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武漢故事!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紀實

2020-12-06 新民晚報

6月26日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在國內上線首日即為微博全站日榜第一名;在國外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數天之內,全網播放量逾3000萬人次。

紀錄片講述了疫情風暴平靜之後,10個普通武漢市民重啟的生活,片中有笑有淚,既展現了武漢人性格中豁達、樂觀、不服輸的一面,也披露了武漢經歷疫情之後一時難以癒合的創傷。

圖說:《好久不見,武漢》海報 受訪者供圖(下同)

片子的導演、定居南京的日本人竹內亮說,他想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武漢。

許多武漢人看完後留言:「謝謝你,拍出了一個真武漢。」

竹內亮說,這是對他最大的褒獎。

亮叔之「火」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解禁。

「我想去看看,那個經歷了苦難的城市。」作為紀錄片導演,這是竹內亮的直覺反應。今年41歲的竹內亮出生在日本千葉縣,年少時他曾經想當一名記者,高中時又迷上了電影,23歲時機緣巧合獲得日本知名紀錄片製片人廣瀨涼二的青睞,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來到中國之前,他供職於一家電視片製作公司,為日本NHK等電視臺製作節目。

他的知名作品大都與中國、特別是與長江有關,如2005年的《大挑戰!長江2700公裡運輸大作戰》,以零部件的視角,從愛知縣的豐田汽車廠穿過日本海,溯長江而上,直抵成都的一汽豐田工廠;2011年,歷時一年,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系列,從長江頭走到長江尾。

拍攝中,他越來越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豐富多彩、煙火氣息和中國人無拘無束地表達自我。拍完《長江·天地大紀行》之後,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去中國生活!」2013年,還只會說幾句中文的竹內亮來到了妻子趙萍的家鄉南京,兩人共同開辦了文化公司「和之夢」。他創意攝製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網絡電視片系列,深受網友喜愛,前不久已經更新至213集,內容主要是住在中國的日本人或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的故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推動文化交流,拍攝手法清新自然,是竹內亮的風格。

圖說:竹內亮在武漢的街巷

疫情發生之前,竹內亮只是火在圈子裡。2月,他拍攝的一部《南京抗疫現場》短片被廣泛轉載,他本人也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報導,粉絲們大呼:「亮叔終於『火出圈』了。」這部短片介紹了南京抗疫的方方面面,而他的本意是想給當時仍然無知無覺的日本人以警戒。

隨後,他又拍攝了英文版《南京抗疫現場》《我們的「疫」天》等疫情片。記錄歷史,記錄當下一直是他的理想。

武漢解封這天,他覺得終於能夠觸及風暴中心了,但去武漢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剛解封,風險還是很大吧?」

到了5月下旬終於決定要去時,武漢仍然是一個謎城。「國內看到的武漢大多是特殊人群,如醫護人員、政府工作人員等,國外看武漢更是迷霧重重,信息混亂。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武漢到底安全不安全,誰也說不清。」

「武漢就像被包裹在一個泡泡裡。」竹內亮說。

他們忐忑不安地購買了消毒液、口罩和護目鏡,以防萬一,但最後用上的只有口罩。

真愛團隊

5月15日,竹內亮在他的微博中發出徵集武漢受訪者的信息。

這是一個從一開始就非常認真的項目。操作它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除了自以為年輕,其實也挺年輕的導演。編導Feli(萬彬如)今年25歲,攝影師亮仔(徐亮)27歲,阿浩(劉龍飛)26歲,還有一個寫了滿滿兩頁紙自薦信說服亮叔讓他加入的武漢人「42」(劉疏桐),也只有25歲。

圖說:《好久不見,武漢》攝製組成員(左起助手「42」,編導Feli,導演竹內亮,攝影師阿浩、亮仔)

這也是一個為自己熱愛的事業無比投入的團隊,每天起早貪黑拍攝之後,導演和編導還會為了拍攝對象的選擇而爭執。「42」在幕後故事裡寫道:

「就如亮哥(攝影師)在某夜拍攝完的夜宵上所說的一樣『做紀錄片是一件需要熱忱的事情』。而這樣的特質,是這個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

「其間Feli和亮叔的爭執,一度讓我感覺回到了大學時拍電影的團隊——真好,因為他們的認真說明他們愛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竹內亮非常冷靜,他一直認為,他的外國人視角是《好久不見,武漢》在國外獲得關注的最大優勢。「我知道外國人的關注點是什麼,就像很多中國人只知道日本有東京和北海道一樣,99%的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北京、上海,99%的外國人對武漢的認知僅限於華南海鮮市場、醫院、雷神山和感染的人。」竹內亮在日本媒體朋友中做過調查,這四個選項在「想看」的表單中處於絕對優勢。

Feli更加感性,她在和每一個應徵者的聯繫中,最先觸摸到了武漢。這是一個因為疫情變得高度敏感的城市,裡面的每一個人的觸角都是那樣小心翼翼,剛伸出來,又縮回去。「最難的工作是說服。」Feli說,報名的人都在疫情中有著特殊的經歷,但有的人開始熱情滿滿,很快又因為害怕私生活暴露在大家面前而後悔;有的由於在醫院和核酸檢測公司工作的敏感性,單位不同意拍攝工作場景,不得不放棄;還有的擔心暴露了疫情中的經歷遭遇更大範圍的影響……

寂寞「孤島」

6月1日,武漢在竹內亮面前揭開面紗。

「我以為會有很多穿防護服的人坐在出站口,對外地來的人嚴格檢查,特別是對外國人。結果卻格外順利。」如此簡單就出了武漢高鐵站,讓竹內亮非常驚訝,因為他之前去其他城市時經歷的檢查要複雜得多。

這天傍晚,武漢的晚霞特別美,讓城市平添別樣溫柔。初到武漢的竹內亮覺得,這個曾經處於疫情風口浪尖的城市看上去就像一切都沒發生過,和他生活的南京沒有區別。計程車,正常;街道,正常;公園,正常;宵夜,正常。入夜,很多人在路邊攤開開心心地吃飯喝酒,沒人戴口罩。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想尋找封城的痕跡,但無跡可尋,除了盤子筷子都是一次性的,吃飯前要出示健康碼之外,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這讓人有點蒙,竹內亮想,既然沒有,也沒必要去強調,只要拍攝武漢的日常,就是最真實的記錄。

但竹內亮和小夥伴們也感受到了武漢在疫情之後的「寂寞」。來看一下武漢的「清零」時間表:

3月18日 湖北新增確診病例、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清零。

4月6日 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亡清零。

4月26日 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5月14日至6月1日 武漢開展集中核酸檢測排查,共發現無症狀感染者300名,追蹤密切接觸者1174名。

然而,即使清零已經這麼久,很多單位對去武漢出差依然有著特殊規定,武漢仍然是一個「孤島」,少有外地人進入。竹內亮和夥伴們遇到的幾乎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說「你是疫情發生之後,我握手的第一個外地人」。竹內亮初到酒店登記時,前臺也因為他是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外國客人而不知所措,拿著竹內亮的核酸檢測報告給不同的管理機構打電話,花了很多時間才同意為他辦理入住手續。拍攝過程中,竹內亮突然患尿路結石,晚上緊急去醫院救治,阿浩和亮仔幫他掛號時,護士得知他們來出差時,護士驚訝地說:「你們這時候來武漢出差?怎麼會有外地人來這兒出差?」

圖說:攝製組在日料店拍攝

「重新來唄」

影片中,竹內亮如實地記錄著主人公的故事,平靜的講述和歡聲笑語中,看似生活如常,但言語中的細節在不經意間會透露這個城市的隱痛。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湖北省下降39.2%。武漢市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一季度同比下降40.5%。GDP冷冰冰的數字落到每一個人身上就是搭上身家的重創。

「130天一直關門的心情是什麼?」片中,竹內亮和日料店老闆賴韻坐在餐檯前聊天。他的經歷不僅反映了武漢的餐飲業,更因為他從前每天都要從華南海鮮市場進貨。

「133天。」賴韻糾正。一天天數著過的日子不會錯。6月3日這天,他的店鋪終於重新開業,客人比他預想的要多。

片中沒有告訴觀眾的是,他原來在店鋪附近還有一個停車場,但因為資金已經沒有了,他就把停車場賣了,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在日料店旁邊,他還有一個店鋪,疫情之前是有人租的,現在租戶的公司倒閉了,到現在也沒能再租出去。他直言武漢的「餐飲業大概有一半已經倒閉或正在倒閉」;片中另一個主人公外賣小哥老計,現在也因為沒有生意不送外賣了,改去賣石頭了。

圖說:主人公之一 老計

為了讓餐廳維持運轉,賴韻將一杯酒的價格從45元降到了25元,這個價格僅夠成本。而在餐廳開業幾天之後,因為降低了工資,廚師辭職了,他自己當起了主廚,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7月10日晚8點多,竹內亮做直播時連線他,他仍然在廚房忙碌。

「我對這個店的感情很深,現在只要讓店能夠維持下去,盈利是以後的事情。」這是賴韻的堅持。

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創業者願意關店。拍攝日料店的當天,準備受訪的藝術教育公司合伙人安雨擎告訴Feli,當晚要拆店。

無情的電鑽聲中,地板被撬起,裝飾被拆除,作品被丟棄,往日灰飛煙滅。一頭短髮的女孩安雨擎黯然地站在店中央,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當店招終於也被無情地斫斷時,堅強的她終於承受不住,哭了,透過口罩也能看出她在努力控制著內心的激動。這是整個拍攝過程中,團隊成員都感受特別深的一次淚奔。

圖說:主人公之一 安雨擎

但與賴韻一樣,安雨擎和另外兩個合伙人並沒有讓人感到絕望,晚上請竹內亮宵夜時,仍然是舉著酒杯,帶著歡笑。「如果沒有和他們一起經歷剛才的一幕,你會覺得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這三個「九零後」原本創業有成,但如今擁有的兩三家店鋪全部關閉,公司收縮成一個小小的工作室。

「重新來唄。」一句簡簡單單的話透出武漢人挫折之後的豁達和樂觀,雖然註定艱難,但未來並非遙不可期。

難忘淚奔

武漢不可能沒有眼淚,但竹內亮不想刻意去挖掘痛苦的過去,他更想看到現在。

片中的護士龔勝男曾經在抗擊疫情一線,她是個非常積極樂觀的人,喜歡跳舞,經常玩抖音,疫情期間還拍了穿著防護服跳舞的視頻。疫情之前因為受不了很多人看輕護士,她本來想辭職,但現在人們發現了這個職業的意義,這也使她變得更加積極,經常把護士工作場景拍攝下來,用自媒體發布出去。

「這樣積極的人物特別有魅力。」竹內亮說。

片中,龔勝男一直非常陽光,從未提及疫情。當竹內亮隨口問了一句:「你面對過嗎?因為病毒去世的人?」一直在笑著的龔勝男突然間就落淚了,這讓整個團隊都非常觸動。

圖說:主人公之一 龔勝男

「沒有人會想到她突然那麼傷感,她說不要拍了的時候,我正在拍特寫,我猶豫了一下還要不要繼續,出於專業本能我還是沒有停機,這很珍貴的一剎那就留下來了,這是她的真情實感。」阿浩說。

「這可能是每個武漢人心中的傷疤,它才癒合不久,還是讓它癒合比較好,不要去揭開它。但她分享出來了,讓我們非常地觸動。」亮仔說。

「42」對竹內亮說:「我以為武漢人已經好了,但那一刻知道每個人內心還有巨大的傷痛,只是在武漢人這種性格之下,藏得比較深而已。」

莊園是片中唯一有親人因疫情去世的人,僅僅預告片裡莊園就啜泣著說:「每次看到有高齡治癒的老人,就會想『為什麼不能多一個我外公?』」已足以讓人淚奔。她的媽媽、二姨也是感染者,她經歷了在網上通過各種渠道為外公尋找床位的過程,那種困難,刻骨銘心。所以她的心聲更能代表武漢痛過的那些人。竹內亮說:「和其他人交談時,沒有這種真切的感覺。」

Feli說,她和應徵者打電話時一個很深的感受是,雖然同在武漢,自己或家人有和沒有感染的人,分享時的語氣和講述的事例有極大的不同,仿佛是生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人。片中非常樂觀的主人公英語老師「髒辮熊」和那一對幸福的情侶都說:「我們之所以能保持積極樂觀,是因為身邊沒有人感染。如果家裡有人感染,他看待事情的眼光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些東西,藏在一些武漢人的內心深處,別人看不見。

圖說:主人公之一 莊園

承壓前行

片中莊園的二姨著墨不多,真正拍攝時間也只有半個小時,但這個人物給人震撼特別大。她是個無症狀感染者,100多天裡僅手機上有記錄的核酸檢測就做了41次,這個數字刺痛了很多人的心。拍攝當天,二姨剛剛結束108天的隔離,回到空蕩蕩的外公家裡。住在老街區,她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另眼」。「鄰居見到我都轉過身背著走,好像我背了個毒氣彈。」二姨不無委屈地模仿了一個轉過身去的姿勢。感染並不是她的錯,現在她卻倍受異見。擱在以前,街坊鄰居都開著門,她回去後,家家大門緊閉。她並不怕病,她怕的是人,怕鄰居的「條件反射」。

竹內亮出去看了一下,果然如此。但在最後的片子裡,他把這一段善意地剪掉了。「如果放出來,網友會罵鄰居,也會給二姨更大的壓力。這件事,鄰居的心情我們也懂,也不能怪鄰居。」

委屈的不僅僅是二姨,而是整個武漢,史無前例地封城,承受了那樣的生離死別,卻還要在種種壓力下繼續生活。

開奶茶店的女孩說,買車票的時候,售票人員都不願意碰她的身份證。「她說,她理解大家怕,但怕的程度有點傷人。」她對武漢最大的感覺是心疼。武漢人性格很彪悍,疫情之後都變溫柔了,一起經歷過苦難,心態上都有很多變化。

竹內亮一行抵達時,武漢全民核酸檢測剛好全部結束,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武漢人健康碼下方,比其他城市多了一個「陰性」的字樣。很多人會本能地擔心外地人的歧視而有些「自覺」的舉動。當竹內亮與片中的日料店老闆賴韻初次見面時,他伸出手的同時第一句話是「我做過核酸檢測了,陰性」。

「這很扎心,讓我覺得特別難過,平時誰會這樣說?」竹內亮感嘆。但在網絡上,相同的情景並不難看到。一位微博博主說,她的媽媽住院的病房裡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當她媽媽問她從哪裡來時,小女孩很認真地說:「我從湖北來,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圖說:竹內亮與主人公李傑一家合影,右二為竹內 亮,右三為李傑

武漢生產的產品也受到影響,片中雷神山的建設者之一李傑說,公司的產品賣不出去,人家一聽是武漢發貨的,馬上就說「不要了」。李傑是團隊成員都非常喜歡的一個人,他不是主動報名的,而是親戚推薦來的。他一點也不張揚,從不說自己做了很偉大的事,只說是因為工資比較高,第二才是「心裡有一種熱情澎湃吧」。他心裡應該對這個經歷非常驕傲,但如果不是妻子拿出來,誰也不知道他還為這三天四晚的不眠之夜做了一個獎盃。

情侶中即將披上婚紗的女孩城管「小帆帆」一直在笑,善良的姑娘說,外地人有這樣的心理,也可以理解。封城期間她和愛人有60多天沒能見面,每天都會哭上一兩次。但片中看起來,好像悲傷只是一瞬間,歡笑才是永恆。

「永不服周」

「還有個太陽,比這個更美。」長江邊,赤膊的老爺爺用美聲唱法縱情歌唱。戴著紅領巾的老年遊泳隊坐在江邊準備暢遊。「這看上去特別武漢。」「42」說。

「拍橫渡長江那天,我的無人機飛得特別低,飛過長江大橋之後,鏡頭裡就看到正在遊泳的人。他們應該是聽到飛機的聲音,抬頭朝我揮手、吶喊、拍水,那一刻真的很棒,我特別感動。」亮仔說:「然後我把鏡頭拉遠,他們在江裡非常小,在江水裡遊得特別努力。」

圖說:武漢老年遊泳隊在兒童節這天戴上紅領巾準備橫渡長江

亮仔說:「特別有生命力,我直覺這就是片尾。」

長江大橋,黃鶴樓,人信武勝裡,武漢的大街小巷;熱乾麵,豆皮,泡蛋苕粉,過早和宵夜……酷得無以復加的英語老師「髒辮熊」自編自演的Rap演繹出一個活色生香的武漢,如果沒有疫情,它仍舊是那個激情澎湃、酣暢淋漓的城市。今日的武漢讓人看到,武漢人性格裡的「不服周」(武漢人最常說的一句口頭禪,音「補富卓」),還會讓它再度煥發昔日的魅力。

「髒辮熊」說,疫情也許是個契機,讓世界認識武漢。外國人眼中的武漢原本只是灰色的冬天和空曠的街道,看了《好久不見,武漢》,很多老外說「哇,原來武漢是這樣美麗一個城市」。「我想去武漢看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這部片子時評價說:「這部紀錄片中的很多內容感人至深,它貼近公眾,樸實無華,透著真善美。」

拍了10天的素材,最後剪成1個小時的片子,竹內亮為此閉關3天。「太難剪了,很多內容捨不得。」趙萍說,上線那晚,她和竹內亮一直守在電腦前,看每個平臺上的評論,了解大家的真實感受。竹內亮坐立不安,看一會就在房間裡走一圈。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好像有點平靜不下來。我說你是不是太感動了,他說是的,這段時間最感動的就是今天。」

「我沒想到有那麼多人看,尤其是那麼多武漢人看,年輕人看,老人也看,還有的是一家人一起看。我最在乎武漢人的感受,怕武漢人說『你拍了一個假武漢』——那完了,我原本是想拍一個真實的武漢給世界看。」竹內亮說。「結果武漢人說,謝謝你,拍出了一個真實的武漢,這是讓我最感動、最榮譽的事情。」

他說,以前去過好幾次武漢,都沒有這次這麼感受到武漢的魅力;以前吃過很多次熱乾麵,但這次覺得特別好吃。城市有故事,情感也會不同。以前普通的一碗麵,現在吃起來特別珍惜。「所以,外地人現在去武漢,也會和我一樣,對武漢的魅力有新的發現,因為大家都知道武漢的故事。」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

相關焦點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國內外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現場。【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
  • 武漢解封:好久不見用英文怎麼說?
    4月8日零時,武漢正式"解封"。經過76天的堅守,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武漢與外界的通道重新開啟。" 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中國戰"疫"的高光一刻。""武漢,終於等到你。""武漢,好久不見。"
  • 一個日本人這樣拍疫情後的武漢,2500萬人圍觀!
    6月26日晚,一部講述解封後武漢生活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悄然上線。《好久不見,武漢》宣傳海報片子的拍攝者、一位42歲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和他的團隊忐忑等待著結果:在這個短視頻稱霸的時代,這部時長達1小時、把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紀錄片,是否會有人看?很快,他們的這個擔心就被打破了。
  • 他們眼中的武漢,美麗而堅韌!五位外國人向世界講述2020年武漢戰疫...
    武漢「解封」兩天後,楊航決定把自己的這些帖子匯集起來,把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間的體驗和了解到的信息記錄下來,通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真實地向外界傳達武漢發生的故事,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抗疫舉措,向世界傳遞他眼中的中國力量。今年7月,這本以「武漢抗疫」為主題的紀實書籍《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在黎巴嫩出版了阿拉伯語版,12月在中國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
  • Netflix新片聚焦轟動全美虐童案,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海外熱播
    1.CGTN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海外熱播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疫情爆發以來,CGTN前方記者團隊深入疫區,忠實記錄了在極端困苦中生命被拯救的故事,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疫情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這部33分鐘的紀錄片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語態,為海外觀眾展示了他們知之甚少的「抗疫」中的武漢。
  • 一個日本人鏡頭下的武漢,真實到令人感動
    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5月15日,日本導演竹內亮開始募集「住在武漢的人」拍攝對象。他想知道疫情期間,武漢人的真實生活情況究竟是什麼樣子,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他們真實的生活情況究竟是什麼樣子。1月23日,武漢封城;4月8日,封城令解除。
  • 央視9.9高分紀錄片:在武漢,那些彼此守望的普通人
    前兩天,央視出了一個紀錄片《在武漢》,剛上一集,短短兩天時間,在B站就有超過百萬的播放量,評分更是高達9.9。這是一部記錄在這特殊時期,生活在武漢各類人群的故事,有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也有普通老百姓。這讓阿信想到了豆瓣現在最熱的一個話題#和新型肺炎有關的記憶#。
  • 一位紀錄片導演的武漢日常(10):影像是不會撒謊的
    1月底進入長沙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拍攝記錄片《守護我的城》。他說,不到武漢,這個記錄片就不能叫做完整的作品。在他進入武漢協和醫院駐守拍攝的十多天後,應陳勇評論之邀,從3月15號開始,他將主戰場之中發現和感受的點滴通過文字、視頻、圖片傳遞給讀者們。那麼,就讓他的《一位紀錄片導演的武漢日常》成為這一段恆久而難忘的歷史中的一部分吧!
  • 《武漢戰疫紀》-真實記錄了苦難武漢的經歷及全民抗疫的英難故事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一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自3月8日上線二十天後來,各平臺的觀看量已經突破達數億人次,其中,海外觀看量也高數千萬,成為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口。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後疫情時代」,日本人沸騰了,中方點讚
    據環球網1月6日報導,近日,日本導演竹內亮的新作再次爆紅,這部名為《後疫情時代》的紀錄片將中國「一邊控制疫情,一邊發展經濟」的真實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許多日本網友看過紀錄片後,紛紛為中國點讚。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對這部作品表示「讚賞」。
  • 2020這些紀錄片還沒看就虧了!
    今天,紀同學帶你盤點2020上半年鵝廠TOP10新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金銀潭醫院以及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蹲守拍攝,記錄疫情前線的抗疫情況,同時拍攝展現疫情期間上海這座超級都市的快速抗疫應對。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後來,開始有網友或志願者朋友給我介紹一些拍攝對象,我的拍攝也逐漸有了一些主題。誰也沒有這種經歷,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卻不見人也不見車。封城開始那段時間,武漢天氣特別不好,一直是陰雨天,在路上走著走著,就會有種悽涼感。
  • 華中科大黎巴嫩博士生出版「武漢抗疫」紀實,向世界傳遞他眼中的中國力量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10日訊 「謹以此書獻給: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受害者,受到新冠病毒和種族主義病毒影響的每個人,每一位真相的守護者,全體武漢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堅持與之鬥爭的人民。」隨後的幾天,楊航發現海外社交平臺上有針對武漢的謠言,以及有關新冠病毒的虛假數據。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武漢的真實現狀,他決定利用自己的臉書(Facebook)帳號發帖陳述他所看到的現實,並結合他在武漢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來提高大眾對新冠病毒的認識。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周浩的《武漢工廠》將鏡頭對準了疫情發生時的聯想武漢生產基地,這是聯想全球最大的自有工廠,承擔著聯想移動業務60%的產能,疫情對於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範儉這次的記錄和08年前往汶川不同,他選擇了「往後退一步」,並沒有去前線醫院拍攝,而是選擇一個武漢城區確診病例最多的社區,去記錄下普通百姓鄰裡的日常生活,他將這部作品命名為《被遺忘的春天》;而陳瑋曦則義無反顧地深入武漢醫院重症監護室,和另一位導演吳皓一起
  • 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在哪裡?
    這裡重點安利2020年初微博博主「蜘蛛猴麵包」所拍攝的《武漢日記2020》,在當時的輿論颶風下,這部作品以平靜溫和的影像基調,為想要了解颶風風眼——武漢社會真實生活狀況的人們提供了一扇窗口。該片的另一重新意在於它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Vlog以及短視頻等新媒體元素,方便在社交平臺傳播的同時,強化了紀錄片作為「發聲工具」的社會屬性。
  • 疫情當前,上海紀錄片人不喧譁、自有聲
    面對疫情,他主動聯繫上海市衛健委,和編導金翔一起在瑞金醫院和虹橋機場拍攝了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培訓、出徵全過程。在採訪中,範士廣告訴記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真實記錄上海的抗疫故事,紀錄片人不能缺席。武漢是前線,紀錄片人也要守住自己的前線。
  • 唯一受到國家級抗疫表彰的紀錄片團隊:《生命緣》是如何做到的?
    83次跟拍ICU氣管切開搶救,首次公開ECMO搶救全程,300多次拍攝咽拭子檢測,900多次記錄救治重症患者,被消毒液嚴重腐蝕的皮膚和衣服……  今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北京廣播電視臺《生命緣》欄目組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這也是唯一受到國家級抗疫表彰的紀錄片團隊。
  • 芭蕾作品《逆風飛翔》首演 生命緣來自武漢的報導 致敬最美逆行者
    這部作品通過芭蕾的形式傳達出對於生命的、對於信仰、對於理想堅定不移的信念,作品也取材自北京衛視《生命緣·來自武漢的報導》疫情防控特別節目。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表示:「這部作品是我們為抗疫英雄們而創作的誠意之作,無論是迎難直上的白衣天使,還是並肩作戰的《生命緣》記者,都曾迎著陰霾逆風飛翔,用雄健的身姿換回了明媚朝陽。」
  •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再出發
    總製片人張昊坦言,一開始策劃項目,沒有也沒敢想太多,只是覺得普通人的故事值得記錄,而且央視網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媒體機構,有責任把央視「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基因傳承下去。同時,SMG紀錄片中心具有豐厚的紀錄片發展底蘊,雙方一拍即合,就有了《人生第一次》的合作。而經歷了新冠疫情,有太多值得被記錄的人和事情,再一次證明了真實記錄這件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