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醫學博士 一面研究器官移植一面做特種材料筷子

2021-01-15 四川在線

  剛剛過去的「雙12」,魏亮和團隊研發的「嗨米」筷在網絡購物平臺上市了。而這距離魏亮創辦的成都嗨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還不到半年。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史丹福大學海歸醫學博士,魏亮的「本職」工作,其實是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的醫學科研人員。醫學博士,為什麼會做起筷子生意?

  一個醫學博士

  研究筷子傳遞健康理念

  魏亮是西安人,今年36歲,本科和碩士就讀於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別學習生物技術和微生物相關專業。在川大華西臨床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他跨專業研究器官移植免疫學。博士畢業後,魏亮先到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工作,2014年回國,任職於四川省一家三甲醫院的器官移植研究所。

  魏亮所在的醫院科研團隊,主要參與研究的方向是目前國際最前沿的技術之一——異種器官移植和誘導特異性免疫耐受。魏亮說,如今,器官移植面臨的最大困境,一是供器官不足,二是無法避免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帶來的副作用。

  儘管並非臨床醫生,但魏亮一直在思考,器官移植也好,癌症治療也罷,通過先進的醫療技術,確實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患者仍要經歷很大痛苦,而巨大的醫療費用,對普通家庭來說更是一種沉重負擔。

  目光能不能往前移?在病人生病之前。這就是為什麼,魏亮和合作夥伴研發的第一個作品就是筷子。

  魏亮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別小看這兩根「棍子」,通過測算,人的一生中,嘴巴與筷子的「親密接觸」大約500萬次。筷子的原材料最常用的是竹子木頭,它們有著天然的孔隙,水分和使用後殘留的食物殘渣易附著在空隙中,容易滋生黃麴黴和寄生麴黴,而這兩種黴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就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之一——黃麴黴素。

  而塑料材質的筷子會添加色素,遇到高溫存在釋放有毒物質的風險。不鏽鋼、合金類的筷子,重量大,且溫度傳導快,體驗感不好。

  一群專家

  用航空類材料做筷子

  那應該用什麼材料來做筷子?魏亮和合作夥伴的創意碰撞,緣於四川省一群專業高端人才的相識。「嗨米」的核心研發人員,由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蓉漂計劃專家,高新區金熊貓人才、教授、學者等組成。

  魏亮還是四川省千人計劃青年委員會主任,嗨米的首席技術官姜希猛是一位材料學博士,也是四川省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魏亮說,合作夥伴所在的高新材料行業,熟知PAS類(PPS、PPSS、PASK等)特種材料,這是一種具有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高電性能、自阻燃等諸多優異性能的特種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汽車、醫療等領域。同時,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使用這種材料製作安全的餐具。這種材料做出的筷子,耐高溫、耐酸鹼、不生黴、不釋放有害物質,「耐高溫280℃,在微波爐裡都不會變形。」

  在展示臺,記者體驗了「嗨米」筷,筷子呈米白色,重量較輕,手感與普通木筷差不多。在網絡購物平臺,「嗨米」筷兩雙裝、三雙裝的定價為38元、49元,而一盒六雙的定價為98元。魏亮介紹,剛上線產品就賣光了,還有禮品版的都在排隊等,客戶多是節前送禮。

  為什麼要給公司和筷子起名「嗨米」?魏亮解釋說,一方面,「HIME」就像是每天和自己快樂地打招呼;同時,「HIME」來自「健康智慧化管理理念」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希望傳遞一種健康意識的理念。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當器官捐獻志願者成為潛在捐獻人後,OPO負責組織醫學專家對捐獻者進行醫學評估,與家屬籤訂合法文件,將相關信息錄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並由該系統按照等待者病情嚴重程度等相關信息,進行自動分配和獲取器官。   OPO是公民自願捐獻器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意味著從2015年起,沒有OPO,就沒有器官移植。
  • 澳器官移植問題專家揭批「法輪功」器官活摘謠言
    坎貝爾·弗雷澤(Campbell Fraser)博士,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知名器官移植問題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跨國人體器官販賣,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國衛生官員、非營利組織以及執法部門合作打擊人體器官非法交易。
  •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2019醫學倫理學案例分析:器官移植 例題: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最突出的問題是供體來源。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學者提出建議:鑑於目前我國計劃生育中有大月份引產的胎兒,與其讓他(她)自然死亡,不如留做器官移植(特別是腎移植)的供體;有的學者指出此舉不人道,應持慎重態度。於是,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那麼,你的看法?
  • 這些小豬有望為人類提供移植器官!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進展今日發表
    今日,《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來自杭州啟函生物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為了緩解這個問題,異種移植長久以來被寄予厚望,也就是用其他動物的器官來取代人體器官。而豬的心臟、腎、肝等器官與人體器官大小相似,組織學、生理學等特徵也相近,因此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十分適合提供異種器官的動物。
  • 雲南農大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又獲重要研究成果
    2020年9月21日,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團隊與啟函生物楊璐菡博士合作的「Pig 3.0」科研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培育出了一種特別的豬,具有13個獨立的基因修飾,修改了豬與人之間免疫和凝血方面的不兼容性,並完全消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同時,這個基因工程豬和它的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實驗成功地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
  • 挺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中國器官移植因他走向臨床應用
    用130條狗的實驗打開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大門;建立新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實施亞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術;培養中國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面對無數的「首次」「第一」,這位醫齡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微笑著說:「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願不負國家培養。」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然而,每年能夠用於移植的器官數量非常有限,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僅有3萬多例。據估計,在2016年,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上世紀90年代,醫學研究者們曾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 「二師兄」身上長出人類器官?異種器官移植技術正在路上
    《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新近發表了這一成果。這種基因工程豬及其器官都具有正常的生理特徵、生育能力以及轉基因向下一代傳遞的能力。研究還解決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和增強異種器官免疫相容性兩大異種移植安全性難題,距離實現「人人用得上」異種器官移植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 器官移植《異種克隆計劃》前瞻[多圖]
    Walter West)指出,每天全世界大約有350個病人在等待移植器官的過程中死亡,他還強調,目前的情形急需增加器官捐贈者,要實現這樣的教育政策需要政府、各個大學和醫學實驗室的共同努力,他在講話結束時指出,許多國家(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一樣)有關於器官捐贈的法規已經過時,最為非常重要的器官捐贈法規需要重新的修改和立法。
  • 「八戒」跨界出道!研究者表示:未來將在豬的身上培育人體器官
    說起來,人類第一次進行異種器官移植手術,是在17世紀中期,當時一名俄羅斯士兵的頭骨修復手術中,被移植了一塊狗的頭骨。進入到20世紀,人類的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全面展開,1905年,一名法國兒童成為了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第一人。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起初他被安排做食道研究,但他很快被隔壁李拉海實驗室的心肺旁路機吸引了。他向當時的外科主任萬根斯汀申請轉到心臟外科研究,並成功在兩年之內完成了原本需要六年的完整醫學訓練,包括掌握兩門外語、兩年的臨床訓練以及做實驗和寫畢業論文。1957年,巴納德回到南非,帶著一臺萬根斯汀送他的德沃爾-李拉海氣泡氧合器。他迅速組建了一支心臟外科隊伍,並用這臺機器做了一些手術。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臨床治療中,我國每年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但捐獻的器官只有1.7萬餘個,只有不到6%的人能實現移植,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至少可以回去當醫生」黃潔夫也是一位器官移植手術的主刀醫生。到現在,黃潔夫都記得1994年他人生中第一次做器官移植手術時的情形。「器官移植分兩個組,一個供體組,一個受體組,受體組就是把器官接上去,供體組是把器官拿出來。」黃潔夫說,那一次,自己是受體組的,但也親眼見到供體組的工作。
  • 培育出一種特別的豬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
    本報訊(記者 陳怡希) 9月21日,雲南農業大學魏紅江教授團隊與啟函生物楊璐菡博士合作的「豬3.0」科研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發表,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Lutolf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BATE,該方法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腸管結構、分支血管系統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器官移植的難點與亮點
    &ltb&gt兩大難題&lt/b&gt    儘管器官移植為挽救人們的生命居功至高,但細究起來它的發展也有裹足不前的成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供體器官供不應求,二是器官移植後,受者機體對異體器官的免疫排異。    供體器官的供不應求是因為需要和要求做器官移植的病人太多,但合適的供體器官太少,因為很多人死後都不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
  • 羊身上"長出"人器官?器官移植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美國,超過11.4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都有2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為了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研究人員正努力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按需培養器官,以消除尋找完美匹配供體的需求。但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符合人體尺寸的替代器官仍然需要幾十年時間。
  • 最新的老鼠實驗將解決人類器官移植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老鼠體內培育出了小鼠腎臟,這可能會使人類在解決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更進一步。愛知國家生理科學研究所的首席作者Teppee Goto博士解釋說:「我們以前使用囊胚互補技術在缺失器官的突變小鼠中產生大鼠胰腺。因此,我們決定研究這種方法是否可以用於產生功能性腎臟,由於供體需求高,這種方法在再生醫學中將有更大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