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來自中國學者的評論:《野味消費與2019-nCoV》(Game consumption and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評論認為,中國民間對於食藥同源哲學的痴迷,以及對野生動物具有醫療作用的想像,可能導致自然界中的病毒感染人類。
據之前官方發布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這次疫情可能與部分人進食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有關。但疫情的原罪,就這樣被歸於中醫的傳統經典「藥食同源」理論嗎?國外大牌醫學期刊《柳葉刀》也好,那些吃了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的普通民眾也罷,他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中醫的藥食同源嗎?
一、什麼是藥食同源:
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為藥物,是因為古代醫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結合到食物之中,認為很多食物也具有四性和五味。這一學術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中藥與食物本屬一致,反映出藥食同源的學術思想。古代中醫運用藥食同源理論,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藉助常見的一些食物來作為藥物,給患者醫治病痛,治療疾病,維繫人體健康,而不是追求美味。
二、如今的藥食同源:
如今的藥食同源理論指導下,更多選用的是植物為主的藥材,動物藥佔很小一部分比例。2020年1月2日,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對黨參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這份藥食同源中藥分類名單中包括:2012年公示的86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中藥名單;2014新增15種中藥材物質,以及2018新增9種中藥材物質作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這份官方文件非常詳實的介紹了藥食同源中藥的具體範疇,其中未涉及任何有毒有害藥物和野生保護動物。
李乾構教授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的創始人和名譽主委,在2007年出版了《藥食同源》食物卷和藥物卷,將生活中常用的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和常用藥膳指導,讓如山藥、苦瓜、西紅柿等更貼近生活的藥食同源理論指導日常的營養調護。現代中醫可選擇的藥物更為廣泛,也更加了解動物保護法,絕不會建議大眾去食用野生動物來治療疾病。至於麝香、虎骨一類的中藥,早已退出了中藥材市場,更不會被推薦進入大眾餐桌。
如今的文明程度和經濟水平都大大提高,很多人希望通過增強體質、提升抗病能力去遠離疾病,但這絕不是以誤解食藥同源的理論,去捕捉、購買甚至進食野生動物為目標。文明進步到了今天,還要茹毛飲血而去獵捕野生動物、國家保護動物、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法,卻損害了身體健康為代價嗎?這不可笑嗎?還要用如此愚蠢的方式去誤解中醫幾千年來總結的寶貴醫學理論,豈不是更加可笑?
中醫學是基於古代哲學思想孕育而生的,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歷經幾千前,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是中國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醫學理論體系,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有機結合。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除此之外,中醫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如今的中醫藥已經走向了世界,為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針藥,送去健康。我們有責任讓更多的國人和外國朋友了解中醫的藥食同源理論,用更多的交流代替不必要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