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pulldown操作流程

2021-01-14 體外診斷POCT論壇

GST pull-down實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

其基本原理是將靶蛋白-GST(Glutathione-S-transferase穀胱苷肽巰基轉移酶)融合蛋白親和固化在穀胱甘肽標記的磁珠上,作為與目的蛋白親和的支撐物,充當一種「誘餌蛋白」,目的蛋白溶液與之孵育,可從中捕獲與之相互作用的「捕獲蛋白」(目的蛋白),洗脫結合物後通過SDS-PAGE電泳分析,從而證實兩種蛋白間的相互作用或篩選相應的目的蛋白,「誘餌蛋白」和「捕獲蛋白」均可通過細胞裂解物、純化的蛋白、表達系統以及體外轉錄翻譯系統等方法獲得。此方法簡單易行,操作方便。


GST-pulldown操作原理


利用重組技術將探針蛋白與GST(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融合,融合蛋白通過GST與固相化在載體上的GTH(Glutathione)親和結合。因此,當與融合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通過層析柱時或與此固相複合物混合時就可被吸附而分離。


GST-pulldown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構建帶有GST標籤的原核表達載體;②通過原核表達系統表達帶有GST標籤的融合蛋白;③利用GST親和純化柱進行蛋白純化獲得高純度的融合蛋白,再利用GST親和純化柱進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檢測。


GST-pulldown實驗材料


探針蛋白 原核蛋白 細胞蛋白 組織蛋白提取物

試劑、試劑盒

NaCl KCl Na2HPO4 KH2PO4 Triton-100 IPTG PMSF(苯甲基磺醯氟) Cocktaier Immobilized Glutathione 無水乙醇

儀器、耗材

定容瓶 錐形瓶 高速離心機 低溫冰箱 超聲儀 EP管 層析櫃


GST-pulldown實驗步驟

試劑:

細胞蛋白裂解液,洗脫液:

PBS及PBS+1%Triton-100 PBS (1L)

NaCl:8g KCl: 0.2g

Na2HPO4:1.44g

KH2PO4:  0.24g

加入800ml蒸餾水,用HCl調節溶液的pH值至7.4,最後加蒸餾水定容至1L即可,高溫高壓滅菌,4℃保存備用。

PMSF(苯甲基磺醯氟) MW:174.19 工作濃度0.1-1mM,這裡使用1mM,儲存濃度100mM,將0.174g PMSF溶於10ml無水乙醇混勻即可。保持於-20℃或者4℃。


(以下流程僅供研究已知原核蛋白A和真核過表達蛋白B相互作用)

1、原核融合蛋白A的獲得

(1)將編碼蛋白A與GST的重組質粒化轉BL21(DE3)菌株

(2)挑取單個克隆到含有5mlLB(+100ug/mlAmp)的10ml試管裡,37℃培養過夜

(3)將培養菌液轉移到含有500ml LB(+100ug/mlAmp)的1L錐形瓶中,37℃,225rpm培養至OD600≈1.0-1.5左右,加入適當濃度的IPTG,在適當溫度下培養適當時間(誘導條件需要根據不同的蛋白做調整),6000g,10分鐘,4℃離心收集細菌,去盡上清,將菌體至於-20℃放置O/N

(4)室溫凍融菌體,馬上置於冰上,每500ml培養液加入10-20ml細菌裂解液(PBS+1%Triton-100+PMSF),吹打混勻

(5)冰上超聲破碎,開2秒,停9秒,總40-60分鐘。至裂解液充分清涼

(6)11000rpm,15分鐘,4℃離心分離上清, -80℃保存備用


2、真核融合蛋白B的獲得:將編碼B蛋白的鹼基序列克隆到編碼標籤蛋白(如HA,或者myc)的真核表達載體上,進行細胞轉染。


3、48小時後,取適量融合蛋白GST-A冰上凍融


4、取50-70ulGST-Beads(Immobilized Glutathione)到EP管中,用800ul PBS+1%Triton-100潤洗一次,將凍融融合蛋白GST-A與之混勻,4℃層析櫃旋轉結合1小時。


5、PBS+1%Triton-100洗3次,PBS洗3次。留取20ul( PBS+Beads)作Offer。


6、同時,裂解真核融合蛋白B,去盡培養基,用PBS(RT)洗一次,加入300ul裂解液(以6well為例,PBS+1%Triton-100+ Cocktaier),4℃放置30分鐘。


7、吹打收集至1.5mlEP管,超聲破碎。13000rpm,15分鐘,4℃離心取上清。


8、BCA蛋白定量(optional)留取20ul做Offer,其餘樣品加入到已純化蛋白的EP管中,用PBS補足液體到600ul左右,以便蛋白之間能充分結合!4℃旋轉結合O/N9:PBS+1%Triton-100洗3次,PBS洗3次。


9、40ul 5×loading buffer溶解beads上的蛋白,煮沸3分鐘,高速離心,Run –SDS PAGE做Western Blot檢測。用HA或者myc Blot。


GST-pulldown注意事項


內源性蛋白的幹擾使得實驗出現的假陽性結果較多:

(1)高純度的GST融合蛋白能夠減少實驗的假陽性。由於高純度的融合蛋白能減少實驗結果的假陽性,因此獲得高純度的融合蛋白對於GST-pull down 實驗結果 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融合蛋白原有的生物學活性,一般在獲取融合蛋白時傾向於可溶性融合蛋白,因此獲得高純度的可溶性蛋白很關鍵。對於可溶性蛋白的獲得條件主要有①載體的選擇。②可溶性蛋白表達條件的選擇,③誘導溫度,④誘導時間,⑤誘導物的濃度,能夠不被細胞代謝而且具有穩定的濃度。


(2)GST標籤雖然不會對下遊蛋白的摺疊和功能造成影響,促進重組蛋白的可溶性表達,但是GST標籤可能會影響蛋白的正確摺疊,因此對融合蛋白進行質量控制,會使實驗結果更加可靠。


(3)在實驗中,有時會加入核酸酶來消除可能橋接到蛋白上的DNA和RNA,也有可能會導致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GST-pulldown其他


1. 常用的pull down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帶組氨酸標籤的親和純化柱進行的,另一種是用穀胱甘肽琉基轉移酶標籤的親和純化柱進行的。


2. GST-pull down技術主要在體外驗證兩種蛋白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其用途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證明兩種已知蛋白質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二是用於尋找能與已知蛋白質發生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

相關焦點

  • GST pull-down實驗
    pull-down實驗原理pull-down技術是將"誘餌"蛋白與一種易於純化的配體標籤
  • 蛋白互作專題GST pull-down
    蛋白互作專題GST pull-down蛋白功能已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之一,蛋白間相互作用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相互作用的蛋白之間通過形成複雜的功能性複合體,參與細胞內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從而調控細胞及個體的生命活動。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 GST pull down
    GST pull down實驗原理和流程利用重組技術將誘餌蛋白與GST(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融合,融合蛋白通過GST與固相化在磁珠上的GTH(Glutathione)親和結合
  • GST pulldown實驗——從一竅不通到略知一二
    GST pulldown實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靶蛋白-GST融合蛋白親和固化在穀胱甘肽親和樹脂上
  • GST pull-down 和Co-IP的形象關係解釋
    GST pull-down和CoIPGST pull-down實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此方法簡單易行,操作方便。GST:穀胱甘肽巰基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 pull down 和 Coimmunoprecipitation關係問題啥叫GST pull down , Coimmunoprecipitation呢? 學過生物的地球人都知道. 這是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兩種方法.
  • 適合您的實驗——GST pulldown,請到碗裡來
    GST:穀胱甘肽巰基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H作為GST的底物與其結合。如果有純化的天然的誘餌蛋白,可將其用生物素進行標記或偶聯一些其他小的標籤,可實現使用鏈親和素瓊脂糖樹脂進行pull-down實驗。技術流程圖
  • 【實驗專欄】蛋白檢測篇之GST pull-down
    專欄主要分為基因操作工具、細胞實驗部分、動物模型部分、組織水平部分、分子機制部分和實驗方案範例六大專題。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分子機制部分的蛋白檢測篇之GST pull-down。 GST pull-down實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
  • GST pull-down和CoIP有何區別?實驗結果該如何解讀?
    通過查閱資料,小P發現其實GST pull-down實驗和CoIP實驗原理是非常相似的!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異同,同時結合文獻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CoIP和GST pull-down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GST,全稱glutathione-S-transferase,即穀胱甘肽-S-轉移酶蛋白,能夠和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穩定結合。
  • RNA pull down實驗技術
    RNA pull-down是檢測RNA結合蛋白與其靶RNA之間相互作用的主要實驗手段之一。
  • 科研者必帶武器-pull down 技術
    這裡,小編來淺談下蛋白質相互作用技術中一種比較經典的實驗技術- pull down 實驗。      pull down 實驗又叫做蛋白質體外結合實驗(binding assay in vitro),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用固相化的、已標記的餌蛋白或標籤蛋白(生物素-、PolyHis-或GST-),從細胞裂解液中釣出與之相互作用的蛋白。
  • 教科書級別的RNA pull-down操作手冊,請收藏!
    上次Andy介紹到RNA pull-down的原理和做該實驗的準備工作,在萬事俱備以後,就可以開始為期三天的正式實驗了。我們這次的實驗流程是採用的生物素標記的磁珠法,也是比較常規的一種方法~RNA pull-down assay using Streptavidin magnetic beadsRNA pull-down 第一天——生物素探針標記RNA
  • 知無不「研」,DNA pull down 常見疑點解析
    適配子DNA單鏈,可以用帶有互補鏈的磁珠進行pull down嗎?如果可以,效率怎麼樣?一般需要怎麼優化條件?A:理論上說,若DNA單鏈能夠與磁珠上的互補鏈雜交成功,是可以進行pull down實驗的; 效率如何不好確定,這個取決於兩條DNA單鏈是否能雜交成功、蛋白-DNA結合的強弱、蛋白的豐度等。
  • DNA pull-down 來啦!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和大家一起學習了RNA pull-down這種實驗技術,好學且好奇心強的小編又很快發現一種和它挺像的叫做DNA pull-down的新技術,再一起來看看吧。DNA pull-down是體外研究DNA與蛋白互作的有力工具。
  • 手把手教你做RNA pull down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了解了RNA pull down 實驗的原理、應用、案例和注意事項(回顧點這裡),今天我們來嘮一嘮RNA pull down 實驗的詳細步驟~RNA pull down 實驗步驟1、構建 RNA 過表達質粒:基因合成 +測序驗證;2、體外轉錄模板準備:設計含 T7 啟動子引物,PCR 擴增得到轉錄模板;3、體外轉錄:以 PCR 產物為模板,體外轉錄得到目的 RNA;4、RNA pull down :通過磁珠 -RNA 探針複合物富集互作的蛋白;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RNA pull down
    RNA pull-down作為研究RNA與蛋白互作的核心技術,已成為研究焦點。RNA pull down是使用體外轉錄法標記生物素RNA探針,然後與胞漿蛋白提取液孵育,形成RNA-蛋白質複合物。該複合物可與鏈黴親和素標記的磁珠結合,從而與孵育液中的其他成分分離。
  • IP、co-IP、ChIP、RIP、pull-down了解一下?
    IP、co-IP、ChIP、RIP、pull-down,這麼多單詞還分得清嗎?
  • 周周講第二十一期:Co-IP與GST Pull-down的區別在哪裡?
    點擊上面的藍字關注 生物競賽菁英聯盟學習生競的同學可能都知道,用於研究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技術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Co-IP與GST Pull-down那麼Co-IP與GST Pull-down技術二者的區別和聯繫在哪裡?Co-IP與GSTPull-down,本質上都是親和層析。Co-IP技術的原理是,用一個小磁珠,上面偶聯著A/G蛋白,該蛋白可以與抗體的恆定區結合。在Co-IP的結果圖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IP:M這樣的字樣。
  • pull 相關的短語動詞
    pull sth down 搗毀,拆毀,摧毀(建築物)They'd pulled the registry office down which then left an open space...他們拆掉戶籍登記處後,那裡留下了一片空地。
  • lncRNA研究策略之RNA Pull-down實驗問答
    其中RNAPull-down技術為lncRNA生物學功能的驗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NAPull-down結合了體外轉錄與生物素標記、質譜技術,是研究非編碼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一大利器。由於實驗程序較多、RNA的易降解性,加上一些不可預知的變量,因此實驗存在一些難度,常常導致實驗的失敗。
  • All Hongkongers should pull through difficulties together...
    Nearly 20% of the SMEs sounding the early warning that they may have to close down within one year’s time, and then Hong Kong's job market will deteriorate dramati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