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胡冬林_藝文志_中國環境

2021-01-09 中國環境

  ■楊明森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

  已故作家胡冬林,前幾天被追授長白山生態文明建設綠色衛士稱號。他的遺作《山林筆記》今年7月剛剛出版,就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列入2020年月度中國好書榜單。榜單發布者的推薦意見說,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山林生活日誌,這是一部關於大森林、野生動物、山民生活的全景記錄。

  《山林筆記》兩卷3本,洋洋112萬字,寫的是大森林見聞、故事、生活、快樂以及無奈、憤怒。這部沒有任何虛構的日記體散文,被譽為用生命完成的生態文學精品。

  胡冬林已經去世3年了,他的作品、他的故事、他的精神,至今仍然在廣泛傳頌。這與生態文學創作的日漸繁榮有關,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風氣愈加濃厚有關,更因為胡冬林的作品植根大自然而直達人心,因為胡冬林的人品敦厚透明而剛直不阿。胡冬林已經成為生態文學的一面旗幟、一種標誌、一個符號。

  融入大森林的胡冬林

  胡冬林的文學作品,背景是長白山,故事主角則是青羊、狐狸、山貓、青鼬、野鹿、野豬、水獺,蘑菇,以及星鴉等各種野生動植物。甚至連作品的題目,也都直接寫上動植物的名字。其中包括著名的《青羊消息》《狐狸的微笑》《山貓河谷》《黃金鼬》《約會星鴉》《蘑菇課》《青鳥晨歌》《金鹿角》《拍濺》《原始森林手記》以及小說《野豬王》等。

  胡冬林認識長白山的180多種鳥類,220多種植物,七八十種蘑菇,30多種野生動物。在胡冬林看來,準確地叫出名字,還只能算點頭之交;真正的認識,是知道這些生靈的故事,理解它們的語言和喜怒哀樂,甚至與之有互動。

  為了認識和書寫大森林,他從長春搬到長白山裡,住了5年半。加上前前後後的短期居住,他在長白山住了8年以上。胡冬林進山,不是去體驗生活,而是去生活。他選擇山居,與其說是為了創作,不如說是尋找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搞清楚一頭熊的生活軌跡,他可以追蹤一整天甚至幾天。為了研究蘑菇生長的奧秘,了解那些圍繞著蘑菇發生的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的生動故事,他可以連續多日進山觀察。3年之後,終於寫出5萬字的散文《蘑菇課》。而散文《約會星鴉》裡的觀察與體驗,則整整用了5年。

  與野生動物心靈相通的胡冬林

  胡冬林的作品,第一人稱居多,這樣可以更真實、更直接地表達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在胡冬林筆下,大森林的動物和植物與人一樣,是有感情的。

  《青羊消息》有一段非常生動的描寫:

  爬下崖臺時我回頭看了最後一眼,發現那團濃青中有個東西一動,那是一隻一歲大的羊羔,正用溼漉漉的大眼睛望著我。

  草食動物都有一雙仿佛總在流淚的雙眼。

  他在另一篇日記中寫道,2011年一家慈善機構在長白山西坡放生六百頭梅花鹿,其中1/5乞食時被居民打死,餘下的勉強度過夏秋,入冬後依偎取暖,在最冷的黎明前倒下,在幾個山坡陽面東一堆西一堆分布,屍體的頭頸部都朝向東南方——太陽升起的方向,它們至死都渴望陽光的溫暖。

  胡冬林曾經在密林深處發現被毒餌誘殺的5隻黑熊屍體,熊掌和熊膽都被取走,現場慘不忍睹。其中有一隻母熊和3隻幼崽全家慘遭滅門,另外還有一隻棕熊。

  當天晚上,胡冬林一口飯也吃不下。入夜,他走出門去,遙望著5隻熊慘死的方向,已然淚落潸潸。

  每當描寫這些場景,胡冬林都感覺到痛心疾首。

  隻身進入大森林,胡冬林卻從來不帶刀,對自己的動物和植物朋友,不能傷害。他唯一的防身工具,是防暴催淚噴射器,萬一遇到熊的襲擊,最多讓對方麻醉一會兒,不會受傷。

  以自然映照人性美的胡冬林

  胡冬林寫作的目光,始終集中於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正如評論家所指出,胡冬林作品的關切點並沒有離開人。他雖然遠離人群,卻深入人心,洞察人性。胡冬林說,我們人只是地上的人,魚是水裡的人,鷹是天上的人,熊是山裡的人。他是在自然與動物那裡,尋找人類應該具有的生活和未來。

  胡冬林反對那種文學只能寫人的極端觀點,而堅守文學必然指向人性的基本規律。中國好書榜單關於《山林筆記》的推薦意見說,胡冬林作品從大自然的勃勃生機中,反觀人的生命之美,由自然之壯美映照人性之純真。生態文學仍然是文學,其審美、教育、認識等基本功能並沒有改變。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是古老的三大哲學問題。文學可以也應該觀照和解讀這三大問題,但不必也不可能將其嚴格分開。現代社會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質是人與人的關係。如同戰爭、災難能夠考驗人性一樣,人性中的真偽、善惡、美醜,在使用自然資源的利益爭奪中越來越充分地表現出來。人對動物的態度,是一面鏡子,折射了人與人的關係。從社會的大尺度來看,人怎麼對動物,就怎麼對人。

  而胡冬林最擔憂的,恰恰是人性墮落。他說,動物之殤,其實是人性之殤。

  作為戰士的胡冬林

  胡冬林不僅僅是生態文學作家,更是堅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者。研究胡冬林的作品,一定要同時研究胡冬林的行為。否則,就可能把胡冬林讀淺了,讀窄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創作是他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方式。他說,生態作家要以身作則,一方面是作家,一方面是戰士,不僅僅依靠文字,也要身體力行去守護一方水土,守護生態環境。胡冬林在長白山生活的幾年,不僅一直在寫作,而且始終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直接對戰。他的對手,往往是兇險的,或者是非常強大的。

  2011年初冬,胡冬林到北京參加中國作協代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我去駐地看他。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剛剛寒暄兩句,他就話鋒一轉,氣憤地講起長白山保護區裡的違建別墅和高爾夫球場。

  他推挪著面前茶几上的幾個杯子,演示別墅區和高爾夫球場的具體位置,說著說著,那個略帶沙啞的聲音就有些激動。

  他調查好久了,已經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舉報,而且是實名。他知道開發商背景強大,知道各種關係錯綜複雜,但他不怕。

  2017年底,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之後,吉林省對長白山高爾夫球場和違建別墅全部拆除整改。

  無論胡冬林是不是第一個舉報者,恢復了生態的大森林都一定會記著他。違建別墅和高爾夫球場被拆除的那一刻,魂歸大森林的胡冬林,應該是欣慰的。

  鬥智鬥勇的胡冬林

  胡冬林在長白山有很多朋友,和他們一起進山採蘑菇,一起在小飯館吃飯,聽他們講大森林的故事。朋友是朋友,關鍵時候,胡冬林翻臉不認人。那年冬天,有人在山裡發現熊的足跡。有兩個盜獵者得知消息,立刻開始尋找。胡冬林和這兩個人是朋友,就說要採風,跟著他們進了山。

  山上的雪很大,幾個人走了很久,終於找到了這隻熊蹲倉的大樹洞。蹲倉,就是冬眠。熊冬眠的地方,包括樹倉、土倉和石倉。其中樹倉,即樹洞最多。而獵殺冬眠的熊,叫作掏倉。

  兩個盜獵者當即端起隨身帶著的扎槍,向著樹洞刺去。胡冬林猛然衝上去,死死地攥住一人的槍桿。扎槍,就是梭鏢。

  由於事出突然,盜獵者嚇了一跳。胡冬林說,他看見那人的眼睛裡充滿了血紅的憤怒。

  胡冬林對兩個盜獵者說,你們這樣刺殺,可能掏倉不成反而驚動了獵物。熊一旦衝出來,將會拼死反撲。盜獵者想了想,也有道理,就決定改用「堵杖」。

  所謂「堵杖」,就是先用木頭把樹洞口堵住,再用扎槍刺殺,這樣熊就跳不出來了。盜獵者開始四處尋找可用的木頭,胡冬林點燃一根煙,一邊抽著一邊幫著找木頭。過了一會兒,胡冬林建議說,天色已晚,為了安全,不如明早再來。盜獵者說也對。於是,三個人開始下山。

  盜獵者沒有想到,胡冬林剛才趁他們不注意,已經悄悄地把菸頭塞進大樹下面的洞口。熊的嗅覺靈敏且非常討厭煙味。熊冬眠,並不像蛇和青蛙那樣深度睡眠,而是一種靜靜的「假睡」,只要有異常氣味就會慢慢醒來,逃離險境,並且不再回到這個樹洞。

  當天晚上,山裡下了雪。胡冬林知道,那隻熊已經逃離,新雪正好可以掩蓋它的蹤跡。

  也許是緣分吧,後來胡冬林多次見過這隻熊。據他觀察,這隻母熊應該已經產了3隻小熊。

  由於經常舉報盜獵行為,有人聲稱要花十萬元「辦」了胡冬林。打匿名恐嚇電話以及讓人傳話捎信的,接連不斷。胡冬林說,這種事不是遇到一次兩次了,我一個快60歲的人,有什麼好怕的。

  2017年春天,冬林突發疾病,不幸去世。

  這一天,是5月4日。

  而十年前的這一天,2007年5月4日,冬林從長春搬到長白山,開始山居生活。

  難道胡冬林與長白山前世有約嗎?

  幾年前,冬林跟我們說起長白山,想像著滿族先祖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意氣風發的樣子,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仰天長嘯。如今,冬林真的全身心地擁抱長白了。

  長白不老,冬林猶在。

相關焦點

  • 胡冬林:半個寫作者半個森林人
    前言:5月4日上午,吉林省作家協會第八屆主席團副主席、國內自然文學的重要作家胡冬林因病去世。胡冬林生前著有《拍濺》《蘑菇課》《原始森林手記》《狐狸的微笑》等優秀作品。不久前,新華社記者曾對他進行專訪。現將此文轉發,以紀念胡冬林先生。
  • 長白山下,他書寫中國版「瓦爾登湖」
    ▲胡冬林在長白山原始森林中發現一大片榛蘑 。胡夏林供圖▲長白山池北區的二道白河鎮。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長慶攝▲2007年6月,胡冬林在長白山原始森林中的「寫字檯」記錄森林筆記.。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周長慶)1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長白山下,他書寫中國版「瓦爾登湖」》的記者訪談。
  • 談談《野有蔓草》_藝文志_中國環境
    」我們中華民族詩歌的源頭,其意蘊是很豐厚的,不可以簡單讀一下就放下,例如這裡歌唱晨露,還用了「比」的手法,把晨露的晶瑩透亮比作了主人公姑娘的眼睛。因為,只用「清揚婉兮」「婉如清揚」還不夠,必須又不動聲色地搬來晨露以壯生氣。  說女子的美,先從眼睛上著手,這是智者,在中國文學裡一溯其源,也是要追到《詩經》 。「婉如」 ,這個詞實在好,好在一個雅正。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該書全景式地解密了英德紅茶是如何重組世界紅茶版圖的,講述了英德紅茶最重要的生產企業——紅旗茶廠艱苦創業、奮勇爭先的光輝歷程,同時也透露了中國英德紅茶科創小鎮對英德紅茶未來發展的宏偉擘畫。現刊發該書序言如下,以饗讀者——一品「紅旗」茶,慢「讀」南中國文|李宜航一片小小的茶葉,是茶葉。在英德,一片小小的紅茶茶葉,也是茶葉。
  •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51-Where is everybody?大家都去哪裡了?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2-流媒體線上的拳擊賽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3-關於俄克拉何馬城的故事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4-如何判定科研結果能否被複製?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5-寶馬車在韓國,問題多多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6-耐克的爭議廣告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7-全球手機供貨鏈需要改善    品讀外刊 | 經濟學人28-巴西博物館大火 Calamity foretold    品讀外刊
  • 頂花_藝文志_中國環境
  • 池杉湖_藝文志_中國環境
  • 把語文課搬到永慶坊 品讀行家國情懷教學顯自信
    原來,這群羊城少年是羊城晚報學生記者、品讀行學員、沙面小學的學生,他們在獨具嶺南特色的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成功進行了一場「廣州好」詩詞快閃活動,致敬廣州解放70周年。文化自信「廣州不止有小蠻腰,粵味濃的永慶坊、陳家祠等才是廣州文化之根」這是廣州本土教育機構品讀行首次把課堂搬到永慶坊,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粵滋粵味。「雖然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多次講過廣州印象、廣州文化,但在永慶坊上課,感覺完全不一樣,學生們更加切身地體驗到了廣州的美,更增強了中國文化的自信。」
  • 隨筆:在「決心」號品讀美麗輝長巖
    新華社「決心」號1月24日電  隨筆:在「決心」號品讀美麗輝長巖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在「決心」號大洋鑽探船上,一管管來自海底的巖石標本是科學家眼裡的寶貝。巖石是一定地質作用的產物,形成和穩定於一定的地質環境。每當地質環境改變,巖石也隨之改變。科學家通過深入解讀巖石這本「地球古籍」,就可以窺探到地球發展和演化過程的「蛛絲馬跡」。  對於外行人來說,儘管完全看不懂顯微鏡下的輝長巖薄片,但如果將色彩繽紛的照片,上下前後、顛來倒去地仔細品讀,常常會從雜亂無章的影像中,品讀出幾分神似的圖畫,從藝術的角度體驗輝長巖的「科學之美」。
  • 聽院士講臭氧汙染_藝文志_中國環境
    2017年7月17日,由上海市環境保護局主辦,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等專家,在上海科學會堂國際會議廳舉辦了就圍繞臭氧光化學汙染和大氣汙染防治為主題的專題學術報告會。  主講人張遠航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大氣環境化學,主持展開了系列大型區域空氣品質綜合觀測實驗,擔任863重大項目、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和環保部「情節空氣研究計劃」技術副總師,發表SCI論文180餘篇,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郭傳璋 黃山雲海 《品畫》 清 袁枚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 晚明以來士人心靈藝文志
    《陶庵夢憶》在前,《紅樓夢》在後,張公子的痴狂啟示了賈寶玉的叛逆,又無可奈何輪迴為世俗觀念中的痴癲,最終被逼向出世;而曹雪芹的痛惜與悲憫,則在緬懷張岱那一時代的華彩中萃取並挽留了中國古典風範。一部偉大的作品,必有詩性和人性打底子,表現苦澀的時代之狂。
  • 動物為何不迷路_藝文志_中國環境
    所謂燈塔是一個抽象和比喻的說法,指動物利用所有環境和標記來辨別方向,如河水與海水的區別、潮汐的方向、光線的強弱,再結合大腦對磁場的感應等來導航。  剛孵化出來的小海龜就是綜合運用「燈塔」辨別方向的典範。為了避免天敵的加害,小海龜孵出後必須馬上遊進大海。剛開始,它們是以光線來辨別海面和海岸的,通過比較,只要海岸上沒有燈光,光線明亮處一定是大海。
  • 品讀·原創|與防震有關的記憶
    作者:海潮來源:《品讀》2020年第8期偶爾聽聞某地發生地震的消息,都會想起多年前,我那整個的少年時期。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家隸屬的山東臨沂,傳聞是當年一個地質學家預測的重大「震區」之一。所以從我記事起,家裡就開始防震。那時候防震只有一個辦法,在自家院裡搭建防震棚。
  •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
    ●品讀人生花言花語劉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迄今已逾三千年歷史,沈復在《浮生六記》裡,深情而又生動地記載了與妻子劉?花插花之樂。
  • 品讀|母親的心跳聲,是孩子的搖籃曲
    作者:小榭飛花 來源:《品讀 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位和孩子相依為命的單身母親,她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睡眠障礙症。
  • 點讀閃譯 小米有品上架英語閱讀伴侶
    日前,一年一度的有品米粉節已經進入到了最後的返場期。米粉節期間,小米有品也堅持了每日眾籌的頻率。4月11日,小米有品就眾籌了一款lighten AI英語閱讀伴侶,0延遲快速翻譯、AI智能交互,售價3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