的表現。
而空間認知能力好的孩子,在空間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方面都會更具優勢,尤其是在抽象概念的理解方面會明顯優於同齡孩子。
尤其是在邏輯思維方面,空間認知能力好的孩子在思考時各種邏輯、記憶會以空間的形式展現在腦海中,邏輯會更清晰,這種優勢從小學開始會越來越明顯。
培養空間認知能力,需要抓住6歲前的時間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提出:
學前階段的教育最能促進兒童今後空間能力的發展,早期發展的結果不僅僅使人在起跑的第一步處於優勢地位,更會作為一種內在因素影響後續階段學習的選擇性和吸納性,形成一種持續滾雪球式的發展。
也就是說,6歲前的啟蒙對空間認知能力發展有促進作用,這種促進效果帶來的優勢會一直持續並發展。
如何訓練空間認知能力?
1、先認識圖形再培養邏輯
0-3歲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很難理解空間等抽象內容,所以數學啟蒙時只需要了解基本的認識圖形、方向等基礎內容即可。
3-4歲孩子進入邏輯思維敏感期,就可以培養抽象概念,數學啟蒙時也就需要加入更多空間的遊戲或問題了。
2、益智遊戲
很多數學遊戲都是可以訓練空間認知能力的,比如:
在畫面中找圖形:在實際物體的畫面或卡通畫面中找出各種圖形;
找不同:通過對比,兩張相似圖片的不同之處找到一處或幾處不同;
拼圖:可以從兩張拼圖開始,逐漸增多拼圖數,培養聯想、想像、認知等能力;
七巧板:通過7個固定的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形狀,培養想像力、創造力、認知能力以及對圖形的認知能力;
立體圖形的分解、組合:了解圖形的平面與立體關係,培養空間想像力;
迷宮:培養孩子圖形認知能力,空間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