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尷尬和反感的誤譯英文標誌:「殘疾人」成「變形人」!

2020-12-04 帕帕談世界

據報導,北京自去年12月1日以來,北京外交辦公室已經在標誌和通知上審查了200多萬個漢字英文譯文。首都正在準備2022年冬季奧運會,到時需要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們,為了避免在2022年冬季奧運會之前出現尷尬的情況,因此北京公共標誌的英文翻譯也正在被糾正中,加大了修復語言的力度。

這一「矯正運動」正進行的火熱之中,近段時間北京的公共場所和餐館的標誌自2008年奧運會期間又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外國遊客嘲笑社交媒體上笨拙的翻譯,這些很常見的關於提醒通知之類的翻譯也被稱為Chinglish(中式英語)。

某超市標誌上寫著「F ***蔬菜」而不是「幹蔬菜」。

另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翻譯顧問人們「小心翼翼!」 而不是警告:「小心地滑!」。

提醒人們洗手後關掉水龍頭的另一個標誌是:「從一開始就節水」。

與此同時,警告人們關於高壓的安全通知改為「A Nice Electric Shock」。

最讓人嘲諷的便是這一提醒通知,明明想說是殘疾人專用,但是翻譯過勞卻成為「變形的人」

今年3月,政府啟動了一個網站,鼓勵當地人幫助開展活動。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陳明明說:「公共標誌的翻譯不僅有助於外國人,而且其質量也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中外專家和志願者都為北京的中央商務區以及酒店和其他經常光顧的地區提供了掃描標誌。其他公共場所,包括學校和醫院也是這些團隊的目標。

你見過哪些讓人發笑的Chinglish呢,歡迎留言分享!(圖文來源於thesun,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昆明:殘疾人衛生間英文標誌寫成"canji Toilet"
    英文標誌少錯誤多還用「中國式英語」  2008北京奧運會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作為國內重要的旅遊城市,昆明屆時也將迎眾多國際友人。到時,昆明人能不能用正確的英語標誌為外國遊客服務呢?日前,本報開展了為雲南菜取洋菜名的活動,希望幫助外國朋友們輕鬆地品嘗到雲南菜。
  • 英文翻譯啼笑皆非 長三角規範公共場所英文譯寫
    新華網上海8月27日專電(記者潘旭)「殘疾人專用」公廁的英文變成了「變形人專用」(「Special for deformed」),「當心落水」的英文則譯成了「小心地落水」(「Take Care to Fall in Water」)……在上海街頭,有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語」或錯誤英譯。
  • 中國式英文正在改變英語
    中國約有2.5億民眾學習英語,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響力,意味著中國人每天都在製造英文新詞。根據報告,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很久不見」(Long time no see),還有從廣東話吃點心的「飲茶」直譯過來的drinktea等,現已成為標準的英文詞組。更多中式英語還在繼續產生,包括從前就已中英混合的如「苦力」(coolie),「颱風」(typhoon)等。
  • 英語專業也超容易誤譯的詞組詞彙
    【誤譯】肯尼思和路易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嗎? 【原意】肯尼思和路易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嗎? 【說明】a world of意為「大量的」、「極大的」、「無數的」、「無限的」。 a man of a woman 【例句】Angela is a man of a woman.
  • 國產車為啥還用英文標誌?
    買了車之後,尤其是早先市場上汽車都是以合資車為主,大家其實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合資車裡面的一些物理按鍵全部都是英文字母的,從擋杆到空調,再到大燈等等的各種按鍵開關,無一例外都是英文標誌。但也不乏有些人會認為,幹嘛非得用英文字母表示,用中文不是一目了然嗎?因為對於汽車小白來說,有時候還真不知道怎麼操作。當然,有的車企肯定也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我們的國產大佬比亞迪,車內的按鍵就設置成中文的,比亞迪汽車創始人王傳福一直反覆強調,漢字文化是代表了中國的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採用漢字按鍵除了方便車主日常使用方便外,還可以發揚漢字文化。
  • 多處交通標誌英文翻譯有誤,設立標誌部門應儘快更正
    天津市民反映稱,本市一些道路的交通指路標誌上存在英文翻譯錯誤。被訪市民認為,中英文雙語交通指路標誌的管理單位應全面排查道路的交通標誌牌面,以免因翻譯錯誤令人產生誤解。這3塊標誌的牌面上寫的公路客運西站的「西」英文翻譯全被錯寫成「Weast」,而在兩塊標誌的同一牌面上的天津西站的「西」英文翻譯則被錯寫成「Wste」。隨後,記者來到河北區金鐘河大街由西向東方向的車道,在靠近王串場一號路路口看到,懸臂式交通指路標誌上寫的志成橋、民權門橋的兩處「橋」的英文翻譯中「i」和「r」都被顛倒位置,錯拼成「Birdge」。
  • 扒一扒那些科學家論文裡尷尬的英文縮寫
    有時候你會發現,有很多英文縮寫,會有點怪怪的。主要就是如果讀出來的話,有時候會比較尷尬。
  • 《上陽賦》中那些令人尷尬到窒息的槽點
    此劇一經播出,可以用一個詞語「火爆」來形容,當然我說的火爆不是指演得有多好,而是槽點太多,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操作。第一、章子怡飾演的王儇與左小青飾演的謝宛如。其中有一集王儇單騎出城會謇寧王,為城內的守軍爭取一日時間,我真是服了編劇的腦迴路,他或許是想把王儇刻畫成一個有勇有謀的女主,可他為什麼不想想,王儇只是一個嬌生慣養,20歲左右的少女,沒上過戰場,沒打過仗,甚至沒殺過人,她哪裡來的勇氣與智謀?劇中數次提到謇寧王有城府、有韜略,他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嗎?
  • 北京奧運會向公共場所不規範英文標識發出最後通牒
    陳琳一口氣列舉了十多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經典案例。  然而,洋涇浜英語帶給人們的卻遠非一笑而過那麼簡單,有些可謂「導向不正確」。據了解,在北京八達嶺高速路口的一塊指示牌上,「中華民族園」曾被譯作「種族主義者公園」(Racist Park);在上海,「殘疾人專用廁所」被譯成了有貶義色彩的「變形人廁所」(Deformed Man Toilet)。
  • 「戲精寶媽」群裡飈英文,看著都替她覺得尷尬:高級中透露著詭異
    01「戲精」寶媽家長群飆英文,其他家長看到後很無語:不覺得尷尬嗎說到各種各樣的家長群,想必大部分寶爸寶媽們心裡都有許多想「吐槽」的話,網絡上也有許多家長發布的「奇葩」群聊。原本家長們都只是在正常對話,一位寶媽卻突然在群裡用英文發言,沒想到接下來許多家長也開始飆起了英文。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英文對話,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覺得有些尷尬,甚至還覺得這位寶媽有點「戲精」了。「戲精寶媽」群裡飈英文,網友們表示,看著聊天記錄的截圖都替她覺得尷尬,高級中透露著詭異。
  • 專家:「龍」的英文得改!叫loong
    眾所周知,中國神話中的龍和西方傳說中的龍無論在外形還是代表意義上都存在很大區別。因此,有專家提議,對「龍」和「Dragon」之間的漢英互譯規則進行修改。據澎湃新聞報導,民進陝西省委副主委嶽崇在今年兩會期間提議,建議糾正「龍」翻譯錯誤。
  • 約會吃飯太快惹尷尬 吃飯哪些小細節容易讓對方反感?
    「沒想到吃飯太快也會帶來這麼大的尷尬。」最近,吳浩軍被相親對象告知和他一起吃兩頓飯都沒怎麼吃飽,原因竟是他吃飯太快。吃飯太快,相親對象稱跟不上節奏吳浩軍今年27歲,家住九龍坡區和泓四季。今年國慶節期間相親認識了和他同歲的小婷,二人從加微信到現在見了三次面,「前兩次見面感覺都還不錯,但最近的這次見面吃飯時讓我有點尷尬。」
  • 公示語英文標誌糾錯啟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孫錦)2016年公示語英文標誌糾錯啟動啦!由市外辦牽頭,組織中外專家、媒體記者等組成的聯合督查小組昨日赴仙湖植物園和梧桐山森林公園,開始對市、區25個公園的雙語標識進行現場檢查,今年9月底之前相關責任單位將完成對問題標誌的整改。
  • B站最令人反感的彈幕類型,飆髒話還不是最過分的,你想屏蔽哪種
    很多人玩B站的時候都喜歡在彈幕區和up主打招呼,本來是挺和諧的一種娛樂方式,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彈幕區的戾氣越來越重了,現在的彈幕區已經徹底變成了網友們發洩吵架的地方,而最讓人反感的彈幕還是下面這幾種類型。
  • 盤點:B站上最令人反感的5種彈幕,建議屏蔽
    B站上的各種彈幕梗但是,一個彈幕視頻網站,用戶素質再高,低素質或者令人反感的彈幕也還是存在的。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建議直接用「關鍵詞」屏蔽或者舉報,維護良好的彈幕氛圍!這種彈幕有觀眾反感,也有觀眾表示很正常,畢竟某些東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打開一個視頻,滿屏幕的「逝者安息」,就有點令人無語了……有網友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走到某某葬禮上,掀開了棺材板,看了一下然後再蓋回去,嘴裡一直念叨著無意冒犯、逝者安息,這一行為或許本身就會引起他人的不滿。
  •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要符合國外語言習慣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要符合國外語言習慣 2014-07-17 14:25:08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責任編輯:朱峰   公共服務領域的公示語配以英文翻譯堪稱我國一大語言景觀
  • 汽車品牌標誌大全 盤點那些你沒見過的車標...
    汽車品牌標誌大全 盤點那些你沒見過的車標... 汽車除了基本的代步工具功能,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車標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Smart中的S代表了斯沃奇(Swatch),M代表了戴姆勒集團(Mercedes-Benz),而art則是英文中藝術的意思,合起來可以理解為,這部車代表了斯沃奇和戴姆勒合作的藝術,而Smart車名本身在英文中也有聰明伶俐的意思
  • 400條文化術語詮釋與英譯公布 專家:誤譯易引發誤解
    近日,北京晨報記者採訪了「工程」學術委員會的兩位委員——外研社副總編輯、編審章思英和外研社編審嚴學軍。  為何翻?  經典誤譯易引發文化誤解  「要發好中國傳統文化的聲音,怎麼傳達是很重要的方面。」「上帝」和「天」含義如此複雜的一個概念,在大多數的中外譯本中都譯為「God」,而「God」與中國的「上帝」和「天」實在相差很遠。「這幾個術語我們都收錄了,我們根據這幾個術語的歷史語境與語用實際重新進行了詮釋和翻譯。」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收錄的術語中,君子被音譯為Junzi (Man of Virtue),上帝被翻譯成Supreme Ruler/Ruler of Heaven。
  • 中式英語成標準英文 long time no see成英文詞組
    典型的中式英語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成標準英文詞組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當四川人發明了「standing flower」(佔花)後,川式英語也開始不斷出現在川菜菜譜的翻譯中;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語」小組,並吸引了8000多名成員
  • 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英文名字,老外都笑抽了
    隨著美國文化在國際地位的日益升高,人們總愛給自己起一些英文名字比如Michael(麥可)、George(喬治),來彰顯自己的品味,但是英文名字雖然有逼格,如果選不好可就鬧笑話了接受採訪的美國友人Sam說她曾見過很多奇怪的英文名字,比如說:Coffe(咖啡)、Ferrari(法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