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紀錄片導演的武漢日常(10):影像是不會撒謊的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胡宇科,中廣天澤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內容中心導演。1月底進入長沙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拍攝記錄片《守護我的城》。他說,不到武漢,這個記錄片就不能叫做完整的作品。在他進入武漢協和醫院駐守拍攝的十多天後,應陳勇評論之邀,從3月15號開始,他將主戰場之中發現和感受的點滴通過文字、視頻、圖片傳遞給讀者們。那麼,就讓他的《一位紀錄片導演的武漢日常》成為這一段恆久而難忘的歷史中的一部分吧!

關於設備和攝製組人員安全

紀錄片拍攝團隊來說,面臨設備和人員的安全,是我們記錄生涯的第一次。首先是人員的安全:我們的工作,其實和醫護人員的區別不是很大。我們進艙的頻率,要高於大部分醫護人員。所以說,實際上我們面臨的危險,並不比醫護人員低。

按照安全規定,武漢協和醫院湘雅團隊,每一個班進艙的時間是四個小時。從3月份開始,他們進艙兩次,一般會休息一天。但我們做不到。我作為導演,最密集的是一天進艙兩次,一次的時間也差不多是三個多小時。也有人問我:你幹嘛要每天進艙?這和我的工作性質有關係。以往我們的拍攝,都是先踩點,先了解拍攝對象和拍攝場景,製作拍攝計劃,然後實拍。但這次的情況不允許,我必須一邊拍攝,一邊清理故事線,跟著故事線走一步拍一步,所以,所有的場景我必須在場。

比如:一個病人要轉床,要進我們的拍攝場景,也就是4號病房,那我必須第一時間掌握。一個病人要做氣管切開,也許是上午決定,下午就要手術。如果只有攝像在場,那他可能沒關注到這些即將發生的故事,有可能造成重要故事的漏拍。所以,我作為導演,必須時刻跟著故事線上的人物,做出拍攝計劃。也就是說,只有我儘可能的在場,才能保證細節和重要故事的不遺漏。

那我們怎樣保證自身的安全呢?說實話,我不能保證自己百分百的安全。但我相信,只要我做好必要的防護,就不會有問題。作為彌補,我必須在睡眠和營養上下點功夫。睡眠好、營養保證,身體的抵抗力就不會下降,即便有少量的病毒被我吸入呼吸系統,我的免疫系統也能搞定它。所以,我有空就使勁兒喝牛奶。我差不多是把牛奶當水喝,拍攝期間,我喝牛奶的頻率,應該是有生以來最高的,儘管我並不太喜歡喝牛奶。

同時,在防護上我也還是很注意的。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呼吸系統。我戴口罩的時候,就比較謹慎。有時候會用力過猛。進艙的時候,一般是戴兩層口罩。裡面一層N95口罩,外面再加一層醫用口罩。有一次,我戴N95口罩的時候,繃帶系得過緊,我在艙內呆的時間又很長,結果出艙以後,我噁心嘔吐了很久,沒有食慾。當時我很擔心,以為出了問題,後來醫生告訴我,是缺氧造成的。我嘴裡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斷被重新吸進肺部,造成我血液內的氧飽和度下降,身體就出現一點反應。過了幾個小時,我也就慢慢緩解了。

另外,我們的設備其實也很難處理。

我們帶進艙內的拍攝設備,有一臺松下280的攝像機,還有一臺佳能5d3。附件包括三個小蜜蜂收音設備,和一個獨腳架。這些進艙的設備,在拍攝期間是不能帶出的,一直到拍攝完成後,我們會用酒精對所有設備完全消毒,然後用一個塑料箱子裝好密封,在短時間內,是沒有人會打開使用這些設備的。即便設備上殘留有少量病毒,但病毒是需要宿主的,如果殘留在設備上病毒沒有宿主,據醫生講幾天就會死亡。但我估計:半年內,沒有人會使用這些設備。

但有個東西,我們必須每天帶進帶出,那就是拍攝用的儲存卡。因為我每天都要上載視頻,整理後儘快發送給公司的後期。我的處理方法是:每天出艙的時候,用75%的酒精,對卡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消毒。(就是把卡浸泡進酒精裡面),然後,用酒精將醫用紗布浸溼,將儲存卡包裹在醫用紗布裡面,帶出艙外。而且,我還要一邊走,一邊用隨時用手邊的酒精噴灑。

進到房間後,打開紗布,我也要先戴上醫用手套,噴灑酒精,然後再導出素材。儘管我自認為做到了萬無一失,但內心其實還是有些擔心,畢竟,這是從艙內帶出的東西,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我們冒了一些風險去做這個記錄,但我覺得這一切是值得的:我們從一個角度,記錄了2020年,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新聞有新聞的價值,而紀錄片,更深層次地關注了抗疫過程中的人和人之間的連接,他們的情感和善良、相互關照,還有那些無奈和悲劇。

我們會一直記住這場災難,和災難中那些人的面孔。如果記憶出了問題,那這些影像會告訴我們,2020年那個初春,世界發生了什麼,它是不會撒謊的。

相關焦點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因此,在那種緊急關頭下,奔赴前線的除了一批又一批馳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和武警官兵們,還有就是各地的新聞媒體,以及排除萬難、自發前往的紀錄片人們。範儉導演《被遺忘的春天》最早開始拿起身邊的設備,記錄自己每天生活以及周圍日常的,是一群生活在武漢的普通人。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專題第二篇,我們關注到了紀錄片的創作者。作為《告別十二歲》《流浪歸途》等紀錄電影的導演,徐瑋超始終將鏡頭對準大眾視野外的地域和人群,對他而言,拍攝是紀錄當下,但紀錄的影像,卻在補足一段歷史。徐瑋超:獨立紀錄片導演,2019年FIRST競賽初審。
  • 日本導演紀錄片獲南京檔案館永久保存
    《南京抗疫現場》,是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作品,這部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南京的社區、公司、快餐店、地鐵站等各種場景的防疫措施,展現了國際友人視角中的南京。4月3日下午,南京市檔案館舉行日籍導演竹內亮的《南京抗疫現場》相關影像資料捐贈儀式。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國內外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現場。【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
  • 記錄生活真實影像,10部高分紀錄片
    盧米埃爾兄弟最早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影片都是紀錄片,紀錄生活的真實影像。如今紀錄片的內容五花八門,很多遠比故事片更有戲劇性,和生活一樣更加精彩,各種故事簡直無奇不有。對於影迷來說,紀錄片是一座必須深挖的寶藏。
  • 中國紀錄片30年:影像如何打撈我們的記憶
    因為疫情,他發起的「草場地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基本依靠網絡,但公眾號的更新卻從未停止。核心成員都在持續創作,他們通過「線上瑜伽」、讀書會等方式保持交流,「或許因為隔離,大家的聯結反而更緊密了」。  從2005年開始,吳文光成為「村民影像計劃」和「民間記憶計劃」的召集人和發起人。受到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影響,他將自己的藝術實踐和生活方式緊密結合。
  • 趙一澄:一位導演的學佛心路
    高三畢業後,在機緣巧合,我結識了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他的鼓勵下,我放棄了高考,一個人來到北京,住到他家裡,成為了跟在他身邊學習的一名學生。在導演的身邊,我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學生,成長為一個腰裡別著對講機,手裡拿著大喇叭,一板一眼的協調組織所有部門和三、四百群眾演員的片場副導演。
  • 新視界|武漢故事!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紀實
    6月26日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在國內上線首日即為微博全站日榜第一名;在國外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數天之內,全網播放量逾3000萬人次。紀錄片講述了疫情風暴平靜之後,10個普通武漢市民重啟的生活,片中有笑有淚,既展現了武漢人性格中豁達、樂觀、不服輸的一面,也披露了武漢經歷疫情之後一時難以癒合的創傷。
  • 陳為軍:做紀錄片的人,心要純正
    圖片來源於網絡長江商報消息 本周銳讀周刊的「武漢獨立影像訪談錄」,採訪到的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他執導的《請為我投票》曾在2008年入選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前10名,並在國外多次獲獎。這部展現武漢某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如何民主選舉班長的影片,IMBD得分為8.1(總分為10),而在豆瓣網上,則擁有人數過萬的評價。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我的第一個紀錄片是遭遇式的,遭遇,碰到了,這種遭遇讓你感覺到不得不拍,就是太好了,不得不拍,這樣就拍了。當你做了幾個片子之後,你生活的軌跡就像一列火車一樣,在鐵軌上跑,可能沒有那麼多遭遇了;或者說你在既定的軌道上跑,就不會遭遇到別的軌道上的事情,到那個時候可能需要有一些選題。
  • 高分紀錄片《極地》導演新作《生活萬歲》曝海報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10月12日,由著名紀錄片導演程工、任長箴執導創作的紀錄片《生活萬歲》曝光了一組概念海報。
  •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 Netflix新片聚焦轟動全美虐童案,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海外熱播
    1.CGTN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海外熱播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這部33分鐘的紀錄片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語態,為海外觀眾展示了他們知之甚少的「抗疫」中的武漢。該紀錄片於2月28日在CGTN英語頻道播出,同時在CGTN官網、App,CGTN各海外社交平臺帳號(YouTube、Twitter、Facebook)全網推送。截至3月6日,《武漢戰疫紀》已獲得視頻觀看量兩千多萬。
  • 張勞動的年度十佳紀錄片推薦
    短評 在紀錄片美學方面有很大膽的嘗試。不是簡單的搬演,你發現紀錄片也有導演敢打破第四面牆。當國內導演還在糾結真實性,紀錄片倫理的時候,人家早已經玩別的去了。回憶,不是一味的過去時,而有了進行時的東西,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也是記錄本身呀。很有故事性而不喪失紀錄片的本質-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讓紀錄片更像是非虛構寫作。
  •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東方IC 資料法國紀錄片大師克勞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於7月5日在巴黎聖安託萬醫院去世,享年92歲。朗茲曼從影近半世紀,但導演的作品總計僅十部。1972年,從未學過電影的朗茲曼完成了自己的紀錄片處女作《為什麼是以色列》。這部長度185分鐘的作品,拍攝於以色列建國二十多年之後,導演通過大量人物訪談的剪輯、拼貼,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該片完成之後,朗茲曼又投入了下一部作品的籌備,那便是耗時十二年完成,累計獲得350小時採訪素材,光剪輯就做了四年的《浩劫》。
  • 與《中國醫生》《在一起》,用影像記錄疫情「醫情」
    在醫生逆行馳援武漢的背景下,《中國醫生》團隊再次出發,深度跟蹤拍攝武漢4家醫院、8個醫療隊、30多名醫護、20餘名病人,記錄了從疫情爆發到醫療隊凱旋期間的醫護群體戰疫故事,即《中國醫生戰疫版》。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經理、騰訊視頻紀錄片運營總監朱樂賢說,這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密切關係,《中國醫生》等紀錄片的爆發,可能帶來了醫療整體行業紀錄片的快速發展。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活動上評選出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優秀欄目、年度頻道、年度人物,其中央視紀錄頻道(CCTV-9)製作和播出的10部紀錄片獲獎,引起網友熱議。這些紀錄片在播出時就收穫過無數觀眾的好評,獲獎也是實至名歸。
  • 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紀錄片《浩劫》,它的導演朗茲曼走了
    作為法國重要紀錄片導演,雖然朗茲曼今年已92歲高齡,但他總給人老而彌堅、活力四射的印象,他去年還攜紀錄片新作《燃燒彈》出席坎城電影節,前幾日其最新影片《四姐妹》正在法國公映。朗茲曼與波伏瓦相戀後的第三年,薩特又愛上了朗茲曼的妹妹埃弗利·雷伊——一位非常有天賦的演員,曾出演契訶夫的《三姐妹》,與哥哥朗茲曼一樣,在政治上極端左傾。
  • 過去10年,全球最佳紀錄片110部
    10 馬龍,聽我說 Listen to Me Marlon (2015)導演: 斯蒂文·萊利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這部紀錄片由馬龍·白蘭度自己錄製的視頻和音頻構成,通過他的音容笑貌去了解他偉大的演藝生涯,以及遠離塵囂的私人生活
  • 2018年評分最高的10部紀錄片
    「2018評分最高的10部紀錄片」裡,美國參與製作的有5部,來自日本的有3部,剩下兩部分別來自韓國和尼泊爾。今年大熱的《四個春天》、《馴馬》則入選了「2018年度最期待華語獨立佳作」,分別排名第一和第六。