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1+2、萬籟鳴孫悟空、張樂平三毛,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墓!

2020-12-04 墓碑廠家凱瑞石業

墓碑,是紀念逝者的文化載體。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墓碑的藝術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墓碑融入了更多的創意元素和藝術設計,來突顯墓主人的個人喜好和人生經歷,以達到紀念緬懷的文化意義。其中,有些名人,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十分有意義的貢獻,他們的人生成就獨一無二。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將他們的人生成就融入墓碑設計當中,使他們的名字和貢獻能夠得到後人的銘記。

接下來,小編帶大家探訪幾個中國獨一無二的名義藝術墓碑!

1、數學家陳景潤墓

陳景潤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家,曾先後在廈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任職。在數學方面,陳景潤有著無與倫比的執著和喜愛,他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因此,他刻苦專研數學,成為了當時有名的「數學怪人」。

努力終會有收穫,陳景潤的數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論文《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受到了世界數學界和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讚。該論證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而陳景潤的墓碑上,由兩個大理石鑄成的數字:白色的「1」和紅色的「2」,正是象徵了陳景潤的「1+2」數學理論,紀念陳景潤為數學研究作出的重大貢獻。陳景潤的墓碑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墓碑!

2、中國動畫事業創始人萬籟鳴墓

萬籟鳴,是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世界著名動畫電影導演,一直致力於探索以中國畫形式製作動畫片,是我國早期美術片的開拓者之一。他在1925年和弟弟萬古蟾攝製了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 是中國動畫片的雛形;在1941年導演了動畫片《鐵扇公主》,是我國也是亞洲第一部有聲動畫長片。

1965年,萬籟鳴導演了動畫電影《大鬧天宮》,是中國國產動畫的裡程碑。該影片以精巧細膩的藝術風格和極具民族氣息的藝術設計,塑造了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一經問世,便引起世界轟動,獲得了國內外無數最佳動畫電影的獎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力。萬籟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動畫電影之父」。

他的墓碑以電影膠片為造型,墓碑上雕刻了孫悟空受一手持金箍棒一手託蟠桃的雕塑,是為了紀念萬籟鳴創造出《大鬧天宮》的成就,紀念其在中國動畫事業上做出的偉大貢獻。

3、「三毛之父」張樂平墓

說起張樂平,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說起《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形象,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記憶力,幾乎婦孺皆知。而張樂平正是漫畫《三毛流浪記》的原創作者,也是臺灣筆名「三毛」的女作家陳平的乾爹,因而被稱為「三毛之父」。

張樂平是中國當地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在1947年連載了漫畫《三毛流浪記》是一部揭露舊社會矛盾和不合理社會制度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該作品先後被翻譯成英、法、德等多個國家版本,受到世界矚目。並在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動畫片,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時光。

在他的墓碑上,雕刻著張樂平拿著畫筆,託腮懷抱著小三毛的塑像,小三毛好像張樂平真正的孩子一樣,陪伴他的靈魂安息在綠蔭草地下。

探訪這些藝術墓碑,墓主人獨一無二的人生成就仿佛躍然眼前,讓人不得不對他們的豐功偉績肅然起敬!

相關焦點

  • 一邊是傳統一邊是摩登,三毛沉醉在澱山湖畔江南古鎮,流連忘返 |...
    孫紹波畫(三毛形象由張樂平家人授權)   「小橋、流水、人家」,早就聽說千年古鎮朱家角的名聲,三毛今天終於來到澱山湖之濱的這座江南古鎮。 三毛 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 《三毛流浪記》誕生於解放前夕的舊上海,三毛之父張樂平與新民晚報也有著不解之緣。
  • 《天天打雪仗》孫悟空屬性特點分析 孫悟空怎麼玩
    導 讀 天天打雪仗孫悟空厲不厲害?休想瞞過俺老孫的火眼金睛。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哥德巴赫是俄羅斯著名的數學家,1690年出生於俄羅斯加裡寧格勒,哥德巴赫生前與大數學家歐拉交往甚密,1742年哥德巴赫寫了一封信給歐拉想請教這個偉大科學家一個問題:證明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當時哥德巴赫自己想了很久始終無法去證明這個數學問題,不得不求助於歐拉,可是歐拉看了這個問題之後用了後半生去證明,依然無法得出答案,這個連歐拉都解答不了的數學難題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當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相遇,是1+1>2,還是1+1<2?
    陳景潤和北京四中都很有名氣。在北京,提起北京四中當中無人不知,在廣大家長心中,它是與人大附中相提並論的頂級存在,每一個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北京四中為榮。北京四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當時叫「順天中學堂」。歷經百年滄桑,北京四中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新的輝煌。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的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在用篩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中陳景潤證明了大偶數可以表示為1個質數和不超過2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即1+2,這是距離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果。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1+2其實是一種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任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和最多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的和。如果想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麼證明1+2是一步步逼近終極答案的最後一步。陳景潤很多人一看到這個1+2就會非常疑惑,怎麼1+2還需要證明?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它是由德國著名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Goldbach C)在1742年提出的,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而當今數學界約定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所以最初的猜想就變成了以下這樣的陳述: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著名女作家三毛葬於臺灣,遺物焚燒於甘肅敦煌月牙泉旁
    三毛,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祖籍浙江定海,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48歲。三毛給人們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背影》《傾城》《萬水千山走遍》等經典文學作品。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而哥德巴赫於1974年提出這一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簡化模型就是2=1+1,但他自己無法證明,於是求助18世紀最傑出也是最痴迷難題的數學家歐拉,直到去世也沒有多少進展,實在是遺憾。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